“认识word”教学设计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93930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3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word”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认识word”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认识word”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认识word”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认识word”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word”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word”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 Word 窗口的组成,掌握 Word 的启动、退出方法和 Word 文档的保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扩展思维,培养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和借鉴以往经验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 Word 软件的强大功能,培养用 Word 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的兴趣。 4创新与行为: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 二、教具准备二、教具准备 1多媒体机房。 2电脑教室教学系统。 3课件、找茬游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 Word 的方法 2难点:认识 Word 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四、教学设计说

2、明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让学生在会用记事本、写字板进行简单的文字输入的基础上,进行 Word 2003的教学, 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学习新知, 掌握启动和退出 Word 的方法, 自主探究 Word 2003窗口各个组成部分和作用,感知到 Word 2003 是一种功能强大,更适合我们日常工作需要的文字处理软件。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采用“设疑尝试探索讲解归纳建构”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做”“自己说”。 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分析、比较、迁移类推的独立操作能力。 五、教学课时

3、五、教学课时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初识 Word 1同学们,一上课呢,老师先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电脑作品。想不想看,好,注意这些作品都有哪些特色。 2展示用 Word 制作的各种优秀的小报素材。(图例如下) 3学生观看课件后,回答问题。(作品中有图片、文字,有丰富的颜色等。) 4设问启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小报作品是用什么软件制作出来的吗? 5介绍 Word 的基本知识:Word 在英文中是字、词的意思。这里指的就是软件名称。Word 是 Microsoft(微软公司)的 Office 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重要组件之一,运行于Windows 操作系统,是

4、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文字处理软件之一,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字处理功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Word。 板书课题:认识 Word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小报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认识 Word 的教学铺路。同时这是 Word 单元的起始课,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个学习、工作的新伙伴。(二) 迁移比较,掌握新知 1 Word 的启动 (1) 复习旧知:同学们,还记得如何启动一个应用程序吗?以“写字板”为例说一说。 (2) 下面老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想请一位同学来帮老师启动 Word 软件。谁愿意来接受挑战!请生示范。 (3) 教师提问:是不是

5、还有其他的启动方法? (4) 学生上机尝试、交流。请个别学生向全班学生作示范。 板书: Word 2003 的启动。 执行“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的命令 (5) 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请选择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启动 Word。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旨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同时,通过“小组协作”和相互讨论,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认识 Word 的界面 (1)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不错,现在老师奖励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怎么样。(玩“喜洋洋来找茬”的游戏) (2) 老师下面还给大家带

6、来了一个挑战,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小秘密,其实 Word 窗口和写字板窗口很相似, 你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来找一找它们的异同吗?(老师适时请生再表述一下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尝试,进行比较,同时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更易于掌握。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高昂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输入文字 保存 word 文档 (1) Word 中输入文字的方法和写字板很相似, 老师下面布置一项作业: 在 Word 中输入一句介绍自己的话。(时间一分半钟) (2) 下面我们要保存刚刚输入的内容,想一想:如果在写字板中,我们

7、是用什么方法来保存自己的文章的? (3) 在 Word 中,我们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保存文章。只要单击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或者选择“文件”菜单下的“保存”选项就可以了。 (4) 练习:以姓名+课题号(师讲解规范要求)为文件名,保存自己的文件到 D 盘。 (5) 师生小结:文档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文件名、保存位置,并提示到保存的位置打开文件看看。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文件管理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操作一定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实效的尝试。学生迁移以前所学知识,并促使养成操作中注意细节的习惯。4退出 Word (1) 工作完成了,我们可以和新伙伴说再见了,退出 Word,你会吗?

8、 (2) 拓展:探索其它退出 Word 的途径,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组退出的方法多、方法好,然后我们交流。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促使学生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三) 归纳总结 巩固提升 1提问:同学们在这节课里,你们学到了什么啊? 2激励结束:上课开始欣赏了很棒的作品,但老师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在学期结束时,同学们都会交给老师一份满意的答卷。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去归纳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升华巩固课堂知识,并激发学生下一步的求知热情。流程图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

9、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信息素养。认识 Word这一课 40 分钟的教学,让我有所收获,谈谈我对这堂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让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喜欢课堂上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兴趣永远是学习的动力。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导入部分,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多媒体,我就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用 Word 制作的电子小报作品,学生一下子被图文并茂、创意生动的作品吸引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动机。 其次,学生自我探究与小组合作并存。让学生自由提问及交流讨论,结果学生总结出了多种启动、退出 Word 的方法。学生们为自己的探究成果得意洋洋,教师

10、适时加以赞赏和总结。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知识巩固及拓展,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学生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而生成的答案在学生的脑中形成了较深刻的记忆。 第三,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好方法。用作品的展示,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操作欲望,他们非常想上机“一试身手”,此时,我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用多种方法启动 Word 2003。 很快大部分学生通过“程序”菜单启动了 Word2003, 此时我提醒学生“还有什么方法?”才一会功夫,就有不少同学掌握了多种方法。特别是在认识 Word 的界面,这一乏味的内容中,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课件,先游戏激发兴趣,后对比写字板和 Word 的异同

11、。学生投入度高,通过迁移比较,掌握新知,效果不错。 回顾整堂课我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做”。 培养学生的主体品质, 发展学生分析、比较、迁移类推的独立操作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 同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 1课堂引导不够深入,学生在交流出启动、退出 Word2003 方法有多种后,我在教学时只关注学生学会启动、退出 Word 2003 各种各样的操作方法,却忽视了让同学们相互之间说一说,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加方便、快捷。 2 没有充分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 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 光靠教师一

12、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在课堂中,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孩子,教师应该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 如请他们作为小老师, 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 这样, 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 3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想到的,就让学生自己探索总结;学生想不到、做不到时,教师要进行恰当及时的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并且要注意信息技术课堂语言的规范,要科学准确。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 我深刻体会到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教者只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便捷操作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信息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