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类问题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4593541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142 大小:54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词类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汉语词类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汉语词类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汉语词类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汉语词类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词类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词类问题(1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汉语语法 词类问题 南京大学 徐昌火 摘要 世界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 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 问题和两难 基于原型的范畴化理论与词的分类 词类范畴是客观存在 例1: 这件事情发生得很_。A突然B忽然 例2: 能够放在“了、着、过”前面的是_。 例3: Sub.+把+Obj.+_+了。 可以进入这一句法槽的词语有哪些? 词类划分很重要 没有分类便没有科学。 词类理论是语法学的基础。 词类划分是语言研究的描写充分性和解释 充分性两大目标的内在要求。 语言描写和分析都是基于范畴的,就词汇 来说,相同类别的词汇,在音系、形态、 句法、意义等方面都有着某种程度的共通 性,因此要想把语言描写清楚就必须要进

2、行词类区分。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 在漫长的语言学发展史中,词类理论作为 语言理论大厦的基石,经历了各个时期的 变化。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词类理论的形成是与 人类思维的范畴化进程密切相关的,词类 理论的发展轨迹与人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的过程并行。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古希腊 柏拉图在对话克拉底洛篇中以逻辑为基 础将句子划分为两类:表示行为的动词和表示 行为发出者的名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更加详细地论述到 词类问题。亚氏认为最基本的词类仍是动词 和名词,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界定。“所谓一 个名词,我们的意思是指一个由于习惯而有 其意义的声音,它是没有时间性的,它的任 一部分离开了其他部分就

3、没有意义。” 动词 不同于名词则在于它有时间范畴和述语功能。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斯多噶学派 斯多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克里西普斯 (Chrisppos)划分出了5种词类:专有名词、普 通名词、动词、无格变化的词和有格变化 的词。 后来的斯多噶学派学者又将副词从名词中 独立出来,称为mests(字面意义是“居中 的”),这“也许是因为它们在句法上与动 词连在一起,但在形态上大多与名词词干 有联系”。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亚历山大学派 亚历山大学派将词定义为连贯话语中最小的表 义成分,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斯多噶学派的词类 理论,以狄奥尼修斯 特拉克斯(Dionysius Thrax) 的读写技巧中的观点

4、为代表。 狄奥尼修斯将斯多噶学派的普通名词和专有名 词合为名词,将斯多噶学派的“无格变化的词” 分成连词和介词,将“有格变化的词”分成代 词和冠词,并将分词从动词中独立出来,进而 得出8种词类。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中世纪 中世纪语言学的突出成就是在经院哲学理 性主义传统影响下的思辨语法,尤其是受 早期思辨语法学家希思帕尼斯影响下的13、 14世纪“摩迪斯学派”的研究。 “摩迪斯学派”认为自然界和语言结构都 有自己的规律和系统,都是由有限的单位 按有限的规则组成的。正是规则的存在使 得人们认识世界、编写语法成为可能。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摩迪斯学派 认为先有“实体”才可能有“属性”。 事物有两

5、种存在方式: 一种是基本方式,或称永久存在方式,即在时间 上永久或持续的特性,事物因此而被认识为事物; 另一种方式是附属方式,或称变动存在方式,即 变化与接替的特性,持续的事物因此作为经历变 化的事物或其他涉及时间变化的过程而被认识。 词类的差别就体现在其表达事物、表现现实的方 式和角度上。 拉丁语的8种词类 1名词用稳定的和永久的方式表达一种事 物和它的属性; 2动词用暂时过程来表示事物,与动词所 要说明或描述的实体不同; 3分词也是用暂时过程表示事物,但与所 说明或描写的实体不能分开; 4代词用稳定或永久的方式表示事物,但 不表示事物的属性; 拉丁语的8种词类 5副词要与一种表示暂时过程的

6、词(即动词)相结 合才表示意义,它修饰这种过程,但与其没有 句法关系; 6连词用把两个单位联结起来的方式表示意义; 7介词通过跟有格变化的词类组成句法结构, 并通过把它与某一行为连接和联系起来的方式 来表示意义; 8感叹词用修饰动词或分词的方式表示意义, 并表达感觉和情感。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近代 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理性主义和由此产生的语 言学界创建普遍语法的趋势影响下, 17世纪 法国保尔罗瓦雅尔学派试图以拉丁语和法语 等语言为材料来阐述语法的普遍原则,揭示一 切语言在表达思想上的一致性,探讨语言遵循 的共同语法规则。 在词类问题上,从词与思想的关系角度将经典 时期涉及到的词类一分为二:名

7、词、冠词、代 词、分词、介词、副词是思想的“对象”,动 词、连词和感叹词是思想的“形式”。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哈里斯 英国学者詹姆士 哈里斯(James Harris)的语法体系有两 类“主要词”: 一类是名词(包括代词),也称“体词、具有实体意义的 词”; 另一类是动词,也称“修饰词”或“具有修饰意义的”词,分为狭义动词、分词和形容词。 另外还有两类“辅助词”: 一类是限定词,包括冠词和某些代词,均需跟一个词组成结构; 另一类是连词,包括连词和介词,需跟两个或更多词组成结构。 副词在哈里斯看来是一种特殊的修饰词,即修饰词的修饰词,或称二级修饰词。 此外,哈里斯遵循拉丁语法学家的传统,承认感

8、叹词是一个特殊成分,但不把其作为一个词类。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索绪尔 索绪尔做出了一系列对于20世纪语言学非常重 要的划分,如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组合 和聚合等,提出了许多结构主义语言学观念, 如语言系统观、价值观、符号观等,影响了20 世纪整个语言学的发展方向。 受结构主义思潮影响而产生的西方结构语法强 调各种语言结构系统的独特性,否认存在所谓 “普遍语法”,重视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突 出语法的描写性,反对语法的规定性,提出了 一系列新的观点。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布龙菲尔德 给词类下定义,结构语法学家不是从这类词表 示什么意义入手,而从形式以及与其他词的组 合特征入手。 布龙菲尔德反

9、对传统把词分为动词、名词、形 容词等的做法,提出用“形式类”的概念来表 示有屈折变化或派生变化的词,认为每一个形 式总是按照习惯指派于某一形式类,传统语法 试图用类别意义来区分形式类的做法是不足取 的。 根据句法结构中的位置来区分形式类 形式类依据屈折变化、派生变化、语调模式、 词序、功能词等5项标准可分为4小类: I类词或名词、II类词或动词、III类词或形容词、 IV类词或副词。 与形式类相对,没有屈折变化或派生变化的 词称为功能词,功能词没有形式变化,几乎 没有词汇意义,与形式类词一起使用,构成 更大的组合单位。 结构语法学家依据功能词在句中的功能将英 语中的功能词分为限定词、助动词、程

10、度词、 介词、连词、疑问词。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乔姆斯基 作为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验主义的结构主义语 言学的否定, 5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 法,随后语法界兴起了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的热潮。 西方语法学家针对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 见解,相继建立了与转换生成语法相关的各类语 法,如生成语义学、格语法、关系语法、对弧语 法、词汇功能语法、广义短语结构语法,并成 为20世纪后半叶西方语法学界的主流。 这些语法基本上都持理性主义立场,即认为人脑 存在天生的“普遍语法”机制和语言能力。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回归古典 以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词类理论为基础, 将形容词从名词中独立出来,将分词并入

11、动词,从而把英语词分为冠词、名词、形 容词、代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 感叹词等9类。 理性主义语法倾向于将动词作为句法的核 心,其关注焦点在于各个词类在转换和生 成过程中的特点。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蒙塔古语法 将内涵逻辑应用于自然语言的分析,提出了 一套与乔氏完全不同的形式化研究模式。 作为句法部分的基础,蒙塔古提出了所谓的 “语类(category)”理论,认为语言中有两种基 本语类e和t。 其中e语类表示自然界某类事物的个体词语或 实体词语, t语类表示具有真值的语言单位,称之为真值 词语或陈述语句。 其他9个语类都是e语类和t语类派生出来的。 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俄语1980 科

12、学院80年语法认为词类是具有下列特征的语法类别: 1从该类别所有词的词汇意义和形态意义抽象出来的概括意义; 2一系列特定的形态范畴; 3共同的聚合体系统; 4共同的基本句法功能。 以此为依据,80年语法也是确定了10种词类: 名词、代名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动词、前置词、连接词、 语气词、感叹词。 前6类为实词,具有独立的词汇意义,表示(或指出)事物与特征, 能够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 前置词、连接词和语气词是虚词,没有独立的词汇意义,没有 形态范畴。 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 1898年马氏文通至1938文法革新运动 的四十年的时间里,汉语语法学处于草创 之时,同样对汉语词类的研究也处在新生 阶段

13、,既有不少建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马氏文通 文通在词类分别上基本套用拉丁语法,把汉 语的文言词分成九类。 实字包括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 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类。 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依义定类。随义转类。 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 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则参照了纳斯菲尔德的 英语语法,也将汉语的词分成五大类共九种: 实体词:名词、代名词;述说词:动词(同动词); 区别词:形容词、副词;关系词:介词、连词;情 态词:助词、叹词。 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上(即字的形体上)无从 分别;必须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

14、能认定这 一个词是何种词类国语的九种词类,随它们在句 中的位置或职务而变更,没有严格的分业。 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 1938年的文法革新讨论: “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镜外来新知,参 照前人成说,以科学的方法谨严的态度缔 造中国文法体系。”(陈望道) 王力、吕叔湘的“意义说”; 方光焘的“广义形态说”; 高名凯的“三条标准说”。 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王力、吕叔湘 分类标准基本以意义为主。 王力中国语法纲要 :“中国语里,词的分类,差 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就意义上说,词可分为 两大类,第一类是实词,它们的意义是很实在的,它 们所指的是实物,数目,形态,动作等等;第二类是

15、虚词,它们的意义是很空灵的,独立的时候它们几乎 没有意义可言,然而它们在句子里却有语法上的意 义。” 王力所说的意义对实词来讲是词汇上的意义,对虚词 来讲则包括语法上的意义。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也主张把词“按意义和作用 相近的归为一类”。 吕叔湘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把词分成实义词 和辅助词两大类。实义词包括名词、动词、 形容词三类,“因为他们的意义比较实在 些”。 凡“意义比较空虚”“可以帮助实义词来 表达我们的意思” 的,称为辅助词,包括 限制词(副词)、指称词(称代词)、关 系词和语气词。 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方光焘 方光焘“广义形态说”。 “我认为词与词的互相关系,词与词的结合, 也不外是一种广义的形态,中国单语本身的 形态,既然缺少,那么辨别词性,自不能不 求助于这广义的形态了。” 从狭义形态发展到广义形态,这是方先生的 独到创见,它摆脱了印欧语的羁绊,把汉语 词类研究引向了一条新路。 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陈望道 陈望道明确提出单一功能标准。 批评汉语词类区分中的意义说、形态说和 “三结合”(意义、形态、功能三者结合)多 标准说,提倡功能说。 陈望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