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10.3酸碱中和滴定教案1沪科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92998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10.3酸碱中和滴定教案1沪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10.3酸碱中和滴定教案1沪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10.3酸碱中和滴定教案1沪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10.3酸碱中和滴定教案1沪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10.3酸碱中和滴定教案1沪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10.3酸碱中和滴定教案1沪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第三册第十章学习几种定量测定方法10.3酸碱中和滴定教案1沪科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酸碱中和滴定酸碱中和滴定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酸碱中和滴定二. 教学目标: 1、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 2、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 3、掌握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三. 教学重点、难点: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及酸碱中和滴定的计量依据及计算教学过程 一、酸碱中和滴定: 化学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用已知浓度的酸 (或碱)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的方法称为酸碱中和滴定。 中和滴定的原理:酸提供的 H和碱提供的 OH恰好完全反应(等物质的量反应) 。 中和反应的实质:H OH H2O 如用 A 代表酸,用 B 代表碱,则有:)()( )()( B

2、vAv BnAn 又因cVn所以ncV则上式可表示为:)()()( )()()(,)()( )()()()( BVAVAc AvBvBcBvAv BVBcAVAc如为一元酸和一元碱中和时:由于1)()(AvBv,则有:c(B)()()( BVAVAc说明: 1、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跟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 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 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2、酸和碱的中和能力是指一定物质的量的酸(或碱)完全中和所消耗的碱(或酸)的能 力,而不是指酸碱中和后溶液的 pH7 3、酸碱中和反应指示剂选择:强酸和强碱之间

3、的滴定,在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前后, 溶液的 pH 会发生突变,这种突变对于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具有重要意义,只要变色范围在突 变范围内的指示剂都可选择(一般从甲基橙、甲基红、酚酞中选择而不选石蕊) 。 4、注意:酸、碱液的浓度越小,突变范围越小,选择的指示剂可能发生变化。例如:用 0.1000mol/LNaOH 溶液滴定 0.1000mol/L HCl 溶液:酚酞、甲基红、甲基橙;用 0.01000mol/LNaOH 溶液滴定 0.01000mol/L HCl 溶液(蓝线):酚酞、甲基红;用 0.001000mol/LNaOH 溶液滴定 0.001000mol/L HCl 溶液(红线):甲基红

4、。 5、弱酸滴定强碱所选择的酸碱指示剂一般用无色酚酞;而强酸滴定弱碱则选择甲基橙。26、酸碱滴定曲线以滴加酸液或碱液的量为横坐标,以溶液的 pH 为纵坐标,描述酸碱中 和滴定过程中溶液 pH 的变化情况,其中滴定终点附近 pH 会发生突变,因此选择适当的指 示剂就能准确判断滴定终点;另外,选择滴定管以精确测量放出的酸碱液体积。二、酸碱中和滴定操作: 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的基本仪器有:滴定管(酸式和碱式) 、铁架台(带滴定管夹) 、锥 形瓶(可装待测液,也可装标准液) 、烧杯(盛废液,不能装待测液)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的操作程序: (1)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2)润洗仪器。方法:从滴定管上口倒入 35m

5、L 盛装的 溶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湿润全部滴定管内壁,然后用手控制活塞,将液体放入 预置的烧杯中。 (3)取反应溶液,使液面在位于 0 以上 23cm 处,并将滴定管固定在铁架 台上。 (4)调节起始读数:在滴定管下放一烧杯,调节活塞,使滴定管尖嘴部分充满溶液, 并使液面处于 0 或 0 以下某一位置,准确读数,并记录。 (5)放出反应液:根据需要从滴 定管逐滴放出一定量液体。 (6)重复滴定操作;(7)数据处理 说明: 1、两种滴定管在构造上的不同点: 酸式 -活塞碱式-带有玻璃球的橡胶管 2、滴定管的读数方法:0 刻度在上,从上往下读,最大量程有 25mL、50mL 等,注意与 量

6、筒比较; 3、精确度:取到小数点后两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计值(注意与 量筒比较) 。 4、滴定管的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标准液(或待测液)来润洗。 5、滴定管的固定: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锥形瓶约 1cm 为宜。 6、滴定时,左手控制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液体的颜色变化。 7、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最后一滴液体滴下后,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发生变化,且在半分钟 内不变色,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8、再次进行滴定时,一定要将滴定管内液体重新注入至 0 刻度处,以免滴定时液体不足。9、强酸与强碱完全中和时,溶液的 pH 就为 7,但指示剂变色时,

7、溶液的 pH 不等于 7。 是因为:强酸强碱完全中和时溶液的 pH 就为 7,而滴定的终点则是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 来观察,此时溶液的 pH 往往不是 7,但由滴定曲线可知:在滴定过程中开始一段时间溶液 的 pH 变化不大,处于量变过程中,而在接近完全中和时,滴入 0.02ml 的碱溶液时,溶液 的 pH 变化很大,溶液由酸性变中性再变成碱性发生了突变,之后再滴入碱溶液,溶液的 pH 变化又比较缓慢,说明滴定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变化经过了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有一段发生了 pH 突变的过程,完全中和和酚酞或甲基橙指示剂变色的 pH 虽不同,但只相 差半滴,即只有 0.02ml 左右,这种误差

8、在许可的范围之内。三、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根据c(B)()()( BVAVAc(A 为标准液,B 为待测液)强酸滴定强碱误差分析:标准液体积偏大,实验结果就偏大,反之,实验结果偏小 说明: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为例。 如完全中和,有: 1、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大,滴定结果 c 偏高:3滴定前未排除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滴定前俯视读数或滴定后仰视读数或二者都发生; 用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仰视读数; 滴定管未用标准液润洗,直接盛放标准液; 锥形瓶用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 把移液管尖端部分的残留待测液也吹入锥形瓶中; 滴定时,溶液快速成线流下,而使终点确定过迟; 标准液滴入锥

9、形瓶外,或滴在靠瓶口处的内壁上而未用蒸馏水冲入瓶内: 标准液配制好后,倒进未用此液清洗过的试剂瓶再取用。 2、下列操作会使盐酸的体积变小,滴定结果 c 偏低: 滴定前无气泡,滴定终了有气泡; 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 有刻度的移液管移液时俯视读数; 滴定管或移液管未用待测液润洗就直接量取待测液; 移液管尖嘴处悬挂的一滴待测液未“靠”入锥形瓶中; 待测液附着在锥形瓶口处未用水冲入瓶内; 锥形瓶摇动时,有待测液溅出; 待测物是固体,称量时,已吸潮; 近终点时,就停止振荡锥形瓶;或确定终点过早; 盛装过酸液的锥形瓶未经充分洗涤又用来盛装待测液。 3、下列操作对滴定结果无影响: 锥形瓶用蒸馏水

10、洗涤后,直接盛装待测液 ; 向锥形瓶中注入待测液后,又用蒸馏水冲稀。例例 1.1. 用标准的 NaOH 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造成测定 结果偏高的原因可能是 ( ) A. 配制标准溶液的 NaOH 中混有 Na2CO3杂质 B. 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其他操作正确 C. 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未知液润洗 D. 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 解析:解析: NaOH HCl1 1V(NaOH)c(NaOH) V(HCl)c(HCl)所以c(HCl)()()( HClVNaOHcNaOHV讨论:V(NaOH)、c(NaOH)、c(HC

11、l)的大小,可推知c(HCl)是否会出现误差。对 A 选项 来说,由于等量的 NaOH 变成 Na2CO3后,所需 HCl 的量减少,所以结果偏低。对 B 选项滴 定终点时,由于滴定管“零”刻度在上,俯视读数变小,仰视读数变大,因为V碱变小,c酸偏低。C 选项中,锥形瓶不用待测液润洗,加水不影响测定。D 选项中悬挂的液体已包含 在V(NaOH)中,使V增大,C(HCl)值偏高。 答案:答案:D 例例 2.2. 用下列方法测定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将一定体积的空气通入吸收剂,并测定其 电导的变化(导体的电阻愈小,它的电导愈大) ,如测定 H2S 的含量,若用 CuSO4溶液吸收,4可测定很大浓度范

12、围内的 H2S,但电导变化不大;若用浓溴水吸收,仅限于低浓度范围内 的 H2S,但有很高的灵敏度。现要兼顾吸收容量与灵敏度,测定空气中 Cl2的含量,则应选 用下列吸收剂中的 ( ) A. Na2SO3溶液 B. KI 溶液C. NaOH 溶液 D. H2O 解析:解析:溶液电导的变化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有关,离子浓度变大,电导变大,题中给出 的 4 种吸收剂分别与 Cl2的反应情况如下: Na2SO3Cl2H2ONa2SO42HCl (离子数目变大) 2KICl2I22KCl (离子数目基本不变) 2NaOHCl2NaClNaClOH2O (离子数目基本不变) Cl2H2OHClHClO (离子

13、数目变大) 再兼顾吸收容量,只有 A 符合题意。 答案:答案:A 例例 3.3. 维生素 C 又名抗坏血酸(分子式为 C6H8O6)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放置在空气中易 被氧化,其含量可通过在弱酸性溶液中用已知浓度的 I2溶液进行测定。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如下:C6H8O6I2C6H6O62HI,现欲测定某样品中维生素 C 的含量,步骤如下: 取 10mL、6mol/L 的 CH3COOH 溶液加入 100mL 蒸馏水中,加热煮沸后放置冷却。 精确称取 0.2000g 样品,溶解于上述冷却的溶液中。 加入 1mL 淀粉溶液后,立即用浓度为 0.05000 mol/L 的 I2溶液进行滴定,直至

14、溶液 中的蓝色持续不褪为止,共消耗 21.00mLI2溶液。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为何加入的 CH3COOH 稀溶液要先经煮沸、冷却后才能使用? 计算样品中维生素 C 的质量分数。 解析:解析:维生素 C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放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因此煮沸是为了除去溶 液中溶解的 O2,避免维生素 C 被 O2氧化,而冷却是为了减缓滴定过程中维生素 C 与液面上 空气接触时被氧化的速率;C6H8O6I2C6H6O62HI,加入淀粉是作为指示剂,测定溶液中 维生素 C 的含量。C6H8O6I2C6H6O62HI1 1x 0.05000 mol/L0.021L 解得:解得:x0.00105mol则维

15、生素 C 的质量分数为:%40.92%100g2000. 0mol/g176mol00105. 0答案:答案:煮沸是为了除去溶液中溶解的 O2,避免维生素 C 被 O2氧化,冷却是为了减缓滴 定过程中维生素 C 与液面上空气接触时被氧化的速率;92.40%。 例例 4.4. 用双指示剂法测定试样中含有 NaOH、NaHCO3、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的含量。 具体做法是:先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酚酞,用标准盐酸滴定,当 NaOH 或 Na2CO3被转化为 NaCl 或 NaHCO3时,酚酞由粉红色褪为无色,消耗 V1mL 盐酸。然后滴加甲基橙,继续用标 准盐酸滴定。当 NaHCO3转化为 NaCl 时,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消耗 V2mL 盐酸。5试根据下表给出的 V1、V2数据范围,判断原混合物的成分(填化学式) 。 若称取含杂质的试样 1.200g(杂质不与 HCl 反应)配制成 100.0mL 水溶液,取出 20.00mL,用 0.1000mol/L 标准盐酸滴定,测得 V135.00mL,V25.00mL。求试样的成分 及其试 样中各 成分的 质量分 数。解析:解析:NaOH、NaHCO3、Na2CO3三种物质都可以与盐酸反应: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向中逐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