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92958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2017201720182018 学年第二学期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五月月考试卷高一语文五月月考试卷满分:满分:150150 分分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50150 分钟分钟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5 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要求各种审美形式,都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 ,不走极端, “乐而不淫” 、 “哀而不伤” 、 “怨而不怒” ,而不喜欢“怪力乱神” 。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的一脉传统,集中体现了这种美学需求。而在宋、元以后勃发起来的戏

2、曲艺术中,这种美学追求就体现得更为显著了。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把“中和美”阐释为“和顺积中” 。 “和顺积中” ,就是要如同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 (李渔闲情偶寄 ) 。要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 ,求得欣慰。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 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 , 汉宫秋的“团圆梦境” , 琵琶记的“玉烛调和” , 长生殿的“蟾宫相见” , 祝英台的蝴蝶双飞,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即使是石头记里的林黛玉不能与贾宝玉团圆,但后来还是有了后石头记 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

3、棺材里掘出来同贾宝玉团圆。再比如像桃花扇 ,结局本是侯朝宗没能与李香君团圆,可顾天石却为其翻案“补恨” ,在南桃花扇里让侯朝宗与李香君当场团圆。可见,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撒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 “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和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和妥协。德国美学家费里德兰德有一句名言:“艺术是一种心理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艺术都是心理的。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神境、禅境。不论是周易中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还是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或是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甚至是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示之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4、我国古典戏曲多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如大家所熟知的西厢记 ,从佛殿奇遇到长亭送别 ,喜剧情节此起彼伏,环环相扣,并从心理与行动的相悖造成了喜剧效果。虽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充满了生离死别、激泪滂沱的离愁别怨,但这丝毫不减喜剧的色彩,反倒更增添了西厢记故事的“团圆之趣” 。又如在奇谲瑰丽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生” ,缠绵起伏,催人泪下,然而最终经皇上准婚,阖家团圆。更重要的是,这种“团圆之趣”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这样的结局寄寓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和对理想实现的希望。总之,无论是中国古典悲剧还是中国古典喜剧都一样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

5、特色,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充分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特征。摘选自师阳中和美与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从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更为显著地体现了以温柔折衷为主调,必须要“中和” ,不走极端的美学追求。- 2 -B孔子评关雎所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他要求戏剧在结构上要把握“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 。C 窦娥冤的伸冤昭雪等充分表明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戏剧家最为推崇实践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D作者列举后石头记旨在说明由悲转喜,由缺转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中国传统戏剧创作的审美理想规范。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

6、思的一项是(3 分)( )A元代戏曲批评家钟嗣成所说的“和顺积中” ,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来使人们的情感得到调和,摆脱极端的喜怒哀乐。B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都可以通过一个圆的图示阐释,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 周易同样如此。C无论是西厢记还是桃花扇 ,都通过悲喜交集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 ,求得欣慰。D “中和之美”体现了民族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特色。中国的古典悲剧和古典喜剧都有充分体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古典戏曲作品之所以崇尚大团圆结局,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弥补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从而

7、在艺术中实现美好的愿望。B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讲究“哀而不伤” ,所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历尽人生种种悲剧的痛苦终在和丈夫蔡伯喈团圆后消解中和。C我国古典戏曲以结局团圆为尚,在悲剧中如此,喜剧中更是如此。因此可以判定在我国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D “团圆之趣”从正面表现新生事物的坚忍不拔,虽历经磨难终获美好结局,蕴涵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更受群众欢迎。(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寂 寞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

8、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

9、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 3 -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

10、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 ,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

11、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的寂寞。以袅袅的炉烟,

12、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B作者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心像洗淘了一番似的,感到自己很渺小,而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感都不会有的。C作者认为,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D末段中“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中的“稍异于是”指作者所谓的寂寞,即强迫自己入于随缘偶得的寂寞的心境,忘掉一切怅惘。5如何理解文中“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5 分)6梁实秋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然而有人却责备梁实秋这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逃避”,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梁实秋的“寂寞是一种清福”的呢?(6 分)(三)

13、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

14、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 4 -材料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注】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道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 ,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 ,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材料三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

15、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 年 12 月,欧洲议会( 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 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迷。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

16、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材料四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