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92827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34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碳战雇佣军碳战雇佣军 以您尊贵的品牌与名义 精准锁定节能率,狙击碳战收益 城市照明减碳项目一体化外包机构 支援呼叫:13823741008 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 丁一汇 教授 丁一汇 教授 中国气象局 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中国气象局 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IPCC 第一工作组前联合主席 IPCC 第一工作组前联合主席 WCRP 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 WCRP 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 提要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

2、“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近发表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 50 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 现有的预测表明,未来 50-100 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未来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长远而巨大的,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因而,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以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 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在参加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际谈判中,我国面临要求

3、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有必要加强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与政策研究,从科学、技术、外交等各个方面做好准备,以便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和主动。 前 言 为了向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信息,1988 年11 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其任务是定期组织对有关气候变化研究结果进行评估。自成立以来,它已发布了三次评估报告和一系列特别报告、技术报告,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碳战雇佣军碳战雇佣军 以您尊贵的品牌与名义 精准锁定节能率,狙击碳战收益 城市照明减碳

4、项目一体化外包机构 支援呼叫:13823741008 特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供了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信息。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于 2001 年完成,是全世界数千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五年努力的结果,其科学成果已被“科学“杂志列为 2001 年世界十大科学新闻之一。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变暖已经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和深远的影响。国际上,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在就如何减缓这种气候变暖的趋势和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谈判。 本材料分 4 个部分,首先依据 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说明全球与我国

5、气候变化的现状与未来,接着说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而分析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一、气候变化的事实和科学认识 1、基本概念 (1)天气、气候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它们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中的、强烈的影响和灾害。 气候不同于天气。气候是指某一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及以上)气象要素(如温度、降水、风等)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距此平均值的离差值(气象上称距平值)表征。公众日常关心的是每天的天气如何,但不少经济活动

6、的决策者和经济计划的制定者,为趋利避害,更关心气候状况,特别是未来的气候。 (2)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敏感性也增大。气候变化是由气候系统的变化引起的,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冰雪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碳战雇佣军碳战雇佣军 以您尊贵的品牌与名义 精准锁定节能率,狙击碳战收益 城市照明减碳项目一体化外包机构 支援呼叫:13823741008 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陆地)。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

7、原因有多种, 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二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等。 对人类活动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可能导致气候变化的研究, 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1896 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喝尼斯就对燃煤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预测。他指出,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5-6。之后,有许多科学家陆续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1957 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同年, 美国夏威夷观

8、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正式揭开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序幕。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指吸收多),从而使大气增温。 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 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工业化革命以前,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由-18上升到当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已适应的 15。一旦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 地面必将增温, 以增大长波辐射量。 地

9、面温度增加后, 水汽将增加 (增加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冰雪将融化(减少地面对太阳短波的反射),又使地表进一步增温,即形成正反馈使全球变暖更显著。 除了二氧化碳外, 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甲烷、 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见表 1)。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碳战雇佣军碳战雇佣军 以您尊贵的品牌与名义 精准锁定节能率,狙击碳战收益 城市照明减碳项目一体化外包机构 支援呼叫:13823741008 碳,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最长可生存 200 年时间,因而最受关注。 表 1

10、 温室气体的种类 种类 增温效应() 生命期(年) 氧化碳 63% 50-200 甲烷 15% 12-17 氧化亚氮 4% 120 氢氟碳化物 13.3 全氟化碳 50000 六氟化硫及其它 7% ?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 2、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近 50 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由人

11、类活动造成的。 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综合国际上各方面研究结果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给出了评估意见,其主要内容如下: (1)1860 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 0.60.2。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 1983 年以后。20 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可能是过去 1000 年中最高的。 (2)近百年来,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碳战雇佣军碳战雇佣军 以您尊贵的品牌与

12、名义 精准锁定节能率,狙击碳战收益 城市照明减碳项目一体化外包机构 支援呼叫:13823741008 (3)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目前已达到368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这可能是过去 42 万年中的最高值。 (4)对过去 100 多年气候的模拟表明,只考虑自然因子作用的模拟结果,与 1860-2000 年的气候演变差异较大;同时模拟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作用,可相当好地模拟出过去 100 多年的气候变化。 (5)近 50 年的温度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 综上所述,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变暖是由

13、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但最近 50 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3、近百年我国气候在变暖,以冬季和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我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主要表现为: (1)近百年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 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 0.6;我国 20 世纪 90年代是近百年来最暖时期之一,但尚未超过 20 世纪 20-40 年代最暖时期。 (2)从地域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其中西北(陕、甘、宁、新)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

14、不显著。 (3)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1985 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 16 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1998 年冬季最暖,2001 年次之。 (4)我国降水以 20 世纪 50 年代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尤其如此。这意味着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补充一点, 去冬今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遍偏高, 其中东北、 华北、 黄淮、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碳战雇佣军碳战雇佣军 以您尊贵的品牌与名义 精准锁定节能率,狙击碳战收益 城市照明减碳项目一体化外包机构 支援呼叫:13823741008 江淮中部、江南东部等地偏高 2-4。2001-2

15、002 年的冬季为近 40 年来第二个最暖的冬天(第一个为 1998-1999 年冬季)。去冬今春东北西南部、华北大部、黄淮东部、华南中东部,西南地区西南部及南疆东部等地降水偏少,其中华北中南部、东北西南部偏少 5-9 成,华北、东北等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北方地区出现了近十年来范围最广、 强度最强、 持续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沙尘暴过程。 以上所述表明,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在变暖,以西北、华北、东北变暖最明显,其中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4、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 不同的社会-经济假设(如人口增长速率、经济发展速度、社会进步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对应着不同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水平。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构造了 36 种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基本上涵盖了理想情况(人口增长得到控制,技术迅速改进,经济迅速发展)到不理想情况(人口不断增长、技术和经济发展缓慢)之间的各种情况。其中 6 种代表性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工业化前 280ppm 上升到 2100 年 540-970ppm。 科学家使用 31 个复杂气候模式, 对 6 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