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研究呼唤开放的形态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92564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2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普研究呼唤开放的形态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普研究呼唤开放的形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普研究呼唤开放的形态(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 刊编者按: 科普工作的现状, 广受各界忧虑。 此前,思想周刊 曾刊发 对基层科普的反思与构想 、媒体科技传播的现状与思考 等文章, 请科技传播研究者对我国科普现状展开探讨。更有学者指出, 要提高科普的质量, 须首先厘清科技传播、 科学普及 等概念的边界及其在中国发生、 发展的历史渊源。 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科学技术, 其引入、 传播、 普及等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百年来有它自身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就 科普而言, 已有不少学者提出, 当前到了全面总结实践经验, 进而在理论上构建 “科普学” 的阶段。 我们希望以历史为镜鉴, 对未来科技传播或科学普及的发展提供参考。姻傅军现在中国 GDP 总量全

2、球排第 二,这离我们民族复兴之梦还有多 远?请先看一些简单的数字。 大约 200 年前, 中国人口是世界 人口的 30%,当时中国 GDP 大约也 是世界总量的 30%。 相比, 改革开放前 中国 GDP 还不到世界总量的 5%。改 革开放 30 年后的今天,中国的份额 回到了大约是 10%。如要实现复兴之 梦, 若以 200 年前做标杆, 我们还必 须再找回另一个 10%,因为现在中国 人口大约是世界人口的 20%,如果正 态发挥,中国占世界 GDP 的份额应 该也是 20%, 而不应该仅仅是 10%。 显 然, 我们离复兴之梦还有距离, 我们 必须清醒, 不能骄傲。 对过去 30 年所取得

3、的卓越成绩 作何解释?答案是改革和开放。 改革和开放在学理上作何解释? 我的回答是, 改革意味着从计划走向 市场, 过程中激励和配置效率大大地 提高了。开放意味着中国作为后发的 追赶者, 通过学习和吸收全球文明的 精华, 一步一步地, 有时是跨越性地, 向发达国家的技术边疆接近。借用亚 历山大 格申克龙的话, 此谓 “后发优 势” ,至少追赶国可以节省领先国犯 错误的成本。在学理上, 亚当 斯密那 只 “看不见的手” 说明了市场优越的 配置效率, 其背后的更严谨的数理逻 辑由艾弗雷德 马歇尔通过微积分模 型展示,而约瑟夫 熊彼特则超越新 古典模型、 以 “创造性的破坏” 说明了 经济发展更强大

4、的力量是拓展技术 边疆。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 开 放无疑是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距离 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这让我们有 机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请进来” 或 “走出去” 的交流和学习。 人类为什么要发明和完善语言? 不管答案是什么, 但结果是促进跨代 跨时空的交流、 加强了集体记忆和集 体学习,这是别的生灵所不能达到 的。哲学家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特 别强调人类语言以其信息性、 表达性 和指令性的特质对我们认识自己、 社 会和自然的重要性。当然, 这里所说 的语言不只是文学语言, 还包括各种 符号组成的音乐、 数学等等。人们常 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用数学语言, 所谓分析是探寻因果之间的函数;

5、所 谓大视野,就是探寻函数的函数, 看 出看似不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让我把思路简单地数学公式化 一下, 以给予结构和秩序: 给定自然 资源,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实质 是其人口变量乘以技术变量!由此 不难想象, 当 13 亿人口大国的人口 红利乘以一个巨大的技术变量, 这 必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当然, 其中 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轻重缓急 的战略无疑需要政治的智慧。作为 理论考量, 维尔弗雷多 帕雷托提出 的所谓“帕雷托改良”无疑具有启 发。简略地说, 帕雷托改良, 就是不 让任何一个人受损失,而让至少一个 人更充裕。的确, 在过去的 30 年里, 中国就是通过这种改革和开放背后 的逻辑取得了

6、举世瞩目的辉煌成 绩。然而从学理的角度看, 我们的经 验并没有形成什么新的普适的理论 模型或叫模式,尽管我们的确走了 只适合自己国情的独特道路。透过 现象看本质,用我们自己的话说, “形而上为道, 形而下为器” , 是 “殊 途同归” 不是? 道是深层的共性, 器有 表面的特性。 从今往后, 路在何方?路是自己 走的, 但方向是继续改革和开放!如 前面的公式所示, 各国的经济发展其 实是三个因素在起作用: 人口、 资源 和技术。不难看出, 其中技术创新实 际上是推动经济增长最强大的力量。 对中国来说,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人口 老化、 资源枯竭, 在这种情况下, 经济 若要持续增长, 技术就将变得

7、尤其重 要!关于技术, 我要提醒的是, 过去我 们说学习技术似乎是更专注物理性 的技术, 而物理性的技术学起来相对 容易,往往可以通过“逆向工程” 实 现。但是这里我要提出并强调一个新 的概念, 叫制度技术。什么是制度技 术?宪政、 法治、 专利、 反垄断、 现代公 司治理、 去行政化的现代大学等等都 是人类发明的制度技术, 这些制度技 术可以比作肉眼看不见的机器。它们 由人性的公理、 行为的逻辑、 数学的概率 (注意, 并不始终基 于多数主义)如谱写和 演奏交响乐一般构成, 其作用是尽量减少人与 人之间的欺骗、压榨和 冲突,协调人与人之间 思想和行为的交流, 遏 制人性的恶、释放人性 的善、

8、 提高安全、 促进创 新。借用诺贝尔经济学 奖得主道格拉斯 诺思 的话, 它可以减少 “道德 风险” 和 “交易成本” 。 纵观人类历史, 良 好的制度技术给人们提 供了更公平和稳定的社 会秩序、让人们可以更 有信心地从事专业化的 工作、促进自由交易和 技术创新,从而导致经 济发展。 市场和法治 (而 不是工具性的法制) 必 须经纬和谐地配套, 必 须同时空地存在,彼此 不能分离,这也是一个 极其重要的制度技术。 法治与法制有什么区 别? 简单地说, 前者旨在 真正以人为本、限制公 权、 保护私权, 而后者只 是给公权更多的治理工 具而已, 风险是公权进一步侵蚀私权。 从全球的经验数据看,学会

9、了市场和 法治这个关键制度技术的国家,大都 已变得富裕了,衡量标准是人均 GDP,而不是 GDP 总量。因为人均 GDP 更能反映出在某个制度技术的 “黑箱” 中所能产生的投入和产出之间 的效率。记得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南巡时说过:“必须 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 成果,吸收和借鉴一切反映现代社会 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 法。” 今天中国人均 GDP 大约是 4000 美元,美国和阿根廷大约在一个世纪 前也是这个水平。 今天美国人均 GDP 是 48000 美元, 而阿根廷只有 6000 美 元。 我们不禁要问, 曾经在同一起跑线 上,如何解释今

10、天美国和阿根廷之间 的差距? 答案是制度技术, 即那些正视 人性弱点、 制约权力、 平衡利益、 释放 人创造性的、肉眼看不见的经纬和谐 的机器。 再回到中国经济的前景, 中国 经济能否可持续增长而不掉入中等收 入国家的陷阱,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我们能否学会先进的制度技术而不 仅仅是物理性的技术。 无疑, 学习制度 技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因是, 不同 于物理性的技术,制度技术宛如灵魂 一样, 往往不是手摸得到、 肉眼看得见 的,而且其有效性还必须基于规模群 体的认同和协作能力。而正是因为如 此, 我们必须加倍努力。 希望我们能够胸怀祖国,放眼世 界, 不仅完善自己, 而且造福社会, 为 了

11、民族复兴之梦, 不断提供有想象力、 有才能、 有原则的领导力。 有想象力说 的是要超越现有的一切创新,无论是 在知识上还是在实践中。有才能说的 是要有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理念变 为现实。有原则是因为光务实没原则 是短视的, 甚至是危险的。 愿大家共勉。 为了民族复兴之梦, 请不要停下脚步。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教授)姻尹霖对于中国科普 (科技传播) 实践及其理论研究的历 史把握, 可依照不同的认知水平进行阶段性划分。 最初, 中国传统文化邂逅科学, 我们开始了解、 认识 科普, 此为中国科学文化逐步形成的 “意识科普” 阶段; 随着对科普规律性的认知进入决策层面, 我们开始理解 科普

12、,从而进入到政策和研究相融合的“认识科普” 阶 段; 当前, 科普理论已成为值得独立研究的主体, 并不仅 仅依附于实践而存在, 由此也就进入了科普的 “理论研 究” 阶段。 按其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尝试梳理出中国科普 的整体发展脉络。意识科普: 科学融入传统文化关于中国科普发展历程的研究著作或论文, 有些会 从古代讲起。古代先哲们家传身教、 著书立说、 设坛讲 学, 其中有一部分涉及知识和技能的传递, 因而被看做 是最早的 “科普” 创作实践。比如屈原所著的 天问 , 一 些学者就认为其中包含有科普内容。 然而, 这些行为是否能称为 “科普” , 则需要进一步 探究。因为对于 “科普” 而

13、言,“普” 字很重要, 它代表了对 于传播 “面” 和 “量” 的要求。 从历史分期角度来看, 有学者将鸦片战争至新中国 建立这一时期, 归入近代科普, 并将其特征总结为 “嵌入 性” 。在这个阶段,“科普” 并非一个独立领域, 更多体现在 “师夷长技以制夷” 、“西学为体, 中学为用” 等观念中。 科普的发展 “嵌入” 在其他社会活动当中, 在引进西学的 同时, 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 科技传播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科技传播, 达到救国 图强的目标。 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吸收、 接纳西方科学技术这一 意义而言, 中国科技传播萌芽于明末清初。由于在将宗 教信仰传播到东方的

14、过程中遇到了阻力, 当时的西方传 教士为了求得统治阶层的支持,便利用了一些辅助手 段, 如附带传播西方先进的农耕、 医药、 天文历算等技术 和知识。这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 是有利于巩固自身统 治地位的。于是, 传教活动与科技传播活动便相辅相成 开展起来。根据有关研究统计,自 17 世纪下半叶始的 200 年间, 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译介的 400 余种书籍中, 自然科学类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三十, 比例已不算低。且 一直到晚清时期, 对西方著作的翻译和出版都主要是教 会出版机构的天下。 “洋务运动” 是晚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 为走出困境 而进行的改良尝试。它企图借鉴西方通过科技发展带动 工商业发展的

15、模式, 维持几近崩溃的清政府统治。在学 习、 传授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 知识分子提出了 “格 致” 之学, 希望通过考察事物背后的规律性, 上升成对事 物本质的理性认知, 接近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 “科学” 概 念。应当注意,“格致” 的概念也经历了逐渐的演化, 其早 期只是体现于对器物和先进工艺层次的理解。 在 “洋务运动” 时期, 科技传播的规模、 速度以及传 播内容的深度、 广度, 均比早期阶段有很大进步。科技书 籍和报刊仍然是基本传播手段, 清朝官办出版机构也开 始介入, 与教会出版机构并峙。在 “洋务运动” 中晚期, 对科技传播贡献最大的报刊 是 教会新报 ( 万国公报 ) 和 格

16、致汇编 。其中,格致 汇编 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专门的科普杂志。此时, 较为突出的教会出版机构是益智书会, 它编纂出版的一 套系统较为完备的各学科教科书,到 1890 年已出版 98 种, 比中国人自己编制的西式教科书早了近 20 年。这套 书对此后同类教材编写的体系框架有着很大的影响。官 办出版机构中, 1862 年开馆的同文馆最为有名,但其早 期发展水平有限、 规模不大、 出版质量也不算太高。当时 影响最大的官方译书机构应是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值得一提的是,格致汇编 提出的一些理念, 在今 天来看已与当代 “科普” 理念有很多类似之处。其办刊宗 旨中写道:“一方面要促进探究的精神, 一方面要在清帝 国传播通俗实用的科学知识, 它将为介绍已出版的科学 译著服务, 刊载科学课程的短篇解说和科学演讲, 并作 为本邦受教育人士问询、获取感兴趣的科学信息的中 介。” 可以看出, 当时他们对科技传播的作用和意义, 已 有了清晰的定位。 19 世纪 90 年代后,清政府的很多举措为大范围的 科技传播提供了条件。比如, 清政府开始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