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92387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4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 :13413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4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张 陆 佐 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摘 要 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

2、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关键词 实现论,心理幸福感,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主观幸福感。 分类号 R395 1 引言 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学科的重视。当代许多问题都源自于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的理论,因此当前有关幸福感的讨论往往涉及其哲学渊源。从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 。 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实现论则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现代幸福感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Subjec

3、tive well-being,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 。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1。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并由此对幸福感有着不同的界定。此外,二者的研究模式,即对幸福感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研究起点等也存在着差异。评价指标方面,主观幸收稿日期:2006-03-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3BSH022) 。 通讯作者:

4、佐斌,E-mail: 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经典的评价指标,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的生活满意感;心理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则涉及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一系列维度。评价标准方面,主观幸福感是从自我评价的角度,以个人主观的标准来评定其幸福状态,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心理幸福感则是基于心理学家的价值体系,以客观的标准来评定个人的幸福。研究起点方面,主观幸福感从经验研究出发,注重实证经验和操作研究;心理幸福感则重视理论依据与理论建构,从理论出发探索幸福,其结构的提出和验证,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其理论指导性更强。 心理幸

5、福感在研究线路与技术手段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很多分歧,分别采取不同的幸福观点,使用不同的技术,关注不同的问题。因此,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涵义。 2 心理幸福感的界定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 Aristotle 提出的幸福论(eudaemonism) 或自我实现论 (Self-realizationism)基础上的,认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研究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分别建构了自己认为最能代表幸福感的结构。 第 15 卷第 1 期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135- 2.1 心理幸福感的哲学渊源实现论 在实现

6、论(Eudaimonic)看来,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己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 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 在很早的时候,Aristotle就提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观点,他的理论通常被称为幸福论(eudaemonism)或自我实现论(Self-realizationism) 。由于他强调幸福是人的一种完善自己的活动,因此他的幸福论又被称为完善论(perfectionism)2。Aristotle围绕“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个中心命题,探索了“至善”和幸福的德性内涵,以及达到“至善”和幸福的条件、途径与方法。 Aristotle肯定幸福是人的幸福,认为“幸福为心灵的活动

7、” 。快乐虽然属于幸福,但幸福却不能归结为快乐。纯粹为追求快乐的行为是不能称为幸福的,快乐必须在理性的控制下达到适中的程度,才能称之为幸福。他认为“至善即是幸福” ,至善是由各个具体的善积累而成,并且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德性的活动而达到的善。幸福不是品质,而是现实活动。具有理性思辨的人会有一种崇高的目标,他能为高尚的目标去奋斗,从而达到幸福,而缺乏理性原则的人则不可能有幸福。人们要幸福,达到至善,就必须决心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各种困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功能,为高尚的目标奋斗,再苦再难再险,也应该是幸福的。3, 42.2 心理幸福感的不同界定 心理幸福感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并没有得到研究者

8、们的共识。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得到了自己认为对心理幸福感合理的界定,并且通过研究支持了自己的假设。 2.2.1 Waterman 的“个人展现” Waterman认为,快乐是享乐主义的定义,而幸福感则涉及人们与真实的自我协调一致5。他认为幸福发生在人们从事与深层价值最匹配的活动中,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个人依据“真实自我” (true self)努力生活,实现自身的种种潜能(自我实现) ,由此产生了一种状态,Waterman称这种状态为“个人表现”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 因此, Waterman将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个人表现(personal expr

9、essiveness)的幸福,是指个人全心全意地投入活动中时,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自我得以表现,进而有助于达成自我实现的体验,是实现自我的愉悦。另一种是尽情享乐(hedonic enjoyment)的幸福,指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或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他根据自己关于幸福感的理论,编制了个人表现行为问卷 (The Personally Expressive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 PEAQ) ,用于实证研究当中,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快乐和个人表现之间的相关5。 Waterman 描述了个人表现的体验: 有不同寻常的强烈的对于事情(undertaking)的投

10、入感;与某种行为有特别的适合感,而且这种行为并不是普通的日常事务;有很强的活跃感;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有一种实现感;认为这就是人生意义所在;感到这是一个人的真实所在。人们可以通过技能的发展来达到潜能的实现,通过这种潜能的实现,个人可以体验到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 。 2.2.2 Ryff 的六因素结构 Ryff 也从实现论引申与探索了幸福感问题。他认为幸福不能等于快乐,批评了主观幸福感对于情感的过度关注,认为情感的评估不能明确地回答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幸福感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 ” Ryff等人通过总结各种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六维模型6。从发展心理

11、学中,他们总结了Erikson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psychosocial stages) 、Buhler的基本生活趋势理论(basic life tendencies) 和Neugarten的人格改变理论 (personality changes) ,认为健康(wellness)是一个贯穿生活的发展轨迹;另外,通过借鉴Maslow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概念、 Allport对成熟 (maturity)的界定、Rogers对健全人的描述和Jung对个性化(individuation) 的说明, 他们对幸福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描述。 从这些关于健康人的心理理论中, R

12、yff等人6, 7总结出了其中所共有的六种成分,将其作为心理幸福感的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心理幸福感的六个维度,从理论和操作两个方面对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界定。这六个维度包括: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 、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 、生活目标(purpose in life) 、良好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s ) 、 环 境 控 制 ( environment master) 、独立自主(autonomy) 。Ryff认为,在这六个维度中,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对于人的健康而言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其次是对自

13、我的尊重和掌握8。我国学者以城市居民及师范大学生为样本,对Ryff提出的六维度结构进-136-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年 行了验证,但是得到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9,10。 2.2.3 Ryan 和 Deci 的自我决定理论 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又一个以实现论作为幸福感中心概念的理论模型,其定义一方面包括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试图指明自我实现的意义及途径。Deci看来,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它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

14、且使人们能够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11。自我决定理论是通往人类动机和人格的途径,它重视人类的内部资源对于人格发展和行为自我调节的重要性。因此,它研究的是人的内在成长趋向和先天的心理需要。通过归纳,Ryan和Deci得出了三种基本需要能力需要(need for competence) 、关系需要(need for relatedness)和自主需要(need for autonomy)12。这三种基本的需要,不仅是推动个人成长和整合自然倾向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建构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必要。因此,这三种基本需要被SDT理论认为是幸福感的三个基本因素,它们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环境必

15、须提供给人们以促进其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养料。基本需要在人生阶段中必须要得到满足,才能使人们体验到一种持续的整合感和幸福感。 3 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研究 Diener区分了影响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一种是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这两类因素的影响,另一种是从个体的人格特质角度加以解释1。 3.1 人口学变量 Ryff在研究中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否以及健康和能力的自我评价等人口学变量作为自变量,对心理幸福感的六个维度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6。总的来说,人口学变量对心理幸福感的解释量较低(3%24%) 。其中解释量最大的因素是对健康和能力的自我评价;已婚可以作为自我接纳和生活目标的预测变量;女性可以预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对心理幸福感的预测力较弱。Keyes等人也发现,受教育水平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着较小的相关13。 在年龄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中发现,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的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差异。Ryff等人将年龄段划分为青年组(M=19.53) 、中年组(M=49.85)和老年组(M=74.96) ,研究结果表明,中年人在生活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老年人,而在自主性上高于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较年轻人评价自己更有环境控制力;而在个人成长方面,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得分显著高于老年人6。另一项研究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