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暑期复旦大学模块课:姜鹏《资治通鉴》导读笔记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4592386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暑期复旦大学模块课:姜鹏《资治通鉴》导读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7暑期复旦大学模块课:姜鹏《资治通鉴》导读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7暑期复旦大学模块课:姜鹏《资治通鉴》导读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7暑期复旦大学模块课:姜鹏《资治通鉴》导读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7暑期复旦大学模块课:姜鹏《资治通鉴》导读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暑期复旦大学模块课:姜鹏《资治通鉴》导读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暑期复旦大学模块课:姜鹏《资治通鉴》导读笔记(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导读导读 2017 夏 一、一、 资治通鉴编修的政治文化背景资治通鉴编修的政治文化背景 自史记以来,纪传体成为记载王朝历史的主流形式。 汉书确定了纪传体史书的纪表志传体例。此后至资治通鉴以前,古代史官多用纪传体记载王朝断代史,纪传体史书于安史之乱前较为发达。 编年体曾相对式微,因其缺乏经典代表。安史之后,编年体史书逐渐复兴,其间晚唐新春秋学派起了促进作用,而复兴的巅峰就是资治通鉴 。 编年体适于表达史学家欲强调之“正统观念” 。如南北史:南史使用北方皇帝年号,证明了唐朝的合法性。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线索,当某一时代几个政权并存时,选择史书所使用的年号则体现了对应王朝的正统性。这体

2、现了编年体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1.1 1.1 宋初文治导向的确立(核心问题:为何成书于宋朝?)宋初文治导向的确立(核心问题:为何成书于宋朝?) (1 1)结束武人统治)结束武人统治 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普问曰: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曰: “卿勿复言,吾巳喻矣! ”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五代十国各政权

3、的统治基础不稳定,其原因为政治基础:这些统治均是在安史之乱后由军阀所建立, 统治集团没有理性的政治思维 (安史之乱后军阀在各自领域内的相对独立) 。 因此宋代周之后,统治者削弱武人权力(如杯酒释兵权,将其驱逐出中央核心) ,实行级别与职位的分离(如级别高者任贱职,级别低者任贵职) ,并控制资源(如军事、财政等权力和地方财富尽归中央,进行再分配) 。北宋倡导文治其实就是推动精英集团文人化。 (2 2)确立文治导向)确立文治导向 上御崇政殿, 试进士诸科举人, 得叶齐等一百二十九人, 并放及第。 上以郡县阙官甚多,先是,礼部放榜,上虑有司遗才,故命右正言王世则等,于武成王庙召诸道进士诸科重试,得合

4、格者数百人。至是,上亲试焉。 ( 宋太宗实录卷四十四端拱元年六月丁丑) 文人政治的建立是去武思路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科举制的广泛应用(唐代科举制不是主要的出仕途径,中唐杜佑通典并未提及此制,反而予以批判,因进士考中却无可提供的对应的职位,但国家为了维持稳定,又必须为之安排工作,造成了冗官,给国家带来了负担;唐朝官僚体制的本质是贵族体制,政治权力掌握在权贵手中,人才的选拔仍以门荫、推举为主,平民即使考中进士也不一定能进入权贵阶层) 。 中晚唐后,贵族式微,其门第基础逐渐消失,因而宋太宗起,统治者得以用科举制提拔文人,以取代武人军阀的统治。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体现了科举的工具性,其提供了

5、从贫寒进入高层的通道。司马光时代前,通道意义较强,而南宋以降,逐渐减弱。 宋时若通过门第入仕,则会被排挤出士大夫的核心社交圈(如:米芾) 。 资治通鉴批评女谒,因其体现的是公共权力的私人化。然而考不中不一定是水平的问题,也可能是过于领先于时代(如:程颐) 。 科举在宋朝已成为束缚性的力量,而观念又束缚人们的人生选择,其源头就在于宋初对武人问题的解决。 (3 3) “四大类书”的编纂) “四大类书”的编纂 太宗皇帝始则编小说而成广记 ,纂百氏而著御览 ,集章句而制文苑 ,聚方书而撰神医 。次复刋广疏于九经 ,校阙疑于三史 ,修古学于篆籀,总妙言于释老。洪猷丕显,能事毕陈。 (宋真宗册府元龟序 )

6、 戊申,上于禁中读书,自巳至申始罢。有苍鹤自上始开卷飞上殿吻,殆掩卷而去。上怪之,以语近臣。对曰:“此上好学之所感也。昔杨震方讲间,有鹳雀衔三鱣鱼坠于庭,亦同其应。“ ( 宋太宗实录卷二十七太平兴国八年十二月) 四大类书为:小说太平广记 ,百氏太平御览 ,章句文苑 (接着昭明文选编写) , 册府元龟 。前三书为太宗时期所编,余一书为真宗时期所编。 太宗时期还编纂了方书神医 ,体现了医学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 宋开国两代皇帝将国家引向文人政治轨道,建设文治导向,而皇帝本人作为特殊的文人,也促进了社会走向文雅。 1.2 1.2 两种“历代君臣事迹”两种“历代君臣事迹” (1 1) 册府元龟与太平御览

7、的区别) 册府元龟与太平御览的区别 上谓辅臣曰: “所编君臣事迹 ,盖欲垂为典法,异端小说,咸所不取。观所著篇序,援据经史,颇尽体要,而诫劝之理有所未尽也。 ” ( 玉海卷五十四“景德册府元龟 ”条) 宋太宗时倡文治以驯化,宋真宗时继承了文治化的导向,但他具有双重身份:除了继承,皇权本身也成为了驯化的对象。宋真宗对知识的信仰更为强烈,他强调加强总结和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在其朝编纂了册府元龟 。 太平御览目录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包括各家(野史笔记) ;而册府元龟目录内容只有经邦治国,趣味性内容一概不收录,且非正史实录也不收录(又叫历代君臣事迹,欲垂为典法,为当世后世之鉴) 。 历史学给人以其需要的

8、确定性。历史学的目标不在过去,而在未来,伟大的历史学家都是带着对现今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期看历史。历史学的本质是“解释学” ,各人有各自的角度,关键不在于“客观” 。人的历史认识包含客体(历史事件)和“我” (观察角度)两个方面, 任一角度都包含了一定的真实。 所谓的 “以史为鉴” 是一种观念, 而不是必然的事实。 宋真宗相信知识的力量,相信能够以史为鉴。 (2 2) 资治通鉴名称的变化) 资治通鉴名称的变化 先奉勅编集历代君臣事迹 ,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 ,今已了毕者。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 举撮机要, 专取关国家兴衰

9、、 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 恶可为戒者, 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曾名“历代君臣事迹” ,与册府元龟同名(其间有一定逻辑关系,只是在同种逻辑指导下编成,形式不同而已) ,后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的历史选材有范围:仅选择重大的政治事件。宋早期倡导文治,上下皆信奉以史为鉴的观念。 至此作一小结。核心问题是宋人相信以史为鉴,且历史认识不可能跳出主观意识,于是得以稽古以鉴今(至治) 。 (3 3) “稽古以鉴今”的真实逻辑) “稽古以鉴今”的真实逻辑 人们看历史时必然会代入对今天的认识。表面上看是先有古后有今,而事实上是先有今后

10、有古。我们对今天有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在此基础上累积知识,形成观念,再去解释历史,便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观。伟大的历史学家的逻辑:主张的不是历史事件真实性本身,而是价值观念。 史记的真正角色是战国文化的总结者。 因为思想、社会基础的更替滞后于政权的更迭,所以用朝代更换划分历史时代是不准确的。 从孔子到司马迁:这一时期出现的大师很多,因为:时间跨度长;处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原创期,提出学问较为容易。随着时间推移,学问研究逐渐深入、细致化,其涵盖面越来越狭窄,研究点越来越深入,其提出的学问影响力也相应减弱。而到思想文化的转型期,建立理论体系又变得较为容易。北宋真宗、仁宗、英宗 60 年的黄金时期,大师

11、辈出,这些大师奠定了中国之后千年的历史走向。 1.3 1.3 司马光的史学志向司马光的史学志向(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由司马光完成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由司马光完成的?) (1 1)两个童年故事)两个童年故事 司马光字君实,陜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 宋史司马光传 )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 7 岁闻讲左

12、氏春秋 ;砸缸。 问题是砸缸的故事没有第一手史料,且与其看书苦读的故事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 资治通鉴 (三家分晋陈桥兵变前一年)的开篇就是左传的结篇处,可以说是接着左传向后续写的。造成这一结果的,是司马光童年的史学根基对他的重要影响( 左传写到三家灭智伯,而后则无编年纪史) 。 (2 2)早年的修史活动)早年的修史活动 历年图 (撰写于仁宗后期至英宗初期, 资治通鉴的提纲) 通志 (撰写于仁宗后期至英宗时期, 资治通鉴前八卷初稿) 历年图 (仁宗后期英宗初年) ,是资治通鉴的提纲,但不是刻意为编此书而作,仅仅是出于爱好。 通志 (仁宗后期英宗时期) ,是资治通鉴前 8 卷的初稿(前五卷为周纪

13、,后 3卷为秦纪) 。 资治通鉴 时间跨度达 1400 年 (三家灭智伯后有一段倒叙) , 因有官方支持其编纂,才得以最终成为经典。汉纪为 968 卷,由司马光和刘攽所编;南北朝部分助手为刘恕;唐纪共 81 卷,由司马光和范祖禹所编,范祖禹是该书官修 19 年中后 14 年的最重要助手。司马光取得了英宗的支持, 将编 资治通鉴 成为官方行为团队是司马光完成著作的前提。 1.4 1.4 资治通鉴成为官修项目资治通鉴成为官修项目 (1 1)参与英宗之立)参与英宗之立 仁宗无子,司马光于其重病后上表力荐皇亲(后来的英宗)为太子,为其采纳。 (2 2)英宗、神宗的支持)英宗、神宗的支持 助手以官员的身

14、份在史局工作, 一切由国家承担。 前提是司马光与英宗政治上的关系。 1069 年,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作为反对派精神领袖但未遭受迫害,得以旅居西京洛阳 15 年(得益于司马光与英宗的关系,神宗在学术上支持他) 。期间司马光专心修书,这 15 年成为资治通鉴编纂的重要时期。 (3 3)司马光独特条件的总结)司马光独特条件的总结 大学者 懂政治的大学者 懂政治而有闲暇时间的大学者 懂政治的大学者,未受打击的反对派 懂政治、有闲暇时间、作为反对派而未受打击的大学者。即:具有牢固扎实的学术根基、有官方支持、作为反对派而未受打击、有充足的时间。 关于资治通鉴的续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北宋史)

15、;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两宋之际,宋高宗一朝) ;明薛应旗宋元资治通鉴 ;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 ;四库全书史部总裁官邵晋涵,史学理论家、历史哲学家章学诚,钱大昕合编续资治通鉴(只是知识的积累,史料规范齐整,但背后的意义缺乏,个人思想较司马光逊色) 。 史料选择、甄别是次要的,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积累,其背后有一整套自己的政治理念,既正确又有意义。 宋时经济不复杂,主要靠人力投入、土地开发来发展经济。司马光看透了 GDP 增长不会导致百姓生活富裕的道理。 “零和博弈” ;有时经济发展还会带来文化等的破坏。 二、 资治通鉴的开篇二、 资治通鉴的开篇 2.1 2.1 左传的结尾左传的结尾 (1) 春秋是编年体的典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 BC.722鲁哀公十四年 BC.481 的 242 年间的历史; (2) 春秋叙事简约(1.6 万字) , 左传补充大量事迹(18 万字) ,上下限都超出春秋记述范围:上至隐、桓公兄弟的出生,下至哀公二十七年 BC.468,记录了分别发生于鲁悼公四年 BC.463、十四年 BC.453 两个历史事件(晋三分前夕,晋攻打郑;三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