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与幸福人生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92383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9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与幸福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智慧城市与幸福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智慧城市与幸福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智慧城市与幸福人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与幸福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与幸福人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 學 龐 思縱橫 天地2016 / 9、10 月號 49Patara, Lycia(圖片出處:wikipedia)作者 陳宗文智慧城市與幸福人生社會學又稱為群學。龐思是法文pense的諧音,是思考、思維的意思。哲人巴斯卡(Blaise Pascal)寫過著名的思想錄 (Penses)。讓我們不僅用社會學來想像,更要擴張學習的帳幕,張大思考的幔子,看到神在人間的創造何等奇妙。這個夏天的一個傍晚,我和妻子偕同好友在巴黎十五區的一家韓國餐廳用餐,忽然燈火全滅。原來這個區域停電了。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法國核電廠林立,電力供給充沛,我在法國經歷近十年,從未遇過停電。雖然晚上十點天色才會全黑,但沒有電的

2、餐廳如何營運?還好這家韓國餐廳有備用的瓦斯,依舊可以供餐,但隔壁的藥局老闆卻決定早早關門了。雖然藥局看似比餐廳更重要,但一停電,藥局就動彈不得,因為沒電就沒有網路,法國的社會安全卡(carte Vitale)也就完全無法使用。這件事開啟了我對人與城市關係的社會學思考模式。城市有形形色色的人,而且是很多的人。像是在巴黎,觀光客來來去去,這個城市雖然暫時屬於他們,他們卻不屬於這個城市。屬於城市的,是在這裡落腳,過著每天踏實生活的人們。他們至少要有一張社會安全卡,可以確認身分,可以從城市得到安全的保護。但這張卡卻不見得隨時可以派上用場,尤其是在高度依賴資訊科技的城市,在沒有電的時候。顯然科技與城市之

3、間存在一些問題。巴黎城市。縱橫 天地2016 / 9、10 月號 50群 學 龐 思有智慧的城市今年三月間,台北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智慧城市與物聯網(Smart City & IoT)論壇與展覽會,希望以更智慧的 (smart)方式,透過科技來促進城市發展、解決城市的問題。根據英國標準協會的定義,智慧城市是一個有效整合環境中物理、數位與人的系統 ,透過智慧城市的推動,可以為市民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繁榮的、包容性的環境 。 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在日前所發表的白皮書中,就採用這樣的定義。從定義來看,推動智慧城市的基本邏輯就是整合串聯以促進治理效率和發展。由於城市問題叢生,如何讓城市治理更有效率、 優

4、化城市生活是熱門的議題,智慧城市也就成為當前城市治理的流行理念。台北市政府也應景設立了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 ,希望透過專責的平台,結合公私部門的力量來解決城市智慧化的問題。智慧城市的關鍵是在城市生活的各個層面導入資訊通信技術,使個人資訊與群體的大數據(big data)可以更廣泛運用,以解決城市生活的各種問題。與智慧城市相關的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則是透過感應技術,賦予物件可以被識別的身分 (ID) ,所有物件都透過一組身分碼被確認,並經由網際網路將物件串聯起來,不僅可以取得物件的時空資訊,也可以加以統籌管理,甚至讓物件自我管理。此外,個人也可以透過具有感應功能的穿

5、戴裝置或其他方式連結到物聯網,成為不僅是物物相連,還是人與萬物相互串連的狀態(internet of everything) 。台北市推動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就是鼓勵民眾利用穿戴式裝置來貢獻大數據,用以建立資料庫優化生活環境。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日常生活,預期將可建立起資訊透明化的市場平台,有人就聲稱,物聯網結合智慧城市的發展,將進入到一個沒有交易成本,也就是沒有摩擦力的社會。事實上,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之先,我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經歷了各種資訊化帶來的成果:透過智慧手機跟好友Line一下(但也無時不刻、無所不在地被老闆Line) 、智慧冷氣的溫度和時間控制(總覺得這樣可以多省一點電費,卻用得更多更久)

6、、上網查哪一家餐廳有誰寫了食誌,以便安排今天的晚餐(難道店家老闆不能用個工讀生寫網誌?) 。我們生活中的社會制度也相當智慧化了:每年五月上網報稅(系統還會自動帶出年度所得和扣繳資料) 、到醫院看病隨身帶著健保卡(系統只認卡不認人) 、出國快速通關護照刷一下就可以(但也得要先換成晶片卡護照才行) 。我們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中,不知不覺已經爬滿了資訊網路。智慧城市是在這個基礎上把我們更加往前推了一把,不再是人們尋求資訊的協助,而是資訊自己找上門。科技可解決城市所有問題?城市有許多的問題,包括安全、衛生、環境和失業等。這些問題大多伴隨著現代城市的興起與發展而來。從歷史上來看,城市一開始就是資本與技術匯

7、集之地,為了生產之需要,大量勞動力湧入城市,也形成現代社會的特徵:家庭的解組、社區的崩毀、企業的活躍、市埸關係取代了親密關係、效率重於人情等。二十世紀初的芝加哥學派,特別看重工業化對都市造成的影響,將都市看成一個生態體系,異質的組成產生都市的樣貌。城市裡有著不同的區段,提供不同的功能,工業區、商業區和住宅區有各自的組成與功能。顯然早期城市的興起與形貌,受到技術相當大的影響。縱橫 天地2016 / 9、10 月號 51群 學 龐 思推動智慧城市就像是一種宣誓,希望透過技術創新來重新解決城市的問題。但技術真能解決城市的問題嗎?能讓城市生活更幸福嗎?關於智慧城市的發展,至少有兩種主張。第一種主張在於

8、強調城市是生產的基地,是進步的引擎,發展智慧城市可以促進城市轉型與升級,使經濟社會更加繁榮。第二種主張則相對保留,不認為智慧化真能改變城市的命運,反而要更謹慎看待技術帶來的衝擊。當我們看到智慧電腦Alpha Go可以完勝世界頂尖的圍棋手,不難想像在不久將來,也可以在診間看到電腦替代第一線的醫生來看病,但大家會信任電腦嗎?法國社會學家Paul-Henri Chombart de Lauwe(1913-1998)自一九五年代起,花三十年時間深入研究巴黎的都市生活狀態。篤信天主教的Chombart de Lauwe特別關心處於城市邊緣的弱勢者。弱勢者並非少數者,反而是城市中大量的居民。這些人通常是城

9、市日常運作的維護者,他們負責城市的整潔、輸送補給城市日常的需要、照顧老弱,而且是城市生產的基本勞動力。但是他們卻常處於不良的生活條件下。Chombart de Lauwe主張城市應該改變社會結構,讓城市是大家的,而不是只有中產階級可以享受好處,壞處卻讓弱勢者來概括承受。因此,城市形貌及日常生活所需的條件,不能是由上而下的規劃,而必須由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共同參與。受到芝加哥學派的啟發,Chombart de Lauwe更進一步主張,城市生活是一種社會空間的展現,必須揭露城市中個人團體社會三者的連動關係。都市中多數問題也是在這樣的脈絡下發生。 寂寞的群眾就是城市中常見的社會空間隔離現象。雖然人們只隔

10、一道牆同住,經常見面卻互不認識。社會的隔離不僅發生在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之間,也同樣存在不同的世代和社經背景的人們之間,台灣面臨少子化和老年化的社會發展更是值得注意。要打破這些隔離,就必須先了解城市內的權力地景。新的權力地景技術對城市是一種政治現象,技術介入將導致城市權力地景的重新分配。權力分配在兩方面發生:改變既有的社會結構而傾覆城市內部權力關係,以及因技術的移轉使得城市對外產生依賴。科技的效率邏輯與功能取向會導向新的權力關係,使個人團體社會共構的社會空間發生改變。在城市內部,無所不在的資訊與監控,將使得公私領域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Chombart de Lauwe認為,城市會抑制個人、傾覆傳

11、統價值,以及表現出其自我的風格。抑制、傾覆和表現是城市的特徵,使得城市具有位格。如果技術可以使個人上癮,也當然可以讓城市上癮。技術成癮症的城市會是怎樣的模樣?當人們放棄了主權,只圖享受技術的便利,只為從技術取得滿足,而讓技術來主宰生活一切事務時,城市就成為獨裁者。當藥局必須聽從電腦網路,沒有電就不能服務,城市就已經開始對科技上癮了。更進一步而言,資訊科技會導致距離消失、時間壓縮,人們在虛擬世界的交往緊密,在現實生活卻更加疏離。最近逐漸發現在一些年輕人聚集的場合裡異常安靜,只見人人用指頭透過手機縱橫 天地2016 / 9、10 月號 52群 學 龐 思來交談,卻忽略眼前真實存在的對象。這是時空關

12、係的扭曲,人際關係的解離。這樣的邏輯進入到城市的治理,必然會改變既有的生活樣貌與社會結構,並進一步將技術的邏輯深植在社會價值之中。如果這樣的技術有了自主性,很難想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對外而言,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多半是自外移轉取得技術,也就有了一種技術文化的支配效果,使得技術接受者不得不臣服於技術提供者。但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在資訊化與智慧化的歷程中,城市不能沒有自己的故事。巴黎曾經是流血革命殺人無數的恐怖之城,十九世紀末卻成為世界文化巔峰之都,是藝文人士嚮往之所在。今天的巴黎市民雖然都有一張卡來連結,卻是擁有各種不同的膚色,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傳說。台北顯然不同於巴黎,但也有自己的組成、自己

13、的故事。因此,針對特別強調標準化的資訊科技,運用在城市治理時,就必須考量在地性。城市文化不能因外部的技術而被統一,反而必須透過在地的社區學習與分享產生自己的知識。這也是為何大部分推動智慧城市的計劃中,都必須納入市民團體的意見。未來的幸福城市智慧城市標誌著便利與幸福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科技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極致表現。城市的安全是仰賴無所不在的監視器,還是依靠人們之間的互信?我們的生活數值化了,就更健康幸福嗎?十五區可以說是巴黎最宜人居住的地方,且法國供電不虞,都還會發生停電事故。藥局可能是保命的地方,也會提早關門。科技總有極限,不確定性也一直都存在。Chombart de Lauwe在他最後一部

14、著作城市的終結 (La fin des villes)中,提到了城市是希望和咒詛同時存在的地方:城市可以是上帝之城、伊甸園、屬天的耶路撒冷,也可以是巴比倫、所多瑪和蛾摩拉。人的欲望總是無止境的,但放任技術來主導人類的未來,會是怎樣的一個未來?智慧城市確實是個美好的理想,但如果只是基於效率與利益的考量,由市埸來決定方向,不見得是好事。所以,人人都要懂一些關於智慧城市之事,尤其是屬於城市的每一個市民,都應該為自己和城市的未來有想像,要知道真正智慧的源頭在哪裡。 Chombart de Lauwe在他最後一部著作城市的終結,提到了城市是希望和咒詛同時存在的地方。陳宗文蜷居在大學裡的社會學家,曾留學法國,喜歡考察現代人有智識的生活方式,思考人類在科技社會中的生存狀態,並嘗試與信仰相互驗證,勾勒出現代社會中個人與集體的生命圖像。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社會學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