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圆的第二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92333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圆的第二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圆的第二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圆的第二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圆的第二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圆的第二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一 j 数学教学 2 0 1 4 年第9 期 浅谈圆韵第=定义在藤题中的应用 2 1 1 9 0 0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 属高级中学张晓飞 2 1 1 9 0 0 江苏省仪征中学邓迎春 圆的第二定义: 平面内, 到两个定点的距 离之比为常数k ( k1 ) 的点 的轨迹是圆, 这个 圆就是阿波罗尼( A p o 1 l o n i u s o f P e r g a , 2 6 2 B C 一 1 9 0 B C ) 圆, 俗称圆的第二定义 下面从解析几 何角度先进行证明 已知:平面上两个定点 、B, 一动点j ) , 满足 PA= k PB( 1 ) 求证:点P的轨迹 是一个圆 证明:

2、以 B所在直线为 轴, 线段A B中 垂线 所在直线 为Y 轴建立平 面直角坐标 系, 设A B = 2 a , 则A ( -0 , 0 ) , B( a , 0 ) ,设P( x , ) 根据条件PA=k P B ( 1 ) 得、 十n ) + = k v ( x,a ) 2 +y 2 , 展开整理得 ( 。 一1 ) 一 2 a ( k +1 ) ( 2 1 ) y 2 +a 2 ( k 2 1 ) , 0 , 因 为 1 , 所以z 2 一 + 2 + 2 :0 j 配 方 整 理 得 ( 一 ) 2 + 2 = , 故点 P的轨迹是一个圆, 得证 虽然圆的第二定义不属于高中教学范畴,

3、但却是学生利用高中知识可以 自行推导解决 的, 符合学生的能力要求, 符合高考考试说明 要求, 而且近几年圆的第二定义在各地高考中 都有着不少的应用 以下就近年江苏省高考试 题举例说明 例 1 ( 2 0 0 8 年高考江苏卷试题) 已知A B= 2 , A C= Bc, 求面积S n A B C 的最大值 分析: 因为 B = 2 , A C = V T BC, 由圆 的第二定义得, 点 的轨迹是一个圆 又 A B= 2 ,以AB作 为 三 角 形 的 底,则 为 定 值,要 求 A B c 的最大值即求 点 到 A B距离 的最 大值 解析: 因为 AB=2 ( 定长) , 可以以AB所

4、在直线为 轴, 线段 B中垂线为Y 轴建立平 面直角坐标系, 则 ( 一l , 0 ) , B( 1 , O ) , 设c( x , ) , r r , , r , , r , , , , r r r r 探究2 将三角形与四面体类比, 三角形 的边与四面体的面对应, 三角形的面积与四面 体的体积对应, 提出如下 问题: 四面体A BC D 的四个面的面积依次为S i , 、s 3 、 , 体积 为 , 四面体内任意的一点P到S 1 、 、&、 瓯 四个面的距离依次为d 1 、d 2 、如、也, 则又会 有怎样有趣的不等式呢?沿着平面问题的思 路, 由 柯西不等式得( d +d ; +d ;

5、+近) ( + + + ) ( d l S 1 4 - d 2 S 2 +d 3 S 3 +d 4 S 4 ) , 而V: ( d l S I +d 2 S 2 +d 3 S 3 +d 4 ) , 即有 o ( d i + +d ; +d i ) ( s + + + ) 9 V2 , e 4 + 4 + 镌 + 焉 , 当 且 仅 当 瓦d l = d 2 = 妾 = 塞 , 即 比 = 睾 : 1 , 2 , 3 , 4 ) 时 , 取 等 号 。 = , , 文 4 J , 耿 寺 亏 司样在 空间中这一结论 可以推广 到佗 面体, 由 于推导过程类似, 不再赘述 推广2 凸 面体体积为

6、V , 各面依次为 S 1 , , , , 礼 面体内任意一AP到各面的 距离依次为d 1 , d 2 , , , 则不等式d 9 V2 ( 当且仅当 : , :1 , 2 , , 礼 时, 等号成立1 2 0 1 4 年第9 期 数学教学 9 一 由A C = 、 2 B 得 ( +1 ) 2 +y 2= 、 2 、 一1 ) +y 2 , 展开 整理得( X 一 3 ) + Y 0 =8 , 即点 在 以( 3 , 0 )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上 运动, 所以S A B C=妄 IA B 1 f f :IY c I 2 说明:本题从题 目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 解三角形一章的应用, 可以利

7、用正余弦定理解 决, 但过程繁琐而从另一角度注意到 C = 、 2 B , 即会发现点 的轨迹是一个圆, 从而 用解析几何手段解决更方便快捷, 计算上也可 以简单很多 例 2 ( 2 0 1 3 年高考江苏卷试题) 如图1 在 平面直角坐标系x O y中, 点A( O , 3 ) , 直线z : Y = 2 x 4 J y 3 I A O -4 f 图 1 设圆 的半径为 1 , 圆心在 2 上 ( 1 )若 圆心 也在直线 Y= X一1 上, 过 点A作圆 的切线, 求切线的方程; ( 2 ) 若圆 上存在点 , 使MA= 2 MO, 求圆心 的横坐标 a的取值范围 分析: 在第 ( 2 )

8、 小题中, A = 2 MO,由 圆的第二定义得知点 的轨迹是一个 圆, 要 圆 上存在点M, 使 A =2 MO, 则本小题 就转化为两个圆有交点问题 解析: ( 1 ) ( 过程略) 切线方程为Y=3 或 = 一 3 ; ( 2 )设M( x , ) , 由MA=2 MO得 v X 2 + 一3 ) 0 :2 、 z 0 +Y , 化简得X +( Y+1 ) = 4 , 即点M 的轨迹是 以( 0 , - 1 ) 为圆心, 2 为半径的圆,可记为圆P, 又因为点 在 圆 上, 故圆 和圆P有公共 点,即相交或者相切, 故 1 Pl 3 i其 中IC P I =x a s +( 2 a 一

9、3 ) 0 , 因 此 0 L o , -g - 1 圆的第二定义在近年江苏省高考 中出现 了两次, 其实在其他省份的高考卷中也屡次出 现, 如2 0 0 0 年全国高考卷, 2 0 0 4 年的北京市春 季高考卷 2 0 0 6 年四川省高考理科卷, 2 0 0 8 年 四川省高考理科卷 这说明圆的第二定义应用 广泛, 很受高考命题组专家的亲睐其实在平 时我们的教学和模拟考试中也时常会遇到这样 的问题, 下面举两例说明 例 3 己知 等 腰 三 角 形 中腰 上 中线 长 为、 3 , 求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 如图2 , B D :、 3 , A B =2 A D, 由 圆的第二定义

10、可知, 点A的轨迹是一个 圆, 求 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即求该三角形面积的 一半( 即ABD面积) 的最大值 图 2 C 解析: 以BD所在直线为 X轴, 线段 BD 中 垂线所 直线为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 B ( , 0 ) , D ( , 0 ) , 设 A B = 2 D 得 ( + ) 2 + y 2 4 ) 。 卅 , 展 开 化 简 得 f 一 昙 + 2 : 百4 , 所 以 A B G =IBDI I f = IY A l =2 , 所 以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是2 说明: 本题也可以通过向量或三角等途径 解决, 在这里不再赘述 例4 已知集合M : ( , ) lz一3

11、Y x - l , N= PIPA、 , 2 JF ) B, A( - 1 , 0 ) , B( 1 , 0 ) , 则表示 n 的图形面积为 分析: 集 合 M 表 示 的 图形是 两 条平 行 线Y = 一3 , Y = 一1 之间的区域, 集合表示 的图形是点P的轨迹, 、 为定点, 则 P A= PB满足圆的第二定义, 即此时点J F ) 的轨迹 是圆设e ( x , ) , 则、 ( +1 ) 0 +Y 、 2 、 = , 整理得( 一 3 ) 。 +y 2 8 , 如 ( 下转第9 1 4 页) 9 一 _f 数学款学 2 0 1 4 年第9 期 图 6 点评:本题也可以同例 1

12、一样, 将点 P看 成 既落在 Z BA C所在区域, 且与点 分处于 直线 D两侧, 又与点 处于直线 B 同侧中, f 0 ,1 即 得不等 式组 1 , X i 例 3 ( 2 0 1 3 年高考安徽卷理科第9 题) 在 平面直角坐标 系中 l= ) 是坐标原点, 两 定点 A、B满足10 l = 10 I =二 ) OB=2 , 则点 集 P LOP=A O A+# OB, l l +l I 1 , 、 R) 所表示的区域的面积是 ( ) ( A ) 2 、 , 2 ; ( B ) 2 、 , 3 ; ( C ) 4 X 2 ; ( D) 4 、 3 解析: 如图7 , 分别作D =一

13、 ( = ) 、二 ) = 一oB 当 0 、 0 时, loP:A OA +I OB, l l +J I 1 , 、 R- = P lo p=l l0 + (= 百, + 1 , 入 、 R) , 对应于区域1 ; 当入 0 、 0 时, PIDp= = ) + D雪, l l +l l l , 、 R) = PI二 ) 户=1 IID + (二 , + 1 , 、 R , 对应于区域2 ; 当入 0 、 0 时, P L O P:A oA4 - # OB, IA +f I 1 , 、 R)= P L O P= I,x t o d - I- 0 百, + 1 , 、 R) , 对应于区域3

14、; 当 0 、 0 时, P LOP:A OA+# O B, I 入 I +l l 1 , 入 、 R = P LO P=l , lOd+ D D , +I 1 , 、 R) , 对应于区域4 综上所述, 点集f Pl O P= l二 ) + D 雪, + 1 , 、 R) 所表示的区域即图7 中的 矩形区域, 其面积为S=22 、 3=4 、 3 图 7 点评:从 向量的角度来探讨平面区域 问 题, 充分体现了向量 的工具性, 绕开了直角坐 标系, 大大简化了运算 参考文献: 1 1 朱贤 良 寻“ 前世” , 定“ 今生” 一道 安徽高考试题的多角度分析与探源 J 数学教 学研究, 2 0 1 3 ( 1 1 ) : 4 0 - 4 2 : 2 崔志荣 把 向量 的系数和化为“ 1 ” 数学通讯( 下半月) , 2 o 1 2 ( 1 0 ) : 2 9 _ 3 1 f3 1 杨华, 易立杭 利用共线 向量 中的系 数巧解一类向量问题 fJ 数学通讯( 上半月) , 2 0 1 1 ( 5 - - 6 ) : 2 0 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