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_lit标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92330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55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_lit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_lit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_lit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_lit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_lit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_lit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_lit标准(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02252004)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from groundwater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制定本元规范。 1 范围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单个或多个联合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

2、境影响评价。进行其它建设项目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范的条文。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3838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8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85371995 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GBJ278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T14

3、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50000) 3 定义 3 定义 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 3.1 3.1 地下水环境 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贮存空间及其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总和。 3.2 3.2 工程分析 建设项目影响环境因素分析的简称。指通过工程特征及其污染特征等的全面分析,从宏观上纵观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扩的关系:从微观上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3.33.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指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从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判定出拟建项目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

4、子及影响类型(包括长期或短期影响、可逆转或不可逆转影响、局部或大面积影响、单因素或多因素复合影响及化学或物理污染等)。 3.4 3.4 建设项目工程特征 指工程性质(新建、扩建)、类别(点、线状、地表、地下)、工程规模、能源和资源类型及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方式、去向、浓度、主要污染物性质)。 3.53.5 建设项目环境特征 指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 3.6 3.6 环境功能 指环境要素及其由此构成的环境状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所承担的职能和作用。环境对人类的主要功能有三: a. 环境是人类的栖息地,各项环境要素如空气、水、土地、生

5、物等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b. 环境是生产劳动的对象。 它具有净化污染物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因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依托; c. 环境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 4 总则 4 总则 4.1 4.1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地下水环讦”)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凡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或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明显影响的建设项目,均应开展地下水环评工作。 4.2 地下水环评的基本任务是: 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环境,为建设项目

6、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3 4.3 地下水环评应按本规范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相应精度的评价工作。低于三级环讦条件的建设项目,只需按附录 A(标准的附录)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编写简要分析说明书。 注:环评工作等级应在编制工作大纲时确定,并应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4.4 4.4 地下水环评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并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和不良影响的防治对策。 4.54.5 地下水环讦工作应划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进行(详见图 1)。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 准备

7、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明确评价任务要求;现场踏勘;研究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重点及编制和审定评价工作大纲。 实施阶段:完成评价大纲中所规定的全部外业调查、监测、试验、化验、考察等实物工作量;进行室内资料分析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为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奠定基础。 总结阶段:汇总和综合分析上述阶段工作所取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筛选拟预测项目及参数,选择预测模式,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研究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完成报告书的编制任务。 4.6 4.6 环评工作的范围,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性质、规模、工程布局、生产工艺和排污特点,结合当地环境水

8、文地质条件、环境功能和评价工作等级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评价范围以能满足保护地下水环境的需要为原则。 4.7 4.7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时期和时段的选择,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类型、开发方式和建设过程不同而确定。评价时期一般应分为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期。评价时段可分为地下水丰、枯水期两个时段。 4.84.8 环评工作必须在充分利用和分析现有资料基础上进行,并尽可能与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统一部署,结合进行。 4.94.9 环评工作应采用多种手段,积极合理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提高评价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5.1 5.1

9、 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现场踏勘 水质、水量、水位、 水温监测 污染源调查 水质调查 环境水文地质调查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 题调查 现场、室内试验及 实验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 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初步 分析;初步工作分析。 编写环评大纲 全面搜接技术资料及有关文件了解 建设工程概况;明确环评任务要求; 确定地下水环评等级 确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 策 筛选拟预测项 目及参数 数据处理 预测模式的选择与运算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有关地下水法规与标准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总结阶段 编写地下水环评报告书 图图 1 地下水环评工

10、作程序框图地下水环评工作程序框图 建设项目的环境特征,以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表征;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以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表征; 对评价区地下水水质要求,以地下水质量类别表征; 环境敏感区存在状况。 5.25.2 表征分级条件的分类标准 5.2.1 5.2.1 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a复杂的(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复杂、空间分布不稳定;地表粘性土覆盖层薄,不连续或缺失,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自净;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多的地区。 B中等的(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较复杂、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空间分布较稳定;地表粘性土防护层厚度较

11、小,具有一定的纳污能力: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少的地区。 c简单的(类):含水层结构简单,空间分布稳定,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清楚;地表粘性土防护层厚度较大,具有较强的纳污能力,不存在突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地区。 注:对以上分类中未包括的水文地质条件,可按其复杂程度相似的类别进行分类。 5.2.25.2.2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系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74988)的污水排放量。分类标准见 51。 表 51 污水排放量标准 分类 污染排放总量(m3/d) 大 1000020000 较大 300010000 较小 3000 5.2.35.2.3 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染物类型和污水水

12、质参数的数量确定。 a 根据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吸附、 降解、 衰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三类: 持久性污染物(指在地下水环境中难以降解、吸附、衰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 非持久性污染物; 以 PH 值表征的酸和碱。 b.根据污水的污染物类型和污水水质参数的数量, 按表 52 确定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表 52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类别 污染物类型(个) 污水水质参数(个) 复杂 23 7 中等 12 46 简单 1 3 注:1.水质复杂程度划分时,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处理 2.污水水质参数数量根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和表 61 选定。 5.2.4 5.2.4 地下水质

13、量类别,按 GBT14848 分为 I、V 类。 5.2.5 5.2.5 敏感区存在的状况,分为: A 类:评价区内有大、中型集中供水水源地或有景观旅游、自然保护等敏感区。 B 类:评价区内没有大、中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只有分散的小型水源地或开采井,没有有重点保护的敏感区。 5.3 5.3 划分方法 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采用计分法确定。分级条件的计分方法见表 53。 表 53 地下水环评工作分级条件计分方法 类别 计分标准(分) 计分方法 2030 1019 环境水文 地质条件 10 计分标准区间分值主要考虑环境水文 地质问题的多少和饱气带隔污能力, 以 及掌握现有水文地质资料的多少来判 定。

14、1000020000 1520 300010000 814 污水排放量 (m3/d) 3000 8 按排放量和计分标准用插入法计分, 超 过 20 分者不再计分。 复杂 1520 中等 814 污水水质 复杂程度 简单 8 每一污染类型按 4 分计, 每一污染水质 参数按 2 分计,超过对应计分标准者, 不再增分。 、类 1525 类 10 地下水质量 要求类别 类 5 按要求的水质类别计分。 A 类 5 环境敏感区 存在状况 B 类 0 评价区内有敏感区计5分, 否则计0分。根据表 53 所列分级条件和计分方法, 求得累积分值, 据以确定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其划分标准见表 5-4。 表 5-

15、4 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划分标准 评价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累计分值 71100 4170 2140 注:累计计分值小于 21 时,按 4.3 条规定执行。 5454 地下水环讦工作技术要求 不同等级的地下水环评应开展相应精度的评价工作,各等级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见表 55。 表 55 不同等级地下水环评工作技术要求 一级 二级 三级 资料搜集 各类资料齐全, 在已有 勘察资料基础上, 补充 开展有关勘探工作。 进行类比调查考证。 尽量搜集已有各类资 料, 补充必要的勘探工 作。 进行类比调查。 以全面搜集资料为主, 补充必要的调查工作。 进行类比资料搜集。 污染源调查 查明评价区污染负荷 及其变化趋势。 进行污染源扩散与自 净规律的研究。 查清主要污染物扩散 和自净的一般规律。 进行一般性区域污染 源调查。 查清主要污染源与主 要污染因子。 一般可通过搜集资料 解决, 不再进行现场调 查。 监测工作 较全面进行开采量调 查;水位监测一年以 上, 水质监测应分别在 枯、丰水期和采样一 次。监测项目齐全。 在主要地区进行开采 量调查; 水位监测可在 枯、 丰水期进行; 水质 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