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2012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592235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2012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2012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2012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2012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2012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20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2012(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霉素及其发酵生产工艺1青霉素简介发现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 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菌种发酵工艺流程培养基发酵培养控制提取精制 2青霉素的发现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 Fleming发现污染在培养葡萄 球菌的双蝶上的一株霉菌能 杀死周围的葡萄球菌。他将 此霉菌分离纯化后得到的菌 株鉴定为青霉,并将这菌产 生的抗生物质命名为青霉素 。31940年,英国Florey和Chain进一步研究 此菌,并从培养液中制出了干燥的青霉素 制品。经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它毒性很 小,并对一些革兰氏阳性菌所引起的许多 疾病有卓越疗效。4青霉素类抗生素 青霉素(Penicillin)又称盘尼西林,是人类发现的

2、 第一种抗生素,也是目前全球销量最大的抗生素 。 青霉素是-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一类,是分子中 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 系列生长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 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5青霉素的化学结构青霉素是-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一 类,具有-内酰胺环结构;是分子中 含有青霉素母核(青霉烷)的多种化合 物的总称。分子结构球棍模型-内酰胺环6-氨基青霉烷酸6青霉素类抗生素 青霉素青霉素G G 青霉素青霉素X X 青霉素青霉素V V 霉菌属的青霉菌发酵液中提取,天然青霉素有多种G 、V、N、

3、K、X、其中PG的活性最高、产量最高 。 青霉素青霉素N N 青霉素青霉素K K7青霉素理化性质一元有机酸一般的羧酸 Pka 4-6PG Pka 2.7(解离常数)8不稳定性 内酰胺环是青霉素中最 不稳定的部分,原因:1、四元环和五元环稠合, 环的张力大2、两个环不在同一平面, 青霉素结构中-内酰胺环 中羰基和氮原子的孤对电 子不能共轭, 易受到亲核 性或亲电性试剂的进攻, 使-内酰胺环破裂。-内酰胺环对水、光、热、酸、碱、酶、醇、胺不稳定,-环开裂、活性降低或消失9对碱或酶(-内酰胺酶)不稳定,水解10对稀酸不稳定,发生重排;PH=4青霉二酸青霉醛 青霉胺-CO2对羰基亲核反应分解重排11对

4、强酸不稳定,发生重排 PH=2 or HgCl2青霉酸 + 青霉醛酸 青霉醛a -环开裂,-CO2abb12青霉素的理化性质 青霉素本身为一元有机酸,可与钾、钠、镁、钙、铝和铵等化合成盐类 。 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醇、酸、醚、酯等一般有机溶剂,但在碳氢化合物 中溶解度很小;在水中溶解度也很小,且会迅速丧失抗菌能力。 青霉素金属盐类极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醚、氯仿、醋酸戊酯,略溶 于乙醇、丁醇、酮类和醋酸乙酯。 青霉素钠盐、铵盐、钾盐吸湿性依次减小,钠盐比钾盐更不易保存。 青霉素游离酸不耐热,一般保存于冰箱中;但青霉素盐的结晶纯品,稳 定性很好,在干燥条件下可于室温保存数年。青霉素钾盐结晶,150

5、 加热1.5h效价无影响,因此结晶青霉素可 干热灭菌。 青霉素临床上一般用其钠盐、钾盐或普鲁卡因盐,增强水溶性。粉针剂,有效期2年 临床用粉针剂,现用现配13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青霉素主要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但对某 些革兰氏阴性细菌,螺旋体及放线菌也有 较强的抗菌作用。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与抑 制细胞壁的合成有关。 青霉素临床上用于治疗葡萄球菌传染症如 脑膜炎、化脓炎、骨髓炎等,溶血性链球 菌传染症如腹膜炎、产褥热,以及肺炎、 淋病、梅毒和炭疽等。14青霉素的应用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感染。 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炭疽。 破伤风、气性球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脑脊髓

6、膜炎。 放线菌病。 淋病。 除脆弱拟杆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 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灯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 膜炎。15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1617青霉素制备的一般流程图 菌种孢子制备种子制备发酵发酵液预处理及种子加滤提取及精制成品检验成品包装前体发酵阶段提取精制18菌种目前国内青霉素生产菌按其在深层培 养中菌丝的形态分为丝状菌和球状菌两种 ,根据丝状菌产生孢子的颜色又分为黄孢 子丝状菌和绿孢子丝状菌,常用菌种为绿 孢子丝状菌,如产黄青霉素。19菌种青霉素最初生产菌为音符型青霉菌,生 产能力仅为几十个单位,不能满足工业生 产需要。后来发现适合深层培养的新菌种 产黄青霉,生产能力100U/m

7、l,经不断 诱变选育,目前平均生产能力66000- 70000U/ml,国际最高生产能力已超 100000U/ml。20青霉素产生菌的生长过程分生孢子发芽期菌丝繁殖期脂肪粒形成期脂肪粒减少,小空孢大空孢自溶菌丝生长期青霉素分泌期菌丝自溶期2114期为菌丝生长期,3期的菌体适宜为种 子。 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 程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 在第六期到来之前结束发酵。22青霉素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分为菌体生长、青霉 素合成和菌体自溶三个阶段。菌体生长阶段:发酵培养基接种后生产菌在合 适的环境中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即开始发育、 生长和繁殖,直至达到菌体的临界浓度。 青霉素合成阶段:这个

8、阶段主要合成青霉素, 青霉素的生产速率达到最大,并一直维持到青 霉素合成能力衰退。在这个阶段,菌体重量有 所增加,但产生菌的呼吸强度一般无显著变化 。 菌体自溶阶段:这个阶段菌体衰老,细胞开始 自溶,合成青霉素能力衰退,青霉素生产速率 下降,氨基氮增加,PH上升。 23 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 (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 ,种子培养56h)一级种子培养液(27C, 种子培养,24h)二级种子培养液( 2726C,发酵,7天)发酵液。24青霉素发酵过程 青霉素发酵时,青霉素生产菌在合适的培养基、PH、 温度和通气搅拌等发酵条件下进行生长并

9、合成青霉素 。 发酵开始前,有关设备和培养基(主要是碳源、氮源 、前体和无机盐等)必须先经过灭菌,后接入种子。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通气和搅拌,维持一定的罐 温和罐压,在发酵过程中往往要加入泡沫剂,假如酸 碱控制发酵液的PH,还需要间歇或连续的加入葡萄糖 及铵盐等化合物以补充碳源及氮源,或补进其他料液 和前体等以促进青霉素的生产。25青霉素的发酵 发酵工艺控制:1.基质浓度 2.培养基成分的控制3.温度4. pH 值、溶氧5.菌丝状态6.泡沫的控制26发酵工艺控制 1.基质浓度 :在发酵过程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对菌丝生长产生 抑制(如葡萄糖的阻遏和抑制 ,

10、 苯乙酸的生长抑 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 。所以, 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 ,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27发酵工艺控制2.培养基成分的控制 :A.碳源:发酵中常用乳酸或葡萄糖。乳糖最为便宜,但因货源较少,很多国家采用葡 萄糖代替。但当葡萄糖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会过 分加速菌体的呼吸,以至培养基中的溶解氧不能满 足需要,使一些中间代谢物不能完全氧化而积累在 菌体或培养基中,导致pH下降,影响某些酶的活性 ,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目前普遍采用淀粉的酶水解产物,葡萄糖化液流 加,以降低成本。28发酵工艺控制 B.氮源:主要有机氮源为玉米浆、棉籽饼粉

11、、花 生饼粉、酵母粉、蛋白胨等。玉米浆为较理想的氮源,含固体量少,有利 于通气及氧的传递,因而利用率较高。有机氮源还可以提供一部分有机磷,供菌体 生长。无机氮如硝酸盐、尿素、硫酸铵等可适量 使用。29发酵工艺控制 C.无机盐:碳酸钙用来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杂酸,并控制发酵 液的pH值为菌体提供营养的无机磷源一般采用磷酸二氢钾。另外加入硫代硫酸钠或硫酸钠以提供青霉素分子中所 需的硫。铁离子对青霉素有毒害作用,应严格控制发酵液中铁 含量在30ug/mL以下。现在还有一些工厂采用铁罐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铁离子便逐渐进入发酵液;发酵时间愈长, 则铁离子愈多。铁离子在50g/ml以上便会影响青霉素的 合

12、成。所以青霉素的发酵罐采用不锈钢制造为宜。30发酵工艺控制 D.前体:前体的加入是青霉素发酵的关键问题之一。添加苯乙酸或者苯乙酰胺,可以借酰基转移的作用, 将苯乙酸转入青霉素分子,提高青霉素G的生产强度。但苯乙酸对发酵有影响,一般以苯乙酰胺较好。也有采用苯乙酸月桂醇酯,其优点是在发酵中月桂醇 酯水解,苯乙酸结合进青霉素成品。而月桂酸作为细菌营 养剂及发酵液消沫剂,且其毒性比苯乙酸小,但价格较贵 。前体要在发酵开始20h后加入,并在整个发酵过程中 控制在50g/ml左右。前体用量大于0.1%时,青霉素的生 物合成均下降。所以一般发酵液中前体浓度以始终维持在 0.1%为宜。31发酵工艺控制3.温度

13、 :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 能稍有差别 ,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过 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 消耗 , 降低葡萄糖至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生 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 , 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 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 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段 后便适当降低温度 , 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2发酵工艺控制4. pH 值、溶氧 :pH值: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 值一般认为在6.87.2 左右, 应尽量避免 pH 值超过7.0。因为青霉素在碱性条 件下不稳定,容易加速其水解。溶氧:对于好氧的青霉素发酵来说

14、,溶氧浓度是影响发 酵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溶氧浓度降到30%饱和度以下 时,青霉素产率急剧下降,低于10%饱和度时,则造成不可逆 的损害。溶氧浓度过高,说明菌丝生长不良或加糖率过低, 造成呼吸强度下降,同样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在罐的夹层或蛇管中需通冷却水以维持一定罐温。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不断通无菌空气和搅拌,以维 持一定罐压或溶氧。335. 菌丝状态:菌丝浓度:发酵过程中必须控制菌丝 浓度不超过临界菌体浓度, 从而使氧 传递速率与氧消耗速率在某一溶氧水 平上达到平衡。 菌丝生长速度:在葡萄糖限制生长的 条件下,当比生长速率低于0.015h-1 时,比生产速率与比生长速率成正比 。因此, 要

15、在发酵过程中达到并维持 最大比生产速率,必须使比生长速率不 低0.015h-1。 菌丝形态:青霉素产生菌分化主要呈 丝状生长和结球生长两种形态。在丝 状菌发酵中, 控制菌丝形态使其保持 适当的分支和长度, 并避免结球 , 是 获得高产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在球状 菌发酵中, 使菌丝球保持适当大小和 松紧,并尽量减少游离菌丝的含量, 也 是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的关键素之一 。34发酵工艺控制6.泡沫的控制 :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 可以用天然油脂, 如豆油、玉米油等或用化学合成消泡剂 “ 泡敌 ” 来消泡。应当控制其用量并要少量多次加入, 尤其在发酵前期不宜多用, 否则会影响菌体的呼吸代谢 。加消沫剂控制泡沫,必要时还加入酸、碱以调节发酵液的pH。35染 菌 处 理 染菌是发酵工业长期以来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解决染菌问题就成了发酵工业的工作重点之一。要解决染菌问题 首要问题就是要能检测出是否染菌。 染菌通常通过三个途径发现:无菌试验,发酵液直接镜检,发酵液的生化分析。 其中无菌试验是判断染菌的主要依据。 36染 菌 的 处 理 染菌在发酵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下面就 各个不同的阶段的染菌情况和处理办法一一说明 。种子培养期染菌发酵前期染菌发酵中期染菌发酵后期染菌37染 菌 的 处 理 种子培养期染菌种子培养主要是生长繁殖菌体。此时菌体浓度低,培养基营养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