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 教案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4591649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20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力环流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热力环流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热力环流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热力环流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热力环流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力环流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力环流 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热力力环环流流 教学教学设计设计黄石六中黄石六中 陈陈登虎登虎 【 【课课前系前系统统】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

2、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二)(二)课课程程标标准分析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三)教学的三维维目目标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

3、的能力。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四)教学重点(四)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五)

4、教学(五)教学难难点点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六)教学用具(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实验器材(七)、(七)、课时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二、学生分析二、学生分析2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课前学生必备的相关

5、知识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三、三、设计设计思想思想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以及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因此,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地理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

6、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力画出环流图埋下伏笔。 2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3案例和拓展探究。山谷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学中简要分析。同时考虑生活实际,引入烧开水场景加以分3析与研究,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

7、流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高一学生从总体上来讲,知识面比较狭窄,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但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望,若是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地理又是一门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突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迂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采用教学方法如下:(一)教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并借助探究式实验、绘图、分析图表、资料等活动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参

8、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作为“热力环流”知识的一个拓展,课本P51的问题研究,限于相当部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所以在课堂上,还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手段,以小组合作方式,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课课堂系堂系统统】 】4一一 、 、课课堂堂设计设计教 学 环 节具体操作过程设计意图一、 导 入 新课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

9、首动听的歌曲军港之夜,然后 播放视频,介绍孔明灯升空的过程并分析其原理,从而 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关注本 节内容和生活知 识。 二、 实 验 探 究结合课本P29的实验活动: 引导学生并在讲台旁做实验(一个玻璃缸内一边放上 冰,另一边放热水,将点燃的香放进玻璃缸内并盖上顶 盖),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拓展:这个实验能用其它途径做吗?能不能加以改进 ?让学生亲身经历 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发散思维。三、 分 析 热 力 环 流 原 理首先,根据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由 于大气受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概括大气运动的类 型,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热力环流的

10、形成过程 。 其次,根据前面已学知识和本堂课教学内容,设计几 个有步骤的问题: 1、地球表面是否冷热不均? 2、你知道地球表面哪里温度高,哪里温度低吗?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出“大气在全球是受热不均匀的”话题,导出大气 运动的能量来源和产生的原因。 再次,展示热力环流flash课件,分析热力环流原理和 气压的变化以及气压与气温的关系。 然后,通过习题和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规律。引导学 生绘制热力环流原理图,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热力环流 的形成过程。 最后,强调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总结 归纳并展示热力环流形成的纲要图。学生利用已有知 识自主探究学习 ,并培养学生的 绘图能力和

11、分析 问题的能力。四、 理 论 联 系 实 际结合课本P30活动: 1、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可提 示学生进行课后模拟实验,用两个烧杯一个装沙一个装 水,再用酒精灯把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然后来测温度 ,而后再让它们冷却一定时间后再测一下温度,并分析 海陆风产生的原因。 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课本P30 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是创新教育 和素质教育的要 求之一。让学生 根据所学知识探 究生活中的地理 知识。五、根据课本P51“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相关资热力环流对5案 例 探 究料和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分析孝感市城市 布局情况。(在市内

12、有哪些工厂和企业布局不合理?)把 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各成员之间可进行分 工合作,借助多媒体网络,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资料查 阅并展开分析讨论: 1、根据上网查阅资料,表述城市热岛效应的具体含义 。 2、结合身边实际及网上所查资料,分析孝感市环境污 染企业布局不合理的原因。 3、城市热力环流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 些影响?利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知识分析“城市风”的 形成原因。 4、要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孝感市大气污染,市委 市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而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拓展:简要分析山谷风的原理,并绘图。城市环境、城市 规划有着突出影 响,甚至有时是 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

13、过对这个问 题的研究,让学 生能够利用热力 环流的形成原理 ,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提高 学生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这也 是新课标的要求 之一。六、 教 学 总 结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 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大气垂直、 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帮助学生巩固所 学内容,形成比 较完整的知识体 系。七、 探 究 作 业1、 观察日常烧开水的情形,试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 2、 绘制课本P55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图。课后巩固和强化 所学内容,同时 培养学生动手能 力。二、板二、板书设计书设计第二章

14、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第一第一节节 冷冷热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动热热力力环环流流1.1. 形成形成2 2、原理、原理6水平方向的气水平方向的气压压差异差异大气水平运大气水平运动动地面冷地面冷热热不均不均大气垂直运大气垂直运动动能量来源根本 原因热热 力力 环环 流流(大气运(大气运动动的最的最简单简单形式)形式)3.3.实实例例(1) 热岛效应 (2)海陆风 (3)山谷风 三、教学反思三、教学反思(略) 7900hpa800hpa700hpa1000hpaABC高空 空空近地面900hpa800hpa700hpa1000hpaA 热B 冷C 冷低压1005高压1015高压1015低压低压高压89101112131415161718矿物绝缘电缆 http:/ 14316Zw9t31i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