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91426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3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z h o n g x u e s h e n g s h id a i2 0 0 6 . 1 2高中语数外真理是时间的孩子, 不是权威的孩子。 布莱希特古 诗 导 读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一、高考导向 2 0 0 6年高考全国1 7套试卷诗歌鉴赏题具有如下特点: 1、 选材范围扩大以往诗歌鉴赏题一般局限于唐诗, 偶尔考点宋词、 元曲之类, 今年各地语文试题打破了这一常规, 除了天津、 福建、 湖北考唐诗, 全国卷、 安徽考宋词, 上海、 浙江考元曲外, 绝大多数省市考查了平常不大涉及的诗歌, 如全国卷、 辽宁、 江西、 四川考宋诗, 湖南、 重庆、 广东等地考清诗, 另外北京考魏晋诗, 江

2、苏考元人词, 山东考近代诗, 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这与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扩大阅读视野的要求是一致的。 2、 题材丰富多样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题材多样, 这些题材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内容, 覆盖面较广。 我们粗略作了统计, 主要涉及以下的题材: 写山水田园的: 黄庭坚 题竹石牧牛 、陶渊明 移居( 其二) 、 谭敬昭 粤秀峰晚望 ; 写闲居逸趣的: 苏轼 东坡 、 张可久 人月圆山中书事 、 无名氏 正宫叨叨令 、 李商隐 端居 ; 写羁旅怀乡的: 王罔运 晓上空泠峡 、 魏初 鹧鸪天 、 周密 夜归 ; 写送别友人的: 刘过 柳梢青送卢梅坡 、 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 、 韩琮 暮春浐水

3、送别 、 杨万里 三江小渡 ; 写边塞风光的: 张籍凉州词( 其一) ; 写农村风光的: 王炎 南乡子 ; 咏物抒怀的: 薛宝钗 咏白海棠 、 林4z h o n g x u e s h e n g s h id a i古 诗 导 读人生得一知已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黛玉 咏白海棠 、 张维屏 新雷 、 龚自珍 己亥杂诗 。 3、 设题难度增加如全国卷是两题四问:( 1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 )你认为这幅 “竹石牧牛” 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 “厚于竹而薄于石” ,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江苏卷是三题四问:( 1 )词的前两句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中的 “又” 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2 )“满林残照见归鸦” 一句, 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 请谈谈你的看法。 由以上题目我们可以看出,2 0 0 6年高考古诗鉴赏设题密度明显增大。 与历年高考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 而注重抓点带面不同的是,2 0 0 6年更注重文学鉴赏综合能力的考查, 且是由点及面, 点面俱到。如全国卷考了全诗的层次、 内容以及 “竹石牧牛” 图的含意。 再如安徽卷第1 2题的( 2 )小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江西卷第1 4题

5、的( 2 )小题:“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 湖北卷第1 4题的( 2 )小题:“ 暮春浐水送别 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 这些鉴赏试题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全词来作答, 由此透露的信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考查密度以及效度的明显增大, 特别是综合考查的力度加大,2 0 0 6年古诗鉴赏题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4、 题型稳中有变 2 0 0 6年各省市试卷在继续保持己有题型的基础上又稳中求变, 推陈出新。稳定的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语言( 诗眼、 炼字) 仍是考查重点。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动词、 形容词、 副词、 数词等, 往往是把握诗歌主旨的钥匙, 同时又能全面

6、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和表达能力, 所以在诗歌鉴赏题考查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如上海卷的 “倦” 、 江西卷的 “交情” 等考诗眼; 辽宁卷的 “铿然” 、 广东卷的 “带” 、 江苏卷的 “又” 、 福建卷的“敌” 考炼字。而大部分高考语文试题也仍将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作为必考的重点, 并给予了较大比重的分值。如江苏卷的反衬, 湖南卷的比喻、 拟人、 贬词褒用, 江西卷的比喻、 对比、 象征, 福建卷的互文、 借景抒情, 天津卷的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 安徽卷的比喻, 湖北卷的融情于景, 北京卷的白描等等。考生必须对诗歌的抒情方式、 各类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了如指掌

7、, 方能应对从容。高考诗歌鉴赏题变化之处是更注重思想内容的把握和品析,更注重诗歌的整体把握和鉴赏。 这体现了诗歌鉴赏题在逐渐回归本位。 如全国卷、 浙江卷、 四川卷、 重庆卷、 山东卷始终围绕着诗中情感的把握体味设题, 本来,“诗言志” , 诗歌是抒发感情的, 抒了怎样的情才是核心中的核心。而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命题者一直在有意强调, 如湖南卷、 四川卷、 全国卷、 上海卷、 安徽卷都在此方面有所尝试。 2 0 0 6年高考全国1 7套试卷诗歌鉴赏题给我们的启示: 1、 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的扩大, 与高考的连年取用, 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可选范围愈来愈窄有关, 命题者为了避开名家的重复性,

8、也为了更全面、 客观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 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不知名作家的作品。如全国卷的5z h o n g x u e s h e n g s h id a i2 0 0 6 . 1 2高中语数外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柏拉图古 诗 导 读王炎、 上海卷的张可久、 广东卷的谭敬昭、 江苏卷的魏初、 湖北卷的严维、 四川卷的周密、 重庆卷的张维屏、 安徽卷的刘过、 山东卷的王闽运, 都是较陌生的名字, 我们对他们知之甚少, 或者完全一无所知。在复习中我们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依托教材, 兼顾读本, 拓展阅读视野, 关照不同时代诗歌的大体流变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研读诗歌

9、本身, 在诗歌的阅读中寻找解题的相关信息, 力求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 因诗入题, 以诗解题。 2、 针对高考诗歌鉴赏题设题难度增加, 题型稳中有变的特点, 我们要关注考查综合能力的题型, 如对比题、 评点题, 开放题。注意设题角度的变化, 以赏析诗歌语言、 表达技巧、 思想情感为训练重点, 以点带面。适当增加训练难度, 提高综合鉴赏能力, 做到以变应变。还要引起注意的是今年上海卷、 北京卷又考了选择题, 上海高考诗歌鉴赏是率先考查主观题的, 为什么又转而恢复客观的选择题呢?是否因为考虑到考试的信度, 为了能拉开档次?它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应当引起思考, 遇到此类题型也不妨练一练。 3、 从三年福

10、建卷诗歌鉴赏题来看, 命题思路具有延续性: 题量从2 0 0 4年的一题两问, 到2 0 0 5年、2 0 0 6年的两题两问; 设题方式重在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2 0 0 4年的考查纯粹是延续了2 0 0 3年全国卷“炼字” ( 或诗眼)的考查形式,2 0 0 5年两个小题分别考查 “炼句” 和艺术表现手法,2 0 0 6年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 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更注重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分值都是6分。 ( 注意2 0 0 6年高考全国1 7套试卷诗歌鉴赏题已有9套卷子赋分为8分) 福建卷诗歌鉴赏题三年来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但稳定中也有所发展。要从高考全国1 7套试卷诗歌鉴赏题的发展

11、变化中去研究其可能发生的变化, 扎扎实实按照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认真复习, 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应对。二、 学情研究学生由于平时阅读诗歌数量少, 诗歌鉴赏知识匮乏, 而造成鉴赏能力差。在阅卷中我们发现, 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答题失误。失误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 解读失误和表达失误。具体表现在: 1、 没有读懂诗意尽管诗歌鉴赏命题考查的切入点各有不同, 但都 “考查一点, 关涉全篇” , 所以,读懂全诗是前提, 有时甚至是关键。而由于种种原因, 有的考生往往在这方面有失误。比如2 0 0 3年高考全国题, 要求鉴赏第三联中可以视为 “诗眼” 的两个字, 表面看起来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但

12、如果你不能准确理解诗人王维在这首诗里描绘的景物特点以及表达的心情, 就不能把 “咽” 和 “冷” 的含义和作用说准说透。有的考生把景物特点理解为阴森恐怖, 把诗人的感情解读为苦闷、 伤感, 这就与原诗大相径庭了。没有读懂诗意往往还表现在不明词义; 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 如题目的暗示、 注释的暗示、 作者及朝代的暗示; 不明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等。6z h o n g x u e s h e n g s h id a i古 诗 导 读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 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列宁2、 不具备相关知识鉴赏包括理解、 分析、 综合、 鉴别、 评价, 似乎都是能力层面的东西;

13、 但是, 准确地鉴赏一首古代诗歌, 相关的知识积累必不可少, 否则会影响鉴赏的正确性, 甚至无从开展鉴赏活动。如2 0 0 5年高考北京题, 考生如果对原词中 “漏声断” 这一文化常识不了解, 就会影响对词的解读和对试题的解答。再如2 0 0 6年高考上海卷, 考生如果没有词牌、 曲牌的知识, 也就说不出 “人月圆” 是什么。还比如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不明诗歌 “情和景” 的关系; 缺乏诗歌的意象知识, 像 “折柳” 表达惜别之情,“大雁” 寓含思乡怀人之意, 等等, 也会影响对诗歌的解读。 3、 不会借助语境解读古代诗歌的某些词句, 有时需要借助语境去理解和推断。有的考生

14、就词解词、 就句析句, 很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有时甚至解读卡壳。比如2 0 0 4年高考全国题, 王籍诗的后两句是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又开封” 的原因(即诗人的想法)究竟是什么)是担心 “未说尽” 还是发现了 “未说尽”)如果是前者,“开封” 后只须核实一下即可, 因为其实并没有漏写什么; 如果是后者,“开封” 后则要补写有关内容。 这两种解读似乎不可能并存, 答案只能是 “担心” , 因为上句有个 “恐”字,“恐” 就是担心、 害怕、 疑惑, 并不表示实然。 4、 不会推敲题目高考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 无论是题干还是选择题中的选择项, 措辞一般都是准确

15、严密的, 考生答题时要仔细推敲。有的考生或者紧张, 或者马虎, 或者缺乏能力, 不会推敲题目、 抓住要点, 造成答题失误。 比如2 0 0 5年高考湖北题, 第( 1 )题问: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 所想的哪两种情景)有的考生对 “所想” 二字视而不见,只抓住 “所见” 在原曲词中去寻找信息, 结果找来找去, 都局限在前半部分, 无法找到理想的内容, 最后只好把旷野景色、 昭君仪仗当作 “两种情景” 完事。 5、 没有答题经验应试是一门学问, 需要专门的经验, 古代诗歌鉴赏也是如此。有的考生或者训练太少, 没有形成经验; 或者不太注意总结, 没有积累经验; 或者平时不太在意, 轻视答题经验

16、, 以致在高考中不能准确而迅速地答题, 甚至出现失误。比如2 0 0 4年高考浙江题的第( 2 )题, 题目说, 对于李白这首诗的主旨, 有三种理解,“你同意哪种说法? ” 这种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无论你说同意哪种看法都可以, 只要言之成理。有些考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他所同意的某个说法, 理由没有说清楚, 却花了不少笔墨去反驳另外两种说法, 造成答题失误。 有些考生见到 “艺术效果” 、“表达作用” , 不知道如何作答。这些都是缺乏答题经验的表现。 6、 不会恰当表述目前高考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 仍然以简答题为主。考生有了正确的解读,但不会恰当表述, 不能算进行了完整的鉴赏。考生表述方面的主要问题就是答题的角度不到位, 不知道答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无法准确表述。或是内容笼统, 缺少分7z h o n g x u e s h e n g s h id a i2 0 0 6 . 1 2高中语数外真理, 哪怕只见到一线, 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