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591306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东回联校 穆丽萍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 ,他高度 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 认为“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是更为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 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

2、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等。可见,问题是智慧的窗口,可怕的是“ 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冲动,更谈不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对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他们才会启动思维,重新分析,在积极的思维、探究过程中,使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而小学科学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亲 身体验、试验、猜想等方法,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或个性化的结论。因此,我在科学课堂上通过“想 问” 、“敢问” 、“善问” 、“巧问”等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地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就我的课堂

3、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2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1. 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2. 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 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3. 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

4、的问题。4. 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1、学生不愿意提问。学生不愿意提问,其中不仅有主观的原因,而且还有客观上的原因。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学生往往对提出与应试教育有关的科学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内容选择的心理倾向,他们提出问题的价值取向往往否定考试范围外的科学问题,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不知道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超出考试范围的嫌疑” ,于是不愿意提出这些问题,认为只要解答课本、老师练习中的科学问题即可,免得浪费时间。学生不会提问。3会不会提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生疑能力。生疑能力越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深度和能力,所提问题更有挑战性和

5、创造性。从一定角度而言,提出好问题(哪怕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并公诸于众比解决它更重要。学生不敢提问。学生的问题来源除了自己提出外,更多的是来源于课本、参考资料、和老师的提问。目前,很多学生对提出问题环节的胆识较为薄弱的是:不敢大胆质疑课本、参考资料和老师的问题,当他们解决问题有困难时,往往首先怀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权威 的崇拜心理往往削弱了学生提出质疑的胆识,这也与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模式有关。(一 )问 题 提 出 的 背 景我 国 儿 童 大 多 患 有 “问 题 意 识 缺 乏 症 ”,且 随 着 年 龄 的 增 长 ,知 识 的 增 多 ,学 历 层 次 的 增 高 ,“问 题

6、”会 越 来 越 少 ,具 体 表 现 为以 下 几 种 类 型 :一 是 从 来 不 提 问 题 ,二 是 不 愿 或 不 敢 提 出 问 题 ,三 是 不 会 或 不 善 于 提 出 问 题 。导 致 这 些 现 状 的 原 因 是 多 方 面的 :1.教 材 教 师 权 威 的 慑 服 。统 一 的 教 材 权 威 和 公 认 的 教 师 知4识 权 威 已 使 学 生 驯 服 。面 对 “无 可 置 疑 的 东 西 ”,学 生 没 有 什 么问 题 ,也 不 敢 有 什 么 问 题 。2.教 师 教 学 的 遏 制 。教 师 灌 输 教 材 、教 案 ,不 引 导 学 生 主动 探 究

7、 ,不 给 学 生 产 生 问 题 的 时 间 和 空 间 ;奉 行 “目 中 无 人 ”的教 学 模 式 ,把 学 生 视 为 知 识 的 容 器 ,缺 乏 培 养 学 生 问 题 意 识 的意 识 与 策 略 。有 些 教 师 视 提 问 为 干 扰 ,讽 刺 、挖 苦 ,导 致 学 生不 敢 、不 愿 提 问 。3.现 代 课 程 的 迷 失 。现 代 课 程 价 值 取 向 倾 斜 于 科 学 理 性 ,缺 乏 人 文 精 神 。片 面 夸 大 了 科 学 的 作 用 与 功 能 ,过 于 迎 合 社 会政 治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要 ,忽 略 了 作 为 人 的 受 教 育 者

8、 的 存 在 和 需要 ,学 生 被 置 身 于 一 个 单 调 、枯 燥 、冰 冷 ,没 有 “意 义 ”的 知 识 世界 ,得 不 到 人 的 “终 极 关 怀 ”。人 们 在 认 识 世 界 、改 造 世 界 过 程中 所 体 现 出 来 的 问 题 意 识 与 质 疑 精 神 得 不 到 弘 扬 和 拓 展 。4.应 试 教 育 的 误 区 。应 试 教 育 关 注 的 是 纯 记 忆 的 知 识 。在“书 山 题 海 ”中 ,学 生 无 暇 也 无 力 深 入 思 考 问 题 ,缺 乏 对 问 题 的敏 感 性 。5.传 统 文 化 的 阻 扰 。其 一 ,“述 而 不 作 ”的 传

9、 统 儒 家 文化 使 人 们 形 成 了 一 种 保 守 的 心 理 态 势 ;遵 从 中 庸 之道 ,也 抑 制 了 个 性 发 展 。其 二 ,“官 本 位 ”思 想 要 求 人们 服 从 权 威 ,不 要 轻 易 质 疑 ,束 缚 了 人 们 问 题 意 识的 产 生 。其 三 ,重 视 让 学 生 掌 握 精 深 的 知 识 ,不 重 视创 新 和 个 性 发 展 ,抑 制 了 学 生 问 题 意 识 的 产 生 与 创造 能 力 的 发 展 。一、想问。陶行知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可见,“问”是多么的重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激发学生“ 想问

10、” 。在科学课堂上让学生“想问”,必须从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出发,激发5学生的兴趣,让“好奇”推开“ 问”之门,推开科学之门。好奇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自主地提出争鸣式的问题,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就要能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求知环境,从孩子们眼光看问题,走进孩子的世界,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提出的问题这样,就能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我在教学混合物一课时,我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试管里,让学生观察现象,再将燃烧着的火

11、柴放在试管口,火柴熄灭了。我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一过程,并思考:对刚才的现象有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是什么原因让火柴熄灭?小苏打加白醋生成了什么新的物质?此刻学生的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问题匣子便打开了,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我除了在课室里、科学实验室上好科学课外,我还充分利用学校的生物园,带着学生在生物园中采集标本,观察事物形态。如我在教学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我带着学生到学校生物园中先观察土壤,再采集土壤,然后利用他们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学情,激发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土壤里有什么?土壤为什么能长植物?蚯蚓喜欢怎样的土壤?土壤里有

12、哪些肥料?土壤有哪些颜色等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我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学习科学的良好环境,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大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是无休止的,他们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从而顺利地引导他们推开提问之门,推开科学之门。二、敢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但要让学生“想问”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 敢问”。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一个“ 怕” 字,怕自己说的不对,怕同学耻笑,怕老师怀疑,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却不敢说。这就要我们这个“ 组织者 ”的鼓励与支持,给他们予力量,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我在课堂中善

13、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在课堂上消除学生的紧张感、焦虑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看法。 首先,我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尊重、热爱他们,课外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以大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聊科学、学科学,形成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我重视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着边际,甚至毫无价值,也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赞赏,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比如学生看到了毫不起眼的小蚂蚁,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观察半天,还不停地提问:“小蚂蚁在干什么?”“它们喜欢吃什么?”“它们有眼睛吗?”

14、“ 它们的触角有什么作用?”“ 它们的口在哪里?”等等。即便这些问题都不复杂,但这却来自于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的直接观察及其感受。我们进行科学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像观察、研究蚂蚁那样,去观察、研究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由此不断地、自主地去发现一个个新的问题。其次,开设开放的提问课堂,拓展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我尽量营造开放的提问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自由和足够的思考提问时间,为学生搭建提问的平台。在课堂中倡导“言者无罪” ,允许学生随时发问,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比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同桌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而解决问题。我在课堂上还设计了一个“提问无限制

15、” 时间,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设为学生自由提问时间,对他们的提问内容不加以限制,可以是和本课内容相关的,也可以是平时通过观察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是生活中的科学小问题。我发现,学生都很享受“提问无限制” ,各个都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因此,我的科学课堂总是气氛热闹,讨论激烈,无拘无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总能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收获。三、善问。6善问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探索活动中,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质疑,学会提出切合实际、便于探索的问题,供自己在活动中探索、分析。但小学生分析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我们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帮助学

16、生提炼语言,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题,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善问。1、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也就是要求学生的思考要有明确的方向。学生根据已有的事实得出结论的时候,启发他们思考并提出“说明什么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条件下发生的”、“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判断的时候,应该教会他们提问“是什么” 、 “为什么”等问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启发他们提“ 怎么办” 、“怎么做” 、“为什么 ”等问题。2、提出的问题要便于探索。教会学生提出具有探索研究的价值的问题,最好能提出形成讨论场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广泛地思考,激发他们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蜗牛一课,当学生观察了介绍蜗牛的课件后,可以引导他们提问:“蜗牛是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有什么特点?”针对这个较有探讨性的问题,其他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见解,于是都会争着来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提问能力。3、提出的问题要有逻辑性。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粗浅到深入地思考问题。小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