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锢的批评空间_评近二十年西部散文的几种批评视角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910770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禁锢的批评空间_评近二十年西部散文的几种批评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被禁锢的批评空间_评近二十年西部散文的几种批评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被禁锢的批评空间_评近二十年西部散文的几种批评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被禁锢的批评空间_评近二十年西部散文的几种批评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禁锢的批评空间_评近二十年西部散文的几种批评视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陈 国 华被禁锢的批评空间 评近二十年西部散文的几种批评视角从80年代中期 “中国西部文学” 的口号提出以 来,西部地区文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散文也取得 了巨大成就,尤其在90年代的 “散文热” 中,也占有 举足轻重的分量。于是,西部散文批评空间也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开创。但或许是由于西部散文本身的 命名就有拘泥于地域的嫌疑,所以所开创的批评空 间相对封闭。具体而言就是被束缚于所谓的 “西部 精神”,认为西部文学应该体现这种精神,因此具体的批评视角中也依附于这种先验理念,造成批评 视阈狭窄和一些其他问题。根据笔者在整理资料过 程中的总结,西部散文研究中常用的批评视角主要 有以下几种: 一、

2、感悟意境。它所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作品的 气质、 风格,是被采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如贾平凹 散文与 “禅” 、“禅宗”、 与史诗美感;周涛散文与“西部情结”;张承志散文与 “神性境界”,等等。这种评价,有其合理性。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创作的 流动性,除了代表作以外,其他作品也可以表现作家 创作多样性。譬如周涛散文中的 游牧长城 、和田 行吟 、沙场秋点兵 等是大气磅礴、 充满阳刚之气 的,但如 大雪飘,饺子包 、阳台小记 等就写得平 淡、 悠闲、 洒脱。又如刘元举的 西部生命,在标榜激情与悲壮的背后,却是作者要极力掩盖的矫情, 可又有几个批评家注意到了呢?大多数人都只是附 和着作者说作品如何让人体验到

3、生命的激情与悲 壮。所以,我们要注意,在总结作品的气质风格时, 要避免给作家、 作品贴上标签或者求了同去了异。 二、 归纳文类。笔者所说的这种方法,主要指批 评家根据当前散文创作中存在的某种共同倾向(或 内容上的或形式上的) ,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后,再名 之曰 “ 散文” 。我们能脱口而出的便有 “文化散 文” 、“学者散文” 、“女性散文” 、“个性散文” 、“新潮散文” 、“大散文” 、“大气散文” 等等。虽然我们不能否 定这种归类的合理性,但也应觉察出其任意性、 不系 统性与狭窄性。批评家要进行这种归纳,前提便是 要考察某一作家的创作特色,并从中抽取出与其他 作家相同的部分,再强行整合。这

4、种动作首先就会 让人对这个整体存在的合法性产生质疑,更别说它 还会割裂作家的整体面貌。就拿所谓的 “个性散文” 来说,首先我们便会问到底什么是个性?如果个 性便是作家的性格、 创作风格的话,那么岂不是所有 人的散文都可归入 “个性散文” 之列吗?哪个作家没 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他/她遵循某人的创作模式,其 个性也不可能被完全抹杀掉。 其次,批评家的划分依据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 脑。如果说 “学者散文” 、“女性散文” 是侧重作者的 身份或性别特征的话,那么 “大散文” 、“大气散文” 之 类又有何依据呢?是根据作品内容还是风格意蕴 呢?同样是面对 “学者散文”,有人从作家的身份去 考虑,有人从作品

5、所涉及的内容去界定,标准不太统 一。 此外,这种归类法未免显出一定的狭窄性。批 评家划分出来的这些散文类别中,两者或两者以上 大都有交叉地带的存在。如马丽华、 张承志、 周涛、 贾平凹的散文,既可归入 “文化散文” 之列,又可归入 “学者散文” 之行,也可被看作是 “大散文” 或 “大气散 文” 等,马丽华的散文还可以被列入到 “女性散文” 的 队伍中去。 与此同时,在批评界流行的这些散文类别说法 中,在西部散文研究中被采用得最多的便是 “大气散 文” 和 “大散文”,特别是在评论几个主要代表作家 周涛、 张承志、 马丽华、 贾平凹 的作品风格 时,总不忘冠之以 “大气” 一词,似乎少了这种

6、“大 气”,作家的创作风格便会被歪曲、 被淹没。这也从68 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批评家们对作品的评论受某种先 验经验、 理论的束缚。 三、 定位地域。顾名思义,此法即根据作家目前 或创作时所在地,或作品题材的原产地,先入为主地 将作家及其作品 “锁定” 在某一地域范围内来展开评 论。耳熟能详的说法如 “新疆的周涛” 、“西藏的马丽 华” 、“陕西的贾平凹”,最近又有 “新疆的刘亮程” 等。 长期生活在西部地区的散文家对当地领悟的深刻或 许是旁人难以想象的。所以,将他们重置回当地去 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如 贾平凹散文与商州的关系就是无法忽略的。但是, 我们也不禁要问:难道这

7、里的地域仅仅是作家的取 材之地吗?某一个特定的地域就可以概括作家的所 有写作吗?同一个地域在同一个或不同的作家笔 下,就不会有不同的含义吗?而这些问题都共同指 向这样一个问题:批评家心目中的地域与作家心目 中的地域能否合一?长期生活在西部的散文家面对 自己曾洒过泪与汗、 也曾给过自己恩泽的地域,不可 能没有特殊感情。当他们用笔把这片土地的名字写 出来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名词了。 例如,夏台之恋 中的夏台之于张承志,已不仅仅是 一个美丽安宁的边陲小镇,而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 军事要地,它关系着边地人民的安宁、 国家的荣辱甚 至存亡。张承志曾经在文中讲到,“她太美好了,以 至人不能不担心

8、,当力量移变时她会不会被破坏和 被侵犯。 ” 它远远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小地方,它的形 式是人们必然守的生存的准则。 ”恐怕很多人还没有注意到张承志担心的是夏台的安宁如昙花一现, 并且要以她为战斗基地,捍卫中国的尊严。同样,新 疆之于周涛,也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地理区域。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新疆给周涛提供的不仅 是物质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尽管周涛 时时有被放逐的感觉,可对这片热土还是充满爱心, 他写道:“我还想到了另一个更高意义上的母亲,那 就是给了我们的生命以广阔基底的新疆大地 ” “离开它你就牵肠扯肺,它能让你想起来流泪 ”但遗憾的是,很多批评家的评论只把周涛及 其作品生硬地摆

9、到新疆这一地域中,去寻找作品中 所表现出的 “地域特色” 并将其夸大,而没能好好地 把握住作家理解的地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批评 家心目中的地域,离作家心目中的地域,或许已经相 去甚远了。 另外且不说足迹遍及亚洲腹地的张承志难以归 于某个具体地区,就是那些活动区域相对固定的作家的某些作品中的地域也是看不见的,如周涛的 捉 不住的鼬鼠 、岁月的墙 、时间漫笔 等,马丽华的 爱情是否不朽 等。新疆青年作家刘亮程就更特别 了。他的作品素材来源就是他居住的村庄 新疆 沙湾县黄沙梁村,但如果他不标榜自己是新疆人,写 的是新疆某一村庄的人与事,那谁又能从他的作品 中读出一个明晰准确的地理名词来呢?阅读后所

10、能 感觉到的只是一个北方的村庄而已。所以,这种方 法还有待商榷。 四、 溯源身份。顾名思义,这种方法着重从西部 散文作家的身份(包括以往的和现在的)与作品的关 系这一角度去考察。 首先是文体身份。很多西部散文作家都是 “转 业” 的,如马丽华、 周涛、 刘亮程以前都是诗人,张承 志是小说家 批评家们都希望从作家的转变找到 前后关系。如章德益在论周涛诗歌与散文的关系时 认为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散文,即是从他诗心深 处外延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的形态,另一种生命的形 态。 ”?瑏瑡另外还有殷实?瑏瑢、 郑颖?瑏瑣等批评家也指出了周涛散文与诗歌的关系。由于篇幅有限便不再列举。 批评家虽是从作家入手,但

11、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散文 与其他文学体裁,如诗歌、 小说的关系并不是截然对 立的,它们之间的契合将有利于促进散文创作与研 究的共同发展。 身份追溯法除了考察作家的文体身份之外,还 考察作家的文化身份。因为在批评家眼中,像马丽 华、 周涛、 张承志等相对于西藏或新疆而言都是 “外 来者” 。这就使得作家既是 “此在者”,又是 “彼在 者”,其二重性既是作家创作的资本又是作家要去突 破的困惑。如对周涛及其散文的评论中,很多批评 家都会注意到作家所接受的两种不同文化对作家自 身的影响,如韩子勇的 周涛散文沉思录?瑏瑤;李林荣 的 游牧心态的裸露与隐匿?瑏瑥、 黄国柱的 接受周涛?瑏瑦、 潘大华的 西部

12、情结与文化视角 等评论文章都有涉及。批评家大都认为这种 “文化杂交优势” 正 是作品的魅力所在,但他们就有面对这两种文化作 出选择的困惑。这种说法,能否成立,是否属于臆 想,是否就是外来者作家必然具有的心态,还有待更 深入地研究。 五、 阐释意义。它涉及三个层面的意义评价:文 坛开拓意义;作品的表层意义和作品的深层意义。 西部散文对当代文坛散文的开拓意义是非常明 显的。这在本文概论部分已经指出。虽说批评界缺 少对西部散文的整体把握,但实际上已注意到了西78 部散文带来的创作模式的突破,给整个散文界、 整个 文坛注入的强劲活力。如周政保认为马丽华的散文 创作 “说明了散文这种文体所可能的多样化功

13、能及 无限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印证了马丽华独一无二的 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开创了一种文体,至少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如此。 ”?瑏瑧吴然认为周涛 “把散文写得张牙舞爪气势雄浑,愣是让阳刚之气渗进 了阴气十足的散文界。 ”?瑏瑨樊星则对马丽华、 周涛、 张承志的散文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他们 “创造了熔叙 事、 抒情、 熔文史哲一炉的 大散文 ”;还认为 “在一 个世俗大潮冲击文学,文学的游戏观、 闲适观十分流 行的年代,张承志的 祖国意识 和周涛的 天才意 识 捍卫了文学的精魂:文学的圣洁与高贵性”,他们 的 “ 大散文 正是当代散文的壮美之作” 。 其次,对作品表层意义的关注,较集中于西部

14、散 文对 “异域风情” 的描绘展示作用。如几乎每个批评 家在评论马丽华散文时,总会或多或少提及这方面 的作用,认为她如何给人们揭示了一个真实的西藏, 如 描绘藏北的恢弘长卷?瑏瑩。西藏乃至西部之于其他地区而言是有其更加独特的人文地理特色,作品 也的确为我们展示了这一面,但对于高层次的批评 阅读来说,仅仅跟在一般阅读口味上做文章,而不去 深入的关注作品对西部的 “异国风情化” 这个问题, 是否值得注意? 由于西部散文本身文化精神追求的执着,促使 批评家对西部散文深层文化意义的挖掘除了前面所 论的 “西部精神” 的阐释外还涉及作品在特定文化历 史境况中的解读。如在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中, 张承志

15、的散文就被视为理想主义的典型。又如被人 们称为 “乡村哲学家” 、“90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 的 刘亮程及其散文,有的批评家将它放到全球化、 现代 化、 商业化的背景中去评论,如南帆?瑐瑠和韩子勇?瑐瑡。面对这种过分的拔高,有人则试图把它往回拉,如丁 国强,但他在指出批评界把刘亮程及其散文抬得太 高而脱离现实的同时,却又把刘亮程说成是一个 “努 力给自己贴上无赖的标签” 但 “离无赖的境界还差得 很远” 的 “懒人”?瑐瑢。而姚新勇则既不同意将刘亮程散文归为 “无赖” 哲学,同时也不刻意抽象拔高,而是 既具体又兼深度地阐发刘亮程散文背后的现实问题 意识,表现出某种对 “度” 的恰到好处的把握?

16、瑐瑣。上述五种批评视角,并不是批评家标榜的立场,只是笔者从常见的评论中总结出来的,难免有疏漏。 但通过这种考察,我们至少可以发现,无论哪一种视 角,都或多或少地局限在西部文学的小范围内,不但 没能形成多元的批评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把西 部板块化。而这个没有完全敞开的批评空间,无法 承受创作与批评的充分展开。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今 天我们会觉得西部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发展后劲均不 足的主要原因吧。所以今后我们是否应该更进一步 拓展批评视野,更全面地关注其他因素?这样的研 究也许会更深入更全面。注释: 李万庆:论 “大气” 的散文,鸭绿江1993年第8期。 常金生、 夏青:试论中国的 “西部文学” ,中国西部文学1985年4期;樊星:西北的雄奇,中国西部文学1996年第10期。 石杰:人与自然的合一;贾平凹创作中的禅的超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 当代文学研究) ,1993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