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90881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40.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史年第卷第一期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李修松张宪平春秋战国是淮河流域 农业加速 发展的时期。淮北传统的沟池灌溉进一步发展,沿淮及淮南兴起了期思、零姿、芍波等大型水利 工程,邢沟、鸿沟等运 河的开凿,也带动 了沿线水利事业的发展,再加上 桔棒、辘护等提水器械的使用,使灌溉能力大为增强。春秋后期,铁器始用 于该流域,战国时逐 步推广牛耕亦始于春秋时期,战国时已在淮北推广。土地开发得以加速,越来越多的沿河平原成为良田沃土。在淮北以泰、极等旱根为主,淮南以水稻为主 的格局下,麦的 种植继续增多,稻作农业显著发展。农业技术进 步较快,至战国时已转向精耕细作,生产力迅速提高。春秋战国时期是淮

2、河流域农业生产加速发展的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灌溉能力的大为增强,农田开发的加速与稻、麦种植的增多,农业技术的进步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等,是这 个时期农业生产的特征。一、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厂春秋前期,淮河流域 尚以木石工具为主,同时部分使用青铜农具。春秋后期,长期控制淮河流域的楚国和昊国铁器冶铸业已发展起来。解放以来,在湖南、安徽、江苏已先后 出土这个时期的铁器余件。特别是春秋晚期,楚国已能生产生铁和钢制器矛其先进 的铁器冶铸技术必已推广到淮河流域。在靠近该流域上游的河南浙川下寺楚墓中出土有玉茎铁匕首可作为佐证。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子一书中有“天地之间其犹幸盒乎”一雪这

3、“秦禽”即用于冶铁鼓风的皮囊,说 明淮河流域的确已能冶铸铁器。而控制淮河卜游的吴国此时也曾“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秦装炭,金铁刀濡,遂以成剑。”也在江淮问的江苏六合程桥春秋一号、二号墓出土有铁丸和铁 条各件皿分别为生铁和块炼 铁锻件说明淮河下游地区亦当受吴国的影响而开始使用铁器。战国时期铁器在淮河流域逐步普及。考古发现该时期铁器相当多例如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铁带钩件氢。安徽 长丰楚墓出土铁矛二件、铁剑一把飞年寿县楚王墓曾出土冬长沙新发现春秋晚期钢剑和铁器、文物、,年第”期 生老子公第章 屯吴越春秋乡卷弋阖阎内传户 张正明楚 文化史乡第章 第节,匕海人民出版社,年版。毛河南信阳楚墓出土器物 图录、河

4、南人民出版社, ,年版 弋安徽 长丰杨公发掘 九座战国墓,代考古学集刊公艺年第期。咨二尽心铁镊、铁弩机等器物。据 参加这次盗掘的人说当时发现封土下的墓口系用生铁浇灌。特别是铁制农具大量被发现。例如安徽灵璧县城关七里乡出土战国时期的铁犁桦件,犁桦呈“”字形,前锐后阔,外侧 为刃,锐端起脊。造型虽较原始,但已形成后世犁桦的基本形态。年代,寿县朱家集曾出土铁镬、铁铲。郑州二里冈、冈杜、白家庄等地也出土有铁制银、插。河南新郑仓城 出土有铁镬、铁搏、铁铲、铁刀等铸范,同时出土同样形制的铁器多件。河南登封告成镇战国时期铁器铸造作坊遗址出土有锄、镶、斧、铲、镰、削、刀、箭杆、矛、带钩等铁器铸范和不少铁器实物

5、。商丘地区出土有该时期铁权、铁撅等此外,舒城秦家桥战国楚墓还 出土有铁质杯形器。据统计,山东地 区也出土有铁制的犁、镬、铲、锄、镰等农具,其中一些属 于淮河流域出土。不过,青铜农具 尚未完全被取代。如年寿县楚幽王墓出土的大批铜制生产工具中,有撅、镰、铲等农具件淮南蔡声侯墓也曾出土过铜钮等件农具。说明铜农具 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早在楚庄王时,占据淮河流域中上游的楚国便可能已使用牛耕。左传宣公十一年记楚庄王借陈 内乱之机 灭陈以为楚县,申叔时以“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比喻处罚过重,向庄王进谏。在当时荒地较多的情况下,牧牛一般是远离农田的,故此这“蹊人之田”的牛当为耕牛。楚康王时有太宰名伯州

6、犁,此“犁”亦当与已使用牛耕有关。由于犁耕或牛耕在春秋时是时兴之事,所以不少 人的名字用牛、耕、犁之类的字。淮河流域也有这类例子。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孔子是淮北沫、洒流域的鲁国人,他的弟子绝大多数也是这带人,说 明沫、洒流域无疑已用牛耕。当然,此时使用牛耕主要是在淮北的一些地区,各地的情况是不平衡的。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特别是在淮北地区。前述在安徽灵璧及山东等地发现这个时期的铁桦可以为证。孟子滕文 公记活动于淮河流域的神农学派首领许行派他的弟子陈相见滕文公时,孟子问他“许子以金婴,以铁耕乎”回答是肯定的。此处之“以铁耕”无疑是指用铁犁耕,即牛耕。从对 话者口气分析,铁耕

7、或牛耕在淮北地区当已成为寻常之事。成书于淮河流域的庄子秋水云“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改变牛的无拘束 自然生长状态而“穿牛鼻”加以御控,显然是与牛耕的迅速普及互相联 系的。二、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 与灌溉能 力的提高铁 器和牛拼的使 用带动 了淮河流域水利事业的大发展。在淮北地区,传统的沟恤灌溉进安 徽 文物工作队安徽 文物 考古作新收获、,仪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户文物出版社,年 版第“贾 李国梁等安 徽文物考古新 收 获记我省之物 珍品展览公安 徽文物特刊公年总竿号 安徽史学通讯,年一 几期 郑州二里冈办科学 出版社弘年版 河南新郑仓城发现战国铸 铁器 泥范公轰考

8、古、,年第期。河南登封阳城遗址的调查 与铸铁遗址的试掘,交物价年第期。工新民春秋战 国 时期的 宋国经济,哎商丘 师专学报办年 第生期。丈安 徽文物考古工 作新收 获哎文物考古 工 作三年户,文物出版社年版。彭曦战国秦汉铁业 数量比较夕,考古与文物公”年 第期。卢茂村试谈安 徽出土的青铜 农具户咤农业考古二年第期。一一一步得到发展。左 传襄公 十年记郑子产“为田恤”。左传襄公三十年办记子产使“田有封恤,庐并有伍”。郑国发展沟恤灌溉成效显著人民讴歌道“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在楚国控制的地区,楚劳掩任司马时,为整治军赋的征收“书土田度 山林,鸡蔽泽,辨京陵,表淳卤,数疆潦,规

9、堰储,盯原防,牧澎辛,井衍沃。”显然,在登录、规划土地的同时,也伴随着对 水利的整治、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的兴起,尤其引人泣目,在沿淮地区,“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零娄之野。,即在今河南固始一带开挖沟渠,将古期思水引入众多的中小破塘用以灌溉周围的稻田,被后人称之为期思一零娄灌区,其范围相当于今梅山水库灌区中干渠所灌的地区。这是对淮河流域水稻灌溉破塘水利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水利史上人工 弓水、蓄水以灌溉的创举。七国考楚食货还说,孙叔敖为楚相,截汝坟之水,作塘以灌田,民获其利。”更 为重要的是孙叔敖在淮南的寿县一带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规模 宏大的芍 破水利灌溉工程。利用大别山余脉延伸到淮南地区所形成的西、

10、南、东三面高而北面低的地形特点选择北部夭然湖沼在其周围筑堤以蓄水,形成大型破塘水利灌区。据专家研究西汉以前的芍破经百里,包括今寿县的安丰塘和霍丘县的城东湖通过北部汪地相连,灌溉四周大面积的稻田。此外,据说孙叔敖还曾主持兴建阳泉破、大业破工程。所以绎史引孙叔敖碑说他“宣导川谷,波破漳源泉,灌溉沃泽,堤坊湖浦,以为池沼。”前年,吴国为北上争霸,大兴徒役,自邢城今江 苏杨州凿邢沟向东北通至射阳湖江苏宝应,又由射阳湖西北通到末口淮安境入淮。后来又挖掘荷水,通航于商鲁之间,沟通 了泅水与济水。邢沟和荷水的开凿,不仅沟通了江、淮、河、济,而且客观上促进了运河 沿线水初灌溉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各国诸侯也认

11、识到由于相互纷争,水资源往往遭到破坏,以至变水利为水害的事实。所以,在一些霸主的主持下,各国诸侯订立水利盟约。例如齐桓公称霸时,在召陵盟会上,管仲代表齐国向楚提 出“毋曲堤”等四项禁令。同时,依据盟约,还要求楚负责修复郑国被毁的城镇,拆除导致宋国淹没的阻水堤坝。虽然楚未接受,但齐桓公退兵七十里,在郑、楚边境上指挥军队完成了上述两项工程。“自此以北,至于河者,郑自城之,而楚不敢 嵘也冻蛛田,夹西川,使水就,而楚碰翻。,公元前“年,齐桓拥瓢、鲁、卫、许、曹等国诸侯 会盟于蔡丘河南兰考,订立“毋雍泉”无曲防等五项盟 约,与会的各国诸侯都宣誓遵守据考,齐桓公称霸期间,先后联合各国诸侯提出“无障谷”、“

12、毋 曲堤”、“毋雍泉”、“毋曲防”等水利盟约,程度不同地得到有关诸侯国的遵守,在一 定意义上保证了水资源的合理 有效的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对于地处齐、楚、晋等称霸的大国之间的淮河流域 农业生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淮南子人间训乡。后汉书王景传公,戈水经吧水注寿。参见淮河水利简史户第章第节,水利电力出 版社”。年版 春秋时可能已修筑河堤。左传成公 十五年矛驰愕而从之、刚决唯乳 衣诊登啤矣”此 处能迅速人为决坏的“目省笙”,应该就是人工修筑的唯水大堤。国语吴语盗。管子霸形入 谷梁传傅公九年户,孟 子告子厂乞 参见淮河水利史公第章第节水 利电力出版让,年版一一勺战国时期,水利

13、 事业继续得到发展。特别是魏惠王时兴建了著名的大沟鸿沟水系工程。自今河南原阳引黄河水南流入今郑 州、中牟间的圃田泽。又自圃田泽开凿大沟鸿沟引水东流至大梁开封,折而南流至陈河南淮阳入淮河支流领水。鸿沟的开凿使济、汝、淮、洒成为通渠,形 成 完整的水利运输网络,黄淮之间的宋、郑、陈、蔡、曹、卫等国均大受其利。除水运外,“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 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亿万计 然莫足数也。,就是说,自黄河引水至鸿沟干渠,由干渠再至支渠,由支渠引水至无数田畴之渠,形成庞大的水利灌溉 网络,使附近的农田获得了良好的灌溉条件,从而大大地促进 了鸿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伴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

14、,灌溉工具也有所创新。庄子天地记载春秋末期“禽财于曹、鲁之间”的子贡在楚地看到一种新型的灌溉工具桔梅,运用杠杆原理,用一横木一端系石、一端挂桶,置于 井架上,牵动系木石的一端,一上一下以提水灌溉。从而改变了“抱瓮而汲”的原始灌溉方式,“一日浸百畦,用力寡而见功多”。至战国时,除了继续使用桔梅之外,已经使 用运用机械原理提水的辘护。墨子高临写作“鹿卢”,亦作“磨鹿”,是一种装有滑轮的起重机成为深井汲水的先进工具。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和新型灌溉工具的使用,大大地增强 了水利灌溉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三、农田开发的加速与稻、麦种植的增多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得淮

15、河流域的土地开发加速。平原地区土地开发 明显加快。例如春秋初年,郑国迁居今河南新郑一带时尚且“庸次比藕以艾杀此地,斩之蓬篙黎蕾而共处之。咽可谓遍地荒芜。然而,到春秋末年,不仅郑国境 内的土 地 多得到有 效的开垦,就连 宋、郑之 间也只剩下弥作、项左、玉畅、淤、戈、锡等几处“隙地”未被开垦了,而且其中还有古聚落的废墟讨。同时,农田的规划与整治进一步受到重视。经过修治叶陌、开挖沟恤、平整土地的上等农田日益增 多。左传所记载的这类良田,淮河流域 分布最 多,如郭田左传昭公元年户。今山东邪城一带、郑田左传襄公十九 年。今山东滕州境、次阳之田与灌田及龟阴之田左传傅公元 年及该书之成公 二 年、定公十年

16、。今山东注河沿岸、榔东田春秋哀 公二 年。今山东滕 州 东、沂西田春秋哀公二年。令山东沂河以西一带、曾仔田左传襄公 八 年。今山东枣庄、苍山之间、仿 田左传桓公元年。今让,东费县材河北岸、制田左传成公十六年。令 河南新郑东北、许田左传隐公八年及该书之成公四年。今河南许昌东南、汝阴之田左传成公十六年。令 河南汝河北岸、毕田与栋田左传昭公十三年。今河 南顿河上游、沙 河 南岸、蹼 西田左传昭公九 年。今安徽关河一带、州来田左传昭公九年。今安徽凤 台境淮河与茨河之问等。这些位于水泽居邑旁利于灌溉的美田沃土,往往成为诸侯贵族争夺的抢手史记河渠书咨。左传昭公十六年公 左 传哀 公十 二年户 帕掩“戈”她即班代系捉 之 子薪之封地左传哭 公四年公。一一货。例如泅水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