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亲人敬老院里其乐融融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90040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5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旬亲人敬老院里其乐融融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旬亲人敬老院里其乐融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旬亲人敬老院里其乐融融(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0对夫妇重新穿着婚纱,再一次缅 怀少男少女时代走进婚姻礼堂的时刻。本报电话读者服务热线:88881022编委办:881018编辑部:881013采访部:88881012专题部:881020副刊部:881023发行热线:88234555广告部:8中山网:88881052中新广告公司:8398338印务中心:823590传真:881010Text translationYang Zhen桑梓32012年11月11日星期日责编:毛文卓视觉设计:贺学宁E-mail:ZHONGSHAN DAILY 海外版Native Story我市两位十八大 代表赴盛会其中闫文静是广东唯一农 民工代表,市委市政府举行

2、欢 送仪式本报讯(记者 郭锦润)肩负 312 万 中山市民的期盼与重托,我市两位党的十 八大代表薛晓峰、 闫文静近日启程赴京, 参加 11 月 8 日开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 次全国代表大会。当天,市委市政府在市 会议中心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欢送仪式。 没有繁复铺排,有的是欢送者与两位 代表握手话别、 热切嘱托的温馨场面。市 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陈良贤为薛晓 峰和闫文静送上鲜花,表达了真挚祝福。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表 示,党的十八大举世瞩目、举国期盼,作为一 名代表,既倍感振奋,又深感重任在肩;他们 一定会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想大事、议大事, 行使好代表的神圣权利,履行好代表的神圣

3、 职责。“同时, 我们也会在北京多讲 中山 话,把中山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期待,把 中山在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 家园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到北京,提 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资源 支持伟人故里建设。”在火炬开发区敬老院里,经常会出现 这样一幅图景: 一位年约50岁的妇女提 着三份礼物或三壶靓汤分别送到三个房 间:一份给她的母亲马慕德;一份是给她 的公公陈有和婆婆何莲;另一份给她舅舅 超公公和舅妈芳婆婆。 她的5位平均年 龄为83岁的亲人同住一家敬老院乐享 暮年,在敬老院里被传为美谈。马家二姐最先入住, 亲家公 婆跟来,老弟夫妻跟来 今年 87 岁、 育有 3 个女儿的马慕

4、德 婆婆是 33 年前丧夫的。3 个女儿依次出 嫁,她们分别育有一到两个孩子。丈夫去 世后,马婆婆先后到 3 个女儿家帮她们看 家、带孩子。等到最小的女儿的最小的孩 子大学毕业准备娶妻时,马婆婆突然从内 心深处涌起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孤独感。后 来,她听说现在社会上许多有儿有女的老 人都住到专业的养老院里去,她便要女儿 们帮她找养老院。 于是,马婆婆就让二女儿阿文和三女 儿阿明带着参观了市内好几家民营养老 院,但她都觉得 “什么设施都好,就是没 什么树木花草,场地太挤,不透气”,直到 见了绿树成荫的火炬开发区敬老院,她告 诉女儿:“就是这里了,我要在这里养老。” 经协商,女儿们都同意了老母亲的选择

5、。 马婆婆的亲家母莲婆婆得知马婆婆 去养老院养老后,她也打算进去陪陪亲家 母。在与儿女商量后,莲婆婆也住进了火 炬区敬老院。过了几天,莲婆婆的老伴来 探亲,见自己的老伴和亲家母在那里生活 得很开心,他也要求孩子把他送到敬老院 与莲婆婆同住夫妻房相互照应。 去年 1 月,83 岁的超公公带着 82岁的老伴芳婆婆去探望二姐马婆婆和她 的亲家两公婆时,一见他们“乐不思蜀”, 超公公当时就打定了主意,也要像他们一 样,住到敬老院里去养老。放弃港府提供的高龄津贴, 卖掉中山的私房住进敬老院 超公公出生在中山市南区沙涌村,父 亲是一位澳洲归侨。19 岁那年,已从中山一 中高中毕业的超公公到香港谋生。 他让

6、自 己的两个女儿留在中山读书, 后来经济条 件好转了,就把两个女儿接到香港生活。 从 19 岁起, 超公公在香港一住就是 60 多年。 上世纪 80 年代中, 超公公花 5 万多元在中山城区华侨新村买了一套 80 多平方米的商品房。65 岁退休前,因为工 作忙,很少有时间回中山。超公公一共中 风过两次:第一次中风是在退休前,康复 后回中山买房住,一年回香港一到两次探 望亲戚朋友; 第二次中风是在十年前,此 后他就很少回香港, 而是在中山长居。第 二次中风后, 超公公手脚都不灵便了。住 在中山的家时,要请保姆照顾两人的生活 起居。“现在保姆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包吃 包住每月 1800 元还请不回一

7、个好保姆。 一日三餐,要买菜做饭,什么都得自己操 心。”超公公说。去年 1 月中旬,老两口看 望二姐后, 更加坚定了住院养老的信心。 老两口经过反复商量, 最后达成共识:卖 掉私房住进敬老院。 超公公和芳婆婆都是香港永久性居 民。 但近年来他俩因为长期在中山居住, 超过了香港方面规定的连续在港居住的 时限,而被动“放弃”了本该享受的每人每 月 1000 多元的高龄津贴(生果金),他也 并不是很计较。超公公说,香港老人虽然在退休后有较好的福利, 但生活成本太 高。“我算过一笔账,因为在中山生活就医 方便,生活费用也不算太贵,就算不要香 港那边的补贴,我自己攒的养老金和卖房 款也够我俩住到 100

8、 岁。”五位亲人一起吃饭一起玩, 常串门互送礼物 超公公和芳婆婆入院初是分住男女 宿舍的,住了不到半年超公公就与老伴调 到位于耆英楼的一间夫妻房同住。两人的 床首尾相接连在一起,两人每天休息时都 会头靠头地讲讲话。 在一起生活了 50 多 年的他俩,总有讲不完的话题。 超公公与他的二姐马婆婆住在两栋 不同楼的同一层。 中间经过一个过道,就 到了延年楼 202 号他二姐的房间。超公公 夫妻每天都要到二姐的房里去坐坐、问候 一下,有时又与二姐一起到二姐亲家屋里 坐一坐,聊一聊。二姐的亲家母因为腿脚 不便要坐轮椅, 住在耆英楼 104 房间,上 楼下楼乘坐电梯。 超公公的孩子都在香港工作、 生活,

9、不是经常能回来看望他们。二姐马婆婆和 她的亲家的子女大多在中山,他们的子女 几乎每个周末都要来院里看望老人们,并 给他们带些礼物。几位老人闲时也经常聚 在一起聊他们的子子孙孙,一起分享孩子 们带来的礼物。全都有子女, 都不想麻烦后 人,宁愿住进敬老院 在这五位老人中,马婆婆是最先要求 住敬老院的。“肯定会有代沟的,我不想麻 烦女儿们的后人,他们都太忙了。”马婆婆 说。现已在这里住了两年半的她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目前马婆婆每月交的 1680 元养老费 中,900 元是社保金, 剩下部分的养老费 及医疗费由三个女儿分担,目前她的生活 基本能自理。 超公公夫妇住的也是标准双人房,但 他们俩身体

10、比较硬朗、能走动,每月两人 的养老费加起来共 3720 元。 他俩的入住 费主要来自他的卖房款和他退休前积攒 的一部分养老金。“两个女儿都五十多岁 了,他们也有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能解 决的事,不用麻烦他们了。当然,有孩子们 愿意孝敬一些钱给我们花, 我们也不反 对。”超公公说。 陈公公和莲婆婆退休前都有一份正 式工作, 现在陈公公的退休金每月有 3000 元左右,何婆婆近 2000 元。由于莲 婆婆腿不方便,需要护理人员护理,莲婆 婆的退休金刚够住院养老,陈公公则稍有 结余,那是他们的零用钱。老两口在河泊 大街上还有一套七八十平方米的旧居,每 月 800 元租金由女儿代收后送来给陈公 公饮早

11、茶和打麻将。 记者采访莲婆婆时, 她的大女儿芳 姐正好来送东西给她吃, 并为她修剪指 甲。芳姐说,老人们在这里住得安稳,作 为后人的他们也很放心。 当记者问起今 年已 55 岁的芳姐以后会不会也来住院 养老时, 她眼里露出一丝羡慕的神色, “我也想来啊,不知到时我的退休金够不 够交住院费呢!” 芳姐退休前是工人,已 退休 5 年的她目前的退休金才 1000 多 元, 她有点担心自己退休金的增长幅度 会跟不上养老市场一路看涨的行情。 本报记者 陆梅美国中国画院执行院长、中山籍 实力派画家黎志滔最新创作了一幅 中国画飞越在祖国上空,是一幅画 航天方面题材成功的作品。 画面题 跋 “飞越在祖国上空,

12、1985年第一位华人宇航员王赣骏乘坐挑战者号航 天飞机进行为期七天太空飞行,多次 飞越中国上空。” 黎先生是一位勤奋 的画家, 笔墨一直跟随时代的步伐 走,画每一幅作品都有新鲜感,在中国画研究领域上大胆尝试, 大胆创 新。本记摄善举托起桑梓情旅港乡亲林芬先生向东区捐赠 藏品及教育基金本报讯 (记者 郭锦润 通讯员 罗新 荣)近日,中山市首届“逸仙奖”获得者、 香港太平绅士、 香港观塘扶轮社前社长、 东区旅港乡亲林芬先生向东区捐赠一批 艺术藏品和教育基金。市委常委、统战部 部长梁丽娴,市政协副主席韩泽生出席捐 赠仪式。 林芬先生现年 87 岁, 在香港出生的 他从小就受到父辈爱国爱乡思想的熏陶。

13、 2000 年, 他将自己在家乡的别墅和祖传 的两块地皮变卖后筹得的 100 多万元全 部捐给东区亨尾村,兴建了现在的亨尾永 铨堂林允枢纪念幼儿园。此外,林芬先生 一直致力于为家乡和港澳牵线搭桥,带动 港澳企业家到中山投资兴业,为中山经济 社会发展和统战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去年 11 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市政府授予林 芬先生首届“逸仙奖”铜奖。 此次, 林芬先生又主动将清朝榜眼、 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朱汝珍于 1933 年赠 送给其父林允枢先生的书法作品,以及象 牙寿星雕刻等十多件珍贵艺术藏品捐赠 给东区,并捐赠 5 万元人民币给东区教育 基金会,捐赠 1 万元人民币给亨尾永铨堂 林允枢纪念幼儿

14、园。 据介绍,林芬先生所捐赠的珍贵藏品 将长期在东区文化活动中心保护和展出。披着婚纱,带上儿孙,坐着花车,共 秀恩爱,同植同心树在全国人民喜 迎十八大召开的喜悦时刻,近日,主题 为“爱耀灯都,见证永恒”的中山市(古 镇镇)首届长者集体纪念婚礼在古镇镇 体育馆广场举行。60对来自五湖四海、 有着3050年婚龄的银发老人在这 里重温“结婚摆酒”的美好时刻。婚礼上亲吻妻子秀恩爱 当天下午 3 时 38 分,60 对长者在 婚礼司仪的引导下,依次踏上红地毯, 走入爱心拱门, 接受亲友和嘉宾的祝 福。白色婚纱裙,黑色礼服,统一的着 装下映衬着不一样的笑脸。 走在最前 边的是来自肇庆、 随儿女落户古一村

15、的伍慧觉和蔡秀娟夫妻, 他们是本次 集体纪念婚礼中婚礼最长的两对夫妻 之一, 他们结婚的时间是 1960 年 10 月。夫妻俩结婚时,伍慧觉家只有一间 小平房。结婚当天,新郎官步行了四个 小时去接新娘,“婚宴” 只请了 4 桌亲 友。除了用分配粮票买的 1 斤肉,酒席 上用的全是南瓜和番薯等 “菜肴”。两 人牵手后,至今已走过 52 年。什么是爱情? 也许不同年龄段的 市民有不同的答案和诠释。当天婚礼 的发言代表、来自海洲村的袁日恒老人认为:“爱情不是花前月下的甜蜜, 不是镜花水月, 而是无私的奉献,能 彼此间相互依存的共患难生活。”尽 管与文雪敏老人牵手走过近 40 年,但 两人甜蜜如初,在

16、婚礼现场,袁老还 连续三次亲吻妻子,向亲友和来宾大 秀恩爱。在儿女陪伴下重温温馨时刻 来自曹一村的李明亮和邓长好夫 妻也是当天婚礼中的一对 “新人”。老 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7 个孙子,如 今全家包括女婿十几口人生活在一 起,这种情景在村民中成为美谈。夫妻 共度近 50 载风雨的秘诀在于:要学会 “互相体谅,互相迁就,互相关心”。 走过红地毯, 照完集体照后,60 对 老人还在儿孙的陪同下坐着花车在街 上巡游,并到绿博园种植同心林。当晚, 在古镇体育馆,老人们还和亲友共同举 杯,庆祝自己和老伴有幸能重温爱情宣 言的时刻。 本报记者 蓝天 实习生 戚颖 通 讯员 黄冰晶 摄影 余兆宇八旬亲人敬老院里其乐融融Happiness in Nursing House中山市 (古镇镇) 首届长者集体纪念婚礼近日上演 60对银发夫妻大方展示爱侨情传真 iaoqingchuanzhenQHappinesss ins nursings houseIns thes torchs zones nurs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