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89472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6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双周考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州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第四次考试 荆州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第四次考试 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 24 题,48 分) 1、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 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 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

2、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3、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 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 照明手段 饮食方式 A B C D 4、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5、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 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3、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 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7、据中国近代报刊史 , 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000 份左右,半年后增至 7000 份, 一年后达到 13000 份,最多时销达 17000 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 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 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

4、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 1862 年 6 月 26 日, 上海新报 一则某商行售卖 “外国杂货” 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 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10、下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

5、法 11、1869 年, 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 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2、 “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 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13、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 说” 。表 2 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 年在成都和 1923 年

6、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 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14、1912 年 6 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号邮轮 遇险事件(图 6) 。这反映出: 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 B C D 15、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 新年贺

7、,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16、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 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17、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新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18、清末民初

8、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 话) ,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B. 1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 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20、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 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帽式的差

9、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 B C D 21、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 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22、 据 1927 年出版的 中华影业年鉴 统计, 1925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 175 家电影公司, 其中有 141 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23、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

10、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 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 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 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 在我说是 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平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 A B C D 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 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 上海出口价格短时间里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二、材料题(共 3 题,52 分) 25、 (25 分)阅读材

11、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 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6 分)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 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 头戴小草帽, 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 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 “今则竟曰洋气了” 。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

12、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8 分) 材料三 20 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 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 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宏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5 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6 分) 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02008

13、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7、 (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 “严且备矣” ,但“究其实, 无一人过问” ,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 , “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 修缮。 戊戌变法时期, 清政府令 “各衙门即行查勘、 估修, 以壮观瞻, 并大清门、 正阳门外, 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 “官吏民,皆称不便” ,更有官吏怂恿百 姓

14、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 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 分) 第四次双周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48 分)1-5BDBBC6-10CCDCB11-15ABCAC16-20BCDBB21-24ADCA二、材料题(52 分)25、 (25 分)(1)扬气: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影响: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6 分)(2)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8 分)(3 进步:19 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5 分)(4)因素: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6 分)26、 (12 分)趋势: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