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南的学校教育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9138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6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时期河南的学校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民国时期河南的学校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民国时期河南的学校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民国时期河南的学校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民国时期河南的学校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国时期河南的学校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时期河南的学校教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卷第期。年月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致段民 国时 期河南的学校教育王天奖河南近代教育发展概况,各时期官方统一计 数字与历史实际都有不小的差距。近年问世的有关近代河南教育论著在表述清末到民国时期的河南教育发展历程时给入造成一种直线上升、成绩显著的错觉。民男时期河南的资代叙育较晚债响万纽一弋发展,但并非如官方办学数字所显示的那样节节前一进、一明风 顺,而是东履双难、衫坷沁折,在兴衰交替的不同阶段,存在许多缺陷。令 川令川今一今川令川今川 令川川 今川令川今今川令川令川令川令川 令一川令川川令川令 川一令川令 一 川令川 令川川令川一伞明命一令叫令令川川令命件令关于河南近代教育的发展概况,各个时期

2、的官方统计数字都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记录但因这些数字都是旧时代腐朽的官僚政治的产物,同其他夸耀政绩的官方数字一样,与历史实际都有不小的距离。近年陆续间世的有关论著主要依据这些数字表述河南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这就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 从晚清到国 民党统治时期,河南近代教育直线上升,成绩显著。为了明了此中的真情实相,笔者继旧作清末河南兴学述略之后,续作本文,专就民国时期河南省、县政府不包括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管理下的普通学校教育不包括社会教育 中的若干问题,补充论列如次。民国时期河南的近代教育较之晚清时期确有较大的发展,但并非如官方的办学数字所显示的那样节节前进、一帆风顺,而是步履艰难、坎坷曲折

3、,经历了兴衰交替的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年。因为受的推动,民初一两年,省境各地“风气渐开,一学校进行,较为顺利”,许多县份都创办了少则几所、多则十几所学校,一些文风较盛之地,如唐河,“学校如雨后春笋,颇为一时之盛”。尤其是省会开封,年春,光女校就不下数寸所。官方公布,年度全省小学由清末的余所增至余所,学生万余人,虽未必准确,但学校教育因封建帝制的推翻和“共和民国”的建立而有较大的发展则是肯定的。可洛不久就形势大变,急速逆转。以袁世凯、张镇芳为代表 的封建复辟势力以镇压玲年国民党二次革命为契机,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教育上大肆反攻倒算。他们一 方面大 力提倡尊孔读经,甚至鼓吹恢复清末业已废止的科

4、举制度,另一 方面则在全省城乡滥捕滥杀青年学生,致使“乡中父老,率以子弟入校读书为戒”。军阀统治的副产品一“赚祸”又迅趋炽烈,大河南北,几无净土。许多学校师生也成了杆伙架票勒赎的对象,只好停学避 祸。两者兼玫,护小学校虽未必如地方人士所说被“摧残无遗”,但较之晚清“相差远甚”,却是实在的像晚清时学校已“大体略备”的许昌,此时一变而“四乡小学衰落”内黄县境,清末有学校所,巧 年时只剩所。因此我们不宜轻信官方公布的数字,误以 为学校教育在分一年间 以翻番的速度发展。第二阶段一年。因为年后,“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连续破广,何南的封介气宁建复古逆流受到遏制随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又给中原大地送来

5、民主和科学的新风,学校教育乘此机遇而重新发展。官方公布年度全省有各类学校万余所固然并不准确,但学校教育由年前的衰降转向增兴,看来是可以肯定的。然而,因为这一阶段河南基本仍然处于赵调等旧军阀统治下,他们虽不敢像张镇芳那样悖逆时代潮流野蛮摧残学校,但却将全省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移充军用,每年不过八九十万元的教育经费大略只及一个师一年的军费还经常拖欠不发县、乡教育经费仰给于地方杂捐和旧学田裸租,每县平均不过两千来元。省、县当局和地方豪绅又普遍侵渔中饱,以致发生教师因无法养活家口而自统身亡的惨剧。年月虽确定“教款独立”将各县契税收入作为教育专款,专供省办学校需用,但因税款仍 由各县县府征收,贪污中饱之余

6、,全年收入不过二十来万元,而且多被地方驻军提用。教育界因画饼不能充饥,于是又发“不愿承受之宣言”。同样,在各县,把持基层政权的地主豪绅乡、镇长和 团总之类也掌握着教育的生命线,“某团总不为学校帮忙,其处学校就没有少上希望”。大大小小的“学位、“学绅”继续通过包租包税等形式,大肆中饱地方教款,教育井费更极度艰窘、。加上“匪祸”空前炽烈,社会愈益动乱,人民长年过着“逃死不暇”的生活呢年后战火复延烧省境,一些勉力维持的学校也只好停用,以至“几无教育可言”。像确山,连续儿年“不用 说没有学生,就连一所整齐的房舍或可用的教具也难以找到”像商业名镇驻马店,除了教会和回民开办的两三所小学外,再无其他学校。学

7、校教育衰敝情况,于此可见一斑。因此不宜轻信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表述一年河南学校和学生又成倍增加。年白眉初编纂的河南省志 卷记称“据最近调查”,全省共有各类学校多所,较之官方报称的仁万所,相差儿近倍。即使这种“调查”多所遗漏,但实有学校远没有官方公布之多是可以肯定的。第三阶段一年。因为年北伐战争胜利后,河南二十来年都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政治局面和社会状况都有较大的改变,省当局连续采取了诸如没收庙产、增筹教育经费、扩充师范教育、推行义务教育等等兴学举措作为专款的契税经过整顿,到年达到多万元 各县也因加征地丁附加、契税附收,且交由专 设的教育产款经理处“统管”,到年全省合计达万元,收数最 多的安阳,

8、达万元,万元以下的不过县。虽然远不及南方许多省份,但对于久 困穷乡的教育界来说,仍如前所未有的甘霖,年省教厅因得自夸“至今除少数县份以特殊原因略感办学困难外,河南全省学校进行,可称极为顺利。”又因中原大战后结束了军阀混战,“匪祸”也相对减轻,社会相对安定,学校教育乃有前所未有的发展。开封、郑州、新乡、安阳等城市,四五年间学校增加了三四倍,一般县份情况略同,像前面提到的内黄,小学由年的所,增加到年的所,镇平年较年小学学生增长倍。与此前两阶段方兴即衰的态势比较,长久枯黄的学校教育“宛如雨后春苗,顿呈勃起之象”。官方公布,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年度,全省有中小学近万所,学生多万人,较年都增长了倍左右,以

9、后十来年,“勃起”的态势不减。这里面,虚饰的成分也很大。如年在禹县,说是有小学百余所,“而能照常开学者则属寥寥”年代中在信阳,原报各区均有小学百余所,“迄今存者不过十一”。抗战期间实行新县制,以乡镇长、保长等兼任小学校之,不少学校“只挂校牌,实无员生”。像京汉线上有人口万的确山,所报三四十所学校均系“备教育厅之考察,实际等于虚 设”,真正在办的只有单级师范和小学各一所。由此可推知,官方表册上的上万学校、成十万的学生,实际上多属子虚乌有,不宜据以估量国民党统治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程度。不过,由于上述原因,这十多年较之“几无教育可言”的旧军阀统治时期大有进步,是可以肯定的,一年间倍左右的增幅可能是存

10、在的。再加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里蓬勃发展的新民主主义教育 略,更使这多年成为旧时代河南近代教育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除了学校和学生增加外,民国时期河南教育的变化和进步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方面,如学校课程不断改进、充实,晚清时期特别看重的“读经”课被传授现代文化科学的新课程所取代除了乡村简陋的国 民学校和教会学校,一般均能按教育部的统一规定安排功课,采用“部定”教材在学制、教育行政和教学方法上,也日渐近代化和正规化,在体制上基本上完成了从封建旧教育向资本主义新教育的转变尽管带有浓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被取缔的旧私塾仍长盛不衰。有关情况, 河南省志教育志 等论著陈述颇详,本文不赘。民

11、国时期河南学校教育不仅在发展历程上坎坷曲折,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严重缺陷。简陋、落后,敷衍将就。即使在和 五四运动后兴起的办学热 中,学校增设虽多,但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同步发展。那怕在省会开封,年间学校虽有五六十所,可是“各校图书馆、阅报室都没有几本正当书报预备学生参考”。,有去工艺学校参观者,发现全校师生不过人内学生人。外县更等而下之,像唐河这样教育相对发达的县份,年代初,地方人士也说,学校只在民初办得比较认真,以后就敷衍虚饰,“学校虽多,除城市稍有可观外,余皆有名无实”。到 国民党统治时期,据年代中省财政厅长视察报告,称豫北济源、沁阳一带各级学校“无一可人意者,乡村初级小学无论矣,即县立师范

12、与完全小学,其设备之简单,亦等于昔日之私塾”。就所用教材来看,时至年,郑州和附近各县学校还在使用外省十余年前即已废弃的民初旧教材,有的甚至 照开读经课。年代中参观洛阳更不用说山僻县份者,也发现学校仍然没用民初的“共和 国教科书”在省会开封,如第五区小学,竟用旧私塾通用的百家姓 教读。外省人士因此评述河南中等、初等学校教育“陈腐不堪”,本省人士也扼腕慨叹“只图纸上堂皇,不顾实际空虚”,不是没有缘由的。对师生进行反动的思想统制。在旧军阀统治时期,从省、县当局到大多数学校校长都视进步思想包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如洪水猛兽,力求使学生与时代潮流隔绝,死读陈旧课本而“绝不与闻时事”,即使在汁、郑等中心城市和

13、省立重点中、小学校,一般报刊更不用说进步书刊 都很少,而且往往不许学生阅读。国民党统治时期,更极力推行所谓“一个党、一个主义”后来又加上“一个领袖”的“党化教育”,其对革命思想和进步书刊的取缔,尤其严厉和周至,某校如有所谓“反动书籍”发现,即“唯校长是问”,连外省广泛出版发行的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作品,在河南也都列于“左倾书籍”,明令禁阅,违者“立即开除”有些学校,且仍强令学生“除正式课本外,不得 阅读任何书籍,一切报纸也禁止阅读”。即便在 国共合作抗战时期,像上海出版的抗战 杂志和“中国”、“扬子江”等进步出版社出版的宣传抗日书刊,河南各校也一律禁止购读。至于其对进步青年和革命学生的迫害

14、和滥杀,更是到 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凡此种种,其危害也是十分深广。“重视城市,忽视农村”。有限的几所大专学校固然都设在开封等主要城市,就是像样点的小学也极少设在区、乡。结果就如当时地方人士评述的,开封“城乡文化程度相差真不知几干万里”郑州在年有中小学所,而农村则“几无教育可言”。其他县份,较为正规的中小学校也都在县城,区、乡有名无实的国民学校大都只“存在”于表册上,许多农村仅有“蒙学”娜又级的旧式私塾。占全省总、人口以上的农民,只有纳税交捐“兴学”的义务,生活极度翻引,即使在丰收之年,“批糠充饥亦不可得”。,子女要想进入中小学,“非具中人以上之产,下能有此资力。,因此实际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15、所以全省城乡,失学儿童和文盲比例很大,农民和女性尤甚。三四十年代地方人士记载,“齐民中读书识字者千不能得一”,“十之八九的农民、工人都是睁眼的瞎子”,即使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豫北,“如果哪个村里出了中学生,好似出一户一位圣人一样”。一些地方志书甚至慨叹民国时期县境读书识字之人 比晚清时期明显减少,人们都因入学不易,“相率而安于不学”。难怪年几位来演川一带宣传抗日的外省人士,惊奇地记述,农民无论长幼“可以说。是文盲”,他们在离城不过八里的近郊,“找了半天,问了好几十家,都没有找到一个识字的人”。这是与学校教育漠视农村分不开的。政治因素和封建帮派的困扰。旧军阀时代,当政者如走马灯,上下唯知植党营

16、私。就是教育部门,从厅、局、科长到主要学校校长,均为当权者的亲朋故旧,“不问学问,不间品行,但以荐主之势为衡”在教职员聘用上,也“不 问才不才,惟问派不派”。国民党统治时期,复与其党政派系和特务组织联系在一起,越发山头林立,内争激烈。,即使在“首善之区”开封,如同当时报纸所载,各公立中学均“派另纷纷,互争地盘,黑漆一团而已”,百余所县立小学更是“所请教员多无学识”。尤其是“党化教育”的需要,教育部门都以所谓“忠实”忠于国民党为用人标准,有真才实学者被视为“思想多不正确,不坐牢就够你便宜的了”,结果就如年一位中共人士所概括,从校长到教员都不合格,只是“极力把持教育不叫前进”。这就使得植根于痔土中的教育之树,更难以茁壮成长。旧式私塾长期、普遍、大量存在,近代学校在整个教育阵地中没有占据主要地位。民国前期,基本上仍然讲授孔孟“圣经”的私塾固然遍布全省城乡,即在开封城内也“鳞次栉比”,新式学校反相形见细。国民党统治建立后,当局虽一再取缔私塾和禁止教读四书五经,但成效甚微,弋表封建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