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美学文化发展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880771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生态美学文化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生态美学文化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生态美学文化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生态美学文化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生态美学文化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生态美学文化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 C O N O M I CO U T L O O KT H EB O H A I S E A环渤海经济瞭望E C O N O MI CO U T L O O KT H EB O H A I S E A专题研究2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课题组内容摘要: 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 将生态问题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研究生态美学文化, 不仅要探讨生态美和生态审美观的问题以及生态美学文化的特征和结构要素, 还要以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 实现现代生活环境的生态审美追求和塑造。关键字:生态美生态审美观生态美学文化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

2、结合, 实际上就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 将生态问题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吸收到美学之中, 从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生态美与生态审美观是生态美学中两个基本的范畴, 因此, 研究生态美学文化, 不仅要探讨生态美和生态审美观的问题以及生态美学文化的特征和结构要素, 还要以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 广泛涉及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 实现现代生活环境的生态审美追求和塑造。一、 生态美与生态审美观生态美与生态审美观是生态美学中两个基本的范畴, 对基本范畴的含义界定不同, 直接反映着对生态美学的基本观念、 核心思想和内在精神的理解不同, 因此, 探讨生态美和

3、生态审美观的问题。 不仅要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融和统一, 反对传统美学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而且要强调生态美与其他形式美之间的主要区别。( 一)生态美是以生态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美生态美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 它从人与现实审美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 去审视、 探讨由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美既包括自然事物的无比丰富的表象美, 也包括自然界运动的内在规律的美; 既包括自然事物现实存在的美, 也包括在自然界的运动演化的历史和未来的形态美; 既包括自然界呈示于人的感性美, 也包括需经人的想象、 推理或演算才能发现的统一法则的美。生态美作为一个新的范畴,

4、它把审视的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上, 首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 生态审美反映了生命与生命间的和谐统一性。 生态审美意识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 也不只是对自然审美价值的发现, 而且是生命的共感与欢歌。 生命的共感既体现了生命之间的共通性, 也反映出生命之间的共命运感。在这里, 审美是审美主体心灵与审美对象生命价值的融合。 它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身生命的关爱, 也超越了役使自然而为我所用的价值取向的狭隘, 从而使审美主体将自身生命与对象的生命世界和谐交融。( 二)生态审美观就是人类把自己的生命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识首先, 生态审美观体现了

5、对生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 生态审美观的形成是从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开始的,它借助于人与自然的中介, 最终体现的是对自我生命的和谐状态以及与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悟和体认。 在生态存在及其诸多相关问题领域, 美学思考的主要是外部自然力破坏背后所体现的人与世界关系内在失衡的价值状况。 美学强调的是在人力与自然、 感性与理性、 占有与守护等关系方面, 深刻地揭示人与世界关系内在平衡性体系的现实意义及其谐和发展前景。 整个美学的思想归宿就在于通过对人的特定生命现象的诠释, 将生存目的从一般意志的运动领域中区别出来, 使生命本身在感性的自由活动中得到澄明 1 。 在此意义上说, 生态审美观体现了对生

6、命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其次, 生态审美观是人类对生态论生态美学文化发展杨立新屠凤娜杨 旭3 4环渤海经济瞭望E C O N O MI CO U T L O O KT H EB O H A I S E A对象形象的审美观照。从美学的观点看,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具有特定的内涵, 它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以审美经验为纽带相结合、 相统一形成的关系。就作为审美客体的对象说, 它必须对人具有审美价值; 就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说, 它必须对对象具有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经验就是由对象的审美价值和主体的审美能力相结合、 相统一而产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生态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学意义、 生态现

7、象的审美价值和生态美、 生态环境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心理、 人类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美学问题、 艺术与人类生态环境、生态审美观与生态审美教育等等。最后, 生态审美观是一种意境的动态审美。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生态环境, 会以其自身的生活秩序给人以美的感受。人生活在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之中, 某些人为建立的秩序关系, 如果与自然规律以及人的生理、 心理规律相背离, 就会干扰人的活动, 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受。从居室和劳动环境到整个城市景观, 都是人的现实生态环境, 它们可以给人提供生态和谐的秩序感、 生机盎然的环境氛围和生命蕴涵的意境。生态审美是一种意境的动态审美。审美形象是产生意境的基础, 形象的触

8、发唤起人的丰富联想, 使人的意象超越特定形象的直接性和有限性, 从而产生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的效果, 进一步达到对人生意味的体认。二、生态美学文化的本体特征与结构要素( 一) 生态美学文化的本体特征:生态性在我们过去的美学形态中, 作为美的形态有自然美、 社会美、 艺术美、科学美、 技术美等, 它们都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特定的研究领域。 而生态美与之相比,则关涉到其中各个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 这种综合性是由生态的综合性所决定的。 所谓生态, 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生存的各种条件系统, 主要是自然的, 但也包括社会的、 人文的。 因此, 生态美中有自然美, 也有人创造的各种美, 如社会美、 艺

9、术美、 技术美等。 但我们又不能简单的将生态美与其中的任何一种形态的美相等同。( 二) 生态美学文化的结构要素1 .生态审美的主体人生态美学是从审美角度来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这是因为, 只有在生态美学和生态哲学的高度来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人类以三种方式处理与天地自然的关系, 即认识的方式; 功利的方式和审美的方式。认识的方式中, 人之主体与人之外之客体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这两种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始终是一种独立超然的地位, 而自然只能作为一种被动的形象出现,这正是目前众多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之所以产生的思想上的原因。而作为审美的

10、方式而言, 它不以认识为目的,也不以功利为旨归, 主体凭借情感性的体验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关系, 这种关系没有以主客两分为前提。在这种关系中, 主客体的区别已经消解了,这是一种“化合” 而不是符合。 在这种 “化合” 的基础上, 人与人之外的世界已经融为一体了。此外, 生态美还强调生态的宜人性。从生态哲学生命观所持的 “非人类中心主义” 的立场出发, 生态美所指的生命不只是人的生命, 它还包括对审美对象作为生命存在的尊重, 但这却并不意味着对人在审美活动中主导性地位的取消, 而只是要求人应尽量以谦卑的姿态, 学会尊重其它生命的独立性, 学会与自然共存。因此, 面对并非单纯为人而存在的生态环

11、境时, 我们所持的立场依然是人类的, 我们无法也无需摆脱人的本位立场。2 .生态审美的对象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与环境条件)生态审美的另一个要素就是生态系统。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结构以及相应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式和途径, 都具有下列共同特性:(1) 生 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 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其结构越复杂, 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3)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 (4)生

12、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 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审美中的审美对象, 它不是仅仅作为对象客观的存在。 它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物之间的观照而存在, 是主体和对象的融合, 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 是作为客观审美对象的形象在主体精神领域的意境, 它不单单是作为客观审美对象对于主体的映像。3 .生态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生态美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更关注人自身的问题。 但是, 生态学研究的重心是生态系统内部的相关性、 完整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的和谐性。生态美学研究的重心, 是人与自专题研究3 5

13、E C O N O M I CO U T L O O KT H EB O H A I S E A环渤海经济瞭望E C O N O MI CO U T L O O KT H EB O H A I S E A专题研究然的审美关系、 生态意象的审美建构以及审美价值系统。 前者关注的是生态系统包括人类自身存在的机理和内在的合规律性, 对人类的价值体系向生态的价值体系的理性的回归怀着深深的期许; 后者关注的是生态系统, 包括人类表象的特异性和内在的合目的性, 强调人类的审美理想与生态现实的统一 4 。 现代生态观念把主体与环境客体的概念纳入到生态系统的整体当中, 主体的生命与客体的生命存在是共生和交融的

14、, 人与生态的协同关系是生态美的根源和基础,离开了这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生, 生态美就不存在了。生态审美是将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自身生态关系之上的整个生命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 它把审视的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上。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首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 生态审美反映了生命与生命间的和谐统一性。在这里, 审美不是审美主体情感的外化或投射, 而是审美主体心灵与审美对象生命价值的融合。 它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身生命的关爱, 也超越了役使自然而为我所用的价值取向的狭隘, 从而使审美主体将自身生命与对象的生命世界和谐交融

15、。4 .生态审美的主体间性 (主体之间对生态审美达成的共识)生态审美的主体间性,实际就是指审美主体之间将生态系统作为审美对象而形成的最低程度的共识。从单个的审美主体而言,生态审美是审美主体在对生命理解的基础上,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是将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自身生态关系之上的整个生命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 但是, 由于每个审美主体对生命的理解不同,他们自身的生态价值取向也不尽一致, 因此,他们整个生命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存在差异。 问题是, 我们通常意义讲的生态审美往往是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言说他们的生态审美意识

16、和观念。此处的人类整体实质就是不同的主体在生态审美上达成的最低程度的共识。杨春时教授认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只能是主体间性, 只有主体间性哲学才能为生态美学确立一个坚实的基础。启蒙运动以来, 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 因此, 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 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型,只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通过二者的交往、对话、 沟通、 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 ”三、现代生活环境的生态审美追求和塑造( 一) 现代生活环境条件下“ 经济人” 观向“ 生态人” 观的转变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人的存在形态则由 “道德人” 过渡到“经济人” ,当下正向生态文明转移,“生态人” 作为新型文明主体承担者,正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推动着当代人生存方式的革命变革, 实现对人的重新塑造, 从而表征、 创造和建设着新文明。在现代生活环境中, 人的幸福感如果要不断得到满足, 就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