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77695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62 大小:48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宁波市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宁波市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宁波市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宁波市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市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宁波市“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 宁波市“十二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 宁波市环境保护局 宁波市环境保护局 2目目 录录 一、形势与需求 . 1 二、全市“十一五”环境监测工作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2 三、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 4 一、形势与需求 . 1 二、全市“十一五”环境监测工作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2 三、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 4 (一)指导思想 4 (二)规划依据 4 (三)编制原则 5 (四)规划目标 5 四、主要任务 . 6 四、主要任务 . 6 ( 一 ) 完 善 环 境 监 测 网 络 , 提 高 常 规 监 测 能 力 6 ( 二 ) 全 面 推

2、 进 标 准 化 建 设 , 夯 实 环 保 工 作 基 础 8 五、重点建设项目 .15 五、重点建设项目 .15 ( 一 ) 地 表 水 交 接 断 面 水 质 自 动 监 测 系 统 建 设 1 5 ( 二 ) 全 市 大 气 复 合 污 染 立 体 监 测 网 络 建 设 1 5 ( 三 ) 宁 波 市 持 久 性 有 机 污 染 物 重 点 实 验 室 建 设 1 8 ( 四 ) 宁 波 市 环 境 应 急 监 测 重 点 实 验 室 建 设 2 0 ( 五 ) 生 物 / 生 态 监 测 能 力 建 设 2 1 ( 六 ) 环 境 监 测 信 息 化 建 设 2 2 六、 “十二五

3、”前三年(2011-2013)已实施的能力建设 . 23 七、 “十二五”后两年(2014-2015)能力建设规划 . 26 六、 “十二五”前三年(2011-2013)已实施的能力建设 . 23 七、 “十二五”后两年(2014-2015)能力建设规划 . 26 附 件 1 空 气 质 量 数 值 预 报 系 统 一 期 建 设 3 1 附 件 2 宁 波 市 大 气 复 合 型 污 染 监 测 能 力 建 设 3 2 附件 3 自动监测设备质控实验室建设 37 附件 4 关于申购自动快速溶剂萃取仪的说明 39 附 件 5 应 急 决 策 系 统 建 设 4 1 附 件 6 环 境 质 量

4、多 维 可 视 化 平 台 建 设 必 要 性 4 3 附 件 7 关 于 申 购 X 射 线 荧 光 仪 的 说 明 4 5 附件 8 自动站仪器更新建设 46 附 件 9 环 境 质 量 综 合 预 警 平 台 建 设 必 要 性 4 7 附表 1 宁波市环境监测中 心监测能力项目现状表 49 附表 2 宁波市环境监测中 心“十二五”新开发业务范围 50 附 表 3 各 县 级 站 监 测 业 务 范 围 现 状 5 1 附 表 4 各 县 级 站 “ 十 二 五 ” 新 开 发 业 务 范 围 5 5 附表 5 宁波市环境监测系 统基本仪器设备配置现状表 58 附表 6 县级站“十二五”

5、 仪器设备配置规划表 60 1 一、形势与需求 一、形势与需求 “十一五”时期,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环保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污染减排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着重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以及重点企业的整治,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将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 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 “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重金属、温室气体、臭氧、生态监测等也将摆上议事日程。以保障总量控制目标实现为着力点,将

6、新增地表水中氨氮、空气中氮氧化物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总量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以保障环境质量为切入点,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需要不断增强环境质量监测能力;以防范环境风险为目的,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把常态污染之外的风险防范纳入日常管理范畴,加强对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监控,把防范重大污染事故、提高应急能力作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重点之一,不断增强环境预警与应急监测能力;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污染为戒,保障核与辐射安全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全市辐射环境监测网络。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性、复合性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随着经济的

7、快速发展,区域性、复合性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要求。污染控制范围从以城市和局部地区为主继续向涵盖区域、流域和全方位尺度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为主继续向常规和新型污染的复合型转变;污染介质从大气和水为主继续向大气、水、土壤、生物/生态转变。作为解决区域性、复合性环境污染问题的基础,环境监测工作必须以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手段,开展区域合作,协同作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运用信息化、 自动化等现代高科技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信息化、 自动化等现代高科技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环境保护对监测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监测工作量日趋增长,解决监测工作要求和现实基础之间矛

8、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环境监测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是环境监测现代化的强劲推动力。充分发掘监测信息的使用价值,提高工作效率。 环境监测自身发展和转型面临新挑战。环境监测自身发展和转型面临新挑战。 为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 需要2 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地位。大力推进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探索建立以“三个说清”为核心的优质高效环境监测格局。以宽广的视野准确把握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强监测管理,完善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为了适应新形势,环境监测必须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和工作水

9、平。为环境管理提供持续有效可靠的技术支撑。结合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现状,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突破环境监测发展的瓶颈,确定未来 5 年全市监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发展内容等,整合全市环境监测力量,努力实现“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环境风险”的总体目标,促进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 二、全市“十一五”环境监测工作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全市“十一五”环境监测工作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市环境监测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根据环境管理的需求,新开展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全分析监测,湖库藻类监测;县(市) 、区环

10、境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等工作。加强了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逐步以常规报告制度为主向专项报告、快报、周报拓展,并显著提高了各类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环境监测领域不断拓展。监测要素在巩固水、气、声的基础上扩展了土壤、生物/生态等要素;监测内容从常规监测扩展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工业污染源飞行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厂监督监测、自动监测仪器校核比对监测、污染源普查监测、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等;监测频次和项目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统一。在监测手段方面,从一般的例行监测逐步过渡到专项调查监测和例行监测互为补充; 从常规理化监测逐步扩展到常规理化

11、监测与综合毒性监测相结合; 从手工监测逐步过渡到与在线自动监测相结合。环境监测能力逐渐提高。 “十一五”期间,市县两级政府对环境监测的投入增长较快,各级环境监测站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大大加强,环境监测经费逐年增加。环境监测实验室条件、分析测试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污染源监测能力、自动监测能力、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监测信息管理传输能力、环境监测科研能力和人员素质等均得到较大提高。建成以二恶英监3 测和应急监测为特色的 2 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应急监测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以市监测中心为应急监测中心,县级站为快速反应队伍的全市应急监测网络,形成以地方应急为主、网络支援为辅的应急反

12、应机制。环境自动监测系统雏型初成。全市已建成了地表水自动监测站 3 个;大气自动站 22 个,覆盖了全市所有的区域。为实现环境监测自动化、监测手段现代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以及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水质断面(浓度和流量)连续监测、环境质量突变预警和监控打下了基础。环境监测科研成绩斐然。各级环境监测单位在完成大量日常环境监测工作的同时,结合环境管理的需要和自身的优势,承担了大量研究性课题、专题调查和技术进步工作。五年来,共承担课题研究 51 项,荣获省级以上科技奖 2 项。市监测中心承担了 “十一五”国家水体专项的 2 项子课题和 1 项科技部公益性课题,承担环保部 6 项标准的编制任务,公开发表论文

13、70 余篇,其中国家级 40 多篇,1 篇论文在 2009-2010 年度宁波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另 3篇获三等奖;自主开发的 2 个实用新型专利具有摄像功能的能见度仪和一种水中挥发性物质的检测装置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成功创建宁波市院士工作站。在 2010 年全省技术比武中,宁波代表团荣获团体第一名。市监测中心编制的“十一五”环境质量报告书荣获全国一等奖。 面对新形势和环境监测承担的重大责任,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的艰巨性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我市现有的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尚不能全面满足环境管理越来越多的需求, 在监测队伍建设、 监测能力、 监测手段、监测网络、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信息管理平台、为环境管理服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和提高。 环境监测能力还不适应新时期管理需要。环境监测点位布局不尽合理,环境监测指标不够全面,事故应急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欠缺;生态/生物、污染物减排、海洋环境、辐射环境、大气中臭氧/PM2.5/灰霾等领域和项目监测能力不强;质量评价标准不健全。大气污染已呈现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型,现有空气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