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故居不见当年格局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77066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24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邵飘萍故居不见当年格局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邵飘萍故居不见当年格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飘萍故居不见当年格局(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居探访T 0 7北京晨报 2 0 1 5年3月3 0日 星期一主编/张旭光 白蕊 美编/沙帅 校对/刘学深邵飘萍故居不见当年格局 邵氏子孙住附近 邻里盼望建个纪念馆生活总是这样,有些人和事常常是因了他的久远, 反倒让人感觉到了他的存在。 在繁华的虎坊桥大街北面, 窄窄的魏 染 胡 同 因藏着一位老报人的故 居 和一家老报馆,便有了卓然不群的味道。有 “铁肩辣笔” 美誉的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在整整1 0 0年前, 搬到魏 染 胡 同 居 住。 如今老宅子已残破不堪,看不到以前的格局, 只能从古旧的窗棂、 斑驳的石柱、颤颤巍巍的木质楼梯上揣摩过去的岁月。虽然离虎坊桥大街只有几步之遥, 整个胡 同

2、 却幽静,绵长。 小贩的吆喝、 孩子们的欢笑随着微凉的春风传来,一切都那么生动。87岁的李端平老人 1996年搬进魏 染 胡 同,和邵飘萍的后人们成了邻居。 “房子的面积只有 10来平方米,是单位分配的。院子里住了20多户人家。以前32号 院和30号院是一个院,中间有小月牙门通着,后来堵上了。 ”李端平退休前在大栅栏从事商业服务,房子归房管局所有,他交为数不多的租金,那时候的北京百姓都是这样生活。 “刚搬来时,不知道谁是邵飘萍,只是觉得这个院子跟普通的四合院不一样。当时,这里只镶嵌着一个石牌子,就是这个北京市文物保 护 单 位,写 明 是1984年立的。可到底保护的是谁,我一直也弄不清 楚。后

3、来,石碑、铭牌多了起来,才知道这人叫邵飘萍,创建京报,还是革命烈士。 ”故 居 是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大门口两侧是典型的欧式石柱,门口上方建有观光阳台,这里既是邵飘萍故 居 也是京报馆旧址,小楼正门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是邵飘萍亲笔题写的。 “邻居 里有几家人姓邵,细一打听还真是邵家后人。他们很低调,老实,本分,话不多,跟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我跟邵飘萍的长子长孙就住对门。探 访搬来才“认识”邵飘萍讲 述东西厢房曾装满老京报邵飘萍的孙子渤(左)和邻居李端平在京报馆旧址门前合影。魏 染 胡 同 3 2号清 明 故 居清 明 到了,68岁的渤回魏 染 胡 同32号 院晾晒老房。 “我们父子三代人都

4、生在这个小院里,我是长子长孙。我奶奶1986年才去世,老人活到96岁。我父亲活到94岁,前两年才没。 ”渤的奶奶就是邵飘萍的夫人汤修慧女士。在1926年邵飘萍被张作霖暗杀后,报馆被封。这个坚强的女人,独自带着孩子,于 1928年复刊京报,并强撑着出刊整整8年,到 1936年京报才彻底停刊。“奶奶就住这大北房里,屋子里全是报纸。我从认字起就蹭奶奶的报纸看,都是她自己花钱订的。记得院子的东西厢房里都摞着老 京报,但这些都在文革中散失了,现在一张报都没有了。老太太为了谋生,把院子里不住人的房子卖给了房管局。 ”渤退休前在天桥医院药房工作。因为并不从事新闻事业,平常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有关邵飘萍的研究。

5、“只记得有一次去国家博物馆看展览,突然间看见了毛主席在确认邵飘萍为烈士的文件上的亲笔批复,我当时非常兴奋,一心要拿相机照下来,翻遍了全身才发现,忘带照相机了。 ”渤家至今收留着一份1991年的支部生活。 支部生活的封三上印着邵飘萍的照片和事迹。事迹说“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同 时刊发的还有 京报创刊时,邵飘萍亲手写的“铁肩辣手”条幅。“我爱人是党员,要学习 支部生活,看到这一页,赶紧把书拿回家,说咱留着吧。不瞒您说,除了这个院子,我们家没有什么老物件了,倒是1984年国家补发的邵飘萍的烈士证,我还收藏着呢。另外,爷爷留下一部二十四史,让我姐姐拿走了。 ” 1926年4月24日,邵飘萍遭奉系

6、军阀政府特务的围捕,两天后被杀害。毛泽东同 志高度评价邵飘萍是“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每年5月初,渤兄弟姐妹4人都会去八宝山为爷爷邵飘萍扫墓。从渤随身带的老照片里可以看出来,渤的父亲跟爷爷长得非常像,即便是渤的姐姐,都能从眉眼中看到邵飘萍的英气。兄妹每年去给爷爷扫墓魏染胡同非 常 干净,杨树、柳树都在吐芽,清 洁工无时无刻都在打扫。年轻人买了车,胡 同 变得有些拥堵。因为邵飘萍,这个小小的胡 同 在网上到处被 “旅游攻略”。走过的人看到这个特殊的建筑物,都会停下脚步,花个两三分钟,仔细阅读镶嵌的石牌、铜牌上的说明 文字。李端平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每年都会有学新闻的大学生到这里参观。也有

7、人追着我问故 居 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但是我答不出来。要是有个纪念馆就好了。 ”渤坦言,由于奶奶家教严,“文革”后房子又卖给了房管局,他虽然与爷爷的报馆一墙之隔,但是过去60多年里“几乎没怎么去过那个院”。 “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政府能在这里成立邵飘萍博物馆。房子的格局都在,只是违建多了一些。我奶奶住的房子就一直没动过。瓦呀,梁呀,至少有100多年历史了。 ”渤说。本版撰文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本版摄影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要是有个纪念馆就好了“小档案邵 飘 萍(1886 1926),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1916年,邵飘萍搬进魏染胡同,1918年他在宣武门珠巢街创办京报,1920年将报馆迁至故居,北边办公,南边居住。老舍夫人为小院取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