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清河中学、巨鹿中学,新河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857283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中学、巨鹿中学,新河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中学、巨鹿中学,新河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中学、巨鹿中学,新河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中学、巨鹿中学,新河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中学、巨鹿中学,新河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中学、巨鹿中学,新河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清河中学、巨鹿中学,新河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I I 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4848 分)分)一、选择题:(每小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4848 分)分)1.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 ”对该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 最早开始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B. 体现古代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 土地兼并是形成该现象的原因D. 租佃现象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农民租田耕种上交租税、没有能力租田的农民便沦为佃农,这种现象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才出现的;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出现土地兼并现象,故 C 项正确。井田制下,奴隶主驱使奴

2、隶集体耕作,不存在私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 A。古代农耕经济主要特征包括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自给自足等,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排除 B。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作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一项产物租佃现象的出现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排除D。2. 封建社会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自然灾害沉重的封建制削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政局动荡A. B. C. D. 【答案】A【解析】在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地主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或者政局动荡,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故答

3、案为 A 项。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的发展,不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排除含有的B、C、D 项。点睛: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联系史实可知,从秦国商鞅变法开始直至明清时期,统治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统治者的经济政策”不是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排除含有这一说法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3.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中占有优势,以下不属于它的主要特点的是A. 主要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B.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C. 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和武器D.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

4、本【答案】A【解析】官营手工业不是为市场提供产品,A 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A 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主要生产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和武器,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其他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 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 “无” “没有” “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

5、向思维或排除法。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 从商代到西汉,陶发展到瓷B. 景德镇在东汉是全国制瓷中心,已能烧制多种彩瓷C. 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并且已经输往国外D. 明清时期开始出现釉下彩绘,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广销亚非欧【答案】C【解析】唐代时期我国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中国瓷器大量输往国外,C 项符合史实,故答案为 C 项。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排除 A 项;景德镇在宋朝时期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主要生产青白瓷器,排除 B 项;唐代已掌握釉下彩绘技术,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销往亚非欧,排除 D 项。5. 徽商是明清时

6、期著名的商帮,他们讲究诚信,吃苦耐劳,将棉布、粮食、食盐进行大区域的贩运,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但很多徽商致富后或“弃贾从儒” ,或买田置地。这说明当时商品经济较为繁荣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传统四民观念对徽商影响很深商人社会地位没有根本改变A. B. C. D. 【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徽商通过经商活动“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说明当时商品经济较为繁荣。材料中的“徽商致富后或弃贾从儒,或买田置地” ,说明商人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四民观念对徽商影响很深,因此“弃贾从儒”;这种现象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没有根本改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

7、项说法不全面,排除 A、B、C 项。6. 明朝中后期,皇帝、宦官、大臣、军队、百姓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明代楚王等宗室经营商业贸易与市民无异。这反映出当时A. 商品经济发展B. 传统贱商观念根本动摇C. 官僚资本主义出现D. 政府逐渐垄断市场【答案】A【解析】不同阶层参与商业活动,甚至楚王宗室“经营商业贸易与市民无异” ,说明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明代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们对商业活动的观念认识有所变化。故答案为 A 项。B 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官僚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在国民政府时期,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政府行为,排除 D 项。7.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

8、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良机,备受后人抨击,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 保护原有的经济结构B. 保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C. 维护封建统治D. 走独立自主的民族道路【答案】C【解析】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实行“海禁”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再加上后来西方国家的侵扰,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此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是根本目的,B、D 项与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无关,均排除。8. 宋代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但大土地所有者在遇到水旱灾年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能够做

9、到主动减免田租、给佃户提供种子,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A. 担心佃户因负担过重而放弃续租B. 具有富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C. 防止流民增多而影响社会的稳定D. 宋代佃户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于地主【答案】A9. 下列近代企业以“自强”为目的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继昌隆缫丝厂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A. B. C. D. 【答案】A【解析】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A 项。继昌隆缫丝厂是民族企业,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排除含有或的 B、C、D 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

10、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10. 据统计,中国销往外国的面粉的数量,从 1914 年的不足万担上升到 1915 年的近 20 万担,到 1918 年已超过 200 万担,1920 年更接近 400 万担,中国面粉外销数量剧增最主要的原因是A. 政府奖励实业的措施B.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C. 国内面粉工业的发展D. 国际市场需求的扩大【答案】D【

11、解析】一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由于受战争的影响,国际市场对面粉的需求扩大,从而这一时期中国面粉外销数量剧增。故答案为 D 项。A、B 项不是仅仅针对面粉业的措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面粉外销数量激增,C 项对这一现象有所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排除。11. 1894 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 60 年代增长了 20 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 60 年代增长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 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C. 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D. 中国纺织业纺织环节分离【答案】D【解析】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纺织业大量采用洋纱织布,导致

12、对洋纱的需求激增,即中国纺织业的纺纱和织布环节发生分离,织布业不再是主要采用土纱来织布。故答案为 D 项。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并非仅仅针对洋布,而不针对洋纱,排除 A 项;B、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均排除。12. 到 1957 年底,我国新建了机制造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媒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 三大改造的实行B. “一五计划”的实施C. 大跃进运动的推动D.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方针的指导【答案】B【解析】1953-1957 年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超额完成,材料反映的成就应

13、当是“一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故答案为 B 项。三大改造涉及的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排除 A 项;大跃进运动于 1958 年开始,排除 C 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方针的提出是在1958 年,排除 D 项。13. 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所必页采取的基本方针。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 经济发展指标过高B. 过于追求生产力发展速度C. 生产关系不适生产力水平D. 社会形态转变过快【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 ,公有化程度远远超出生产力水平,

14、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故答案为 C 项。A、B 项属于大跃进运动的问题,均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没有出现社会形态的转变,排除。点睛:“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生态环境。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 ,认为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4.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

15、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A.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世界各国的规律B. 国防的需要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答案】B【解析】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西方国家一直对社会主义国家充满敌视,重工业有助于加强国防建设,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出发,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C 项;“一五”计划期间国有企业刚刚建立,还没有暴露出活力不足的弊端,排除 D 项。点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主要有:当时内战过后

16、,经济遭到重创,为恢复国民经济,而中国的重工业基础一直薄弱;当时刚建立新中国,西方国家一直对社会主义充满敌视,重工业有助于加强国防建设,实现保家卫国;对于刚建立的新中国,中国领导人还未找到很好的办法去建设社会主义,所以照搬苏联模式,着重发展重工业。15.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实行吹哨上工的制度,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见” 。这一顺口溜A. 反映出农村人民公社出现的问题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表明吃“大锅饭”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 反映了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表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这是由于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集体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干多干少一个样,因此这一顺口溜反映出农村人民公社出现的问题。故答案为 A 项。人民公社体制不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排除 B 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排除 C 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