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陈列展示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5848170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陈列展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陈列展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陈列展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陈列展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物世界 w w s j2 0 0 6 . 3【 内容提要】 本文以西双版纳勐泐博物馆的内容和形式陈列设计为例, 简要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陈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时都可找到实物作为依托。仔细的归纳制作工艺流程、习俗礼仪的主要过程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这些显示了强烈的地域性和唯一性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能体现出独具特色、 富有魅力的西双版纳。【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陈列2 0 0 4年底至 2 0 0 5年初, 应西双版纳中灵科技旅游公司和西双版纳州文管所之邀,我担任西双版纳勐泐博物馆的内容和形式陈列设计。西双版纳勐泐博物馆馆址在明、 清、 民国三代“ 车里宣慰

2、司” 的遗址上建立。 这个澜沧江与流沙河环绕的半岛,5 0 0多年间承送了 3 1位宣慰使的土司政权,成为其治理西双版纳的政治中心。现在这里是一个 A A级旅游景区, 王室和宗教建筑已毁于文革,但是召片领( 傣语; 广大土地的主人, 即傣王、 宣慰使) 的龙山、 神泉和享誉东南亚的西双版纳九塔之首塔庄摹还在。 召片领和大臣使用过的印章、 法规典籍、 器具等得以幸存并作为本馆珍藏, 其中国家一、 二、 三级文物有 4 0多件。主办方用一栋 6 0 0余平米的二层办公楼改造成博物馆,想通过室内历史文物的陈列与室外的古迹和复原式的展示相结合, 逐步完善, 建立一个别开生面的动态博物馆,让游客感受和体

3、验西双版纳悠久的历史和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土司文化、 神秘的贝叶文化、 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为人类作出特殊贡献的茶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文化。一陈列内容定位汉代以前西双版纳在史志古籍中无记载。东汉永平十二年( 公元 6 9 年) , 傣族先民归附汉朝廷,此后经历了泐西双邦盟主、茫乃勐泐王和景陇王国召片领三个地方政权的统辖。这三个地方政权皆臣属于中原朝廷。元至元十一年( 1 2 7 4 年) , 元朝廷将景陇王国改为车里路, 从傣王宫内外议事庭到下属勐、 陇、火西、 曼, 四级政权组织的确立, 各种制度逐步完备。 关于历任召片领的记载, 从1 1 6 0年第一任召片领帕雅真,到 1 9 5

4、 0年第 4 1任召片领刀世勋, 均史料清晰,但历代朝廷的赐品和历史文物遗存不多。除州文管所的藏品文字资料和新石器外, 多为印章、 银器、 民族服饰、 民间用具等, 按传统博物馆陈列方式, 把文物藏品按编年史式的顺序陈列是做不到的。历史文物的数量无法布承整个展厅, 势必要增加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2 0 0 2年中国发起并率先签署了国际上第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性博物馆公约 上海宪章 以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全球的关注。以傣族为主体的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神话、 谚语、 音乐、 舞蹈、 戏曲、 曲艺、 风俗、民居、 服饰、 器皿、 民族体

5、育等。 这一切恰是西双版纳的精华所在,是本民族基本识别的标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民族之魂。 它深厚但也脆弱, 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发展而逐步消失。 因此,勐泐博物馆“ 西双版纳历史文化陈列” 应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特别是通过对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传统手工艺品的展示来表现突出这一内容。这些生产生活用品是物质的、 有形的, 而制作技艺则是非物质的、 无形的。年节习俗、 人生礼仪习俗的一些特殊祭品和用具, 音乐、舞蹈、戏曲中的乐器和道具是物质的, 但表演、 演奏是非物质的。陈列时都可找到实物作为依托。我们精选出最具特色的几项:西双版纳传统手工艺: 1 . 造纸伞。2 . 制象脚鼓。3

6、. 陶塑工艺。4 . 制作手工米线。5 . 制槟榔。6 . 制作普洱茶。7 . 制作银器。 8 . 纺织工艺。 9 . 制作树皮衣。 1 0 .金水漏印工艺。1 1 . 造纸工艺。1 2 . 制作贝叶经工艺。1 3 . 造火药制高升。1 4 . 哈尼族编织葛藤包。西双版纳传统农耕:用组照展示了农耕( 1 .犁田。2 . 测水口。3 . 引水。4 .祭谷神。5 . 拔秧。6 . 插秧。7 . 收割。8 .打谷) 的主要过程。 测水口展示了西双版纳传统水利灌溉与农耕的一大特色器物量水器的使用。西双版纳传统习俗: 1 . 建新房、 贺新房。2 . 傣族婚礼。3 . 升小和尚。4 . 祭乐器。5 .

7、合龙舟、 赛龙舟。6 . 傣族葬礼。7 .文身习俗。8 . 祭寨神。这些在当地人司空见惯的平常事,却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 也正是旅游者要体验的、 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的区域性异质文化。“ 制作手工米线” 是稻作民族处理稻米食品的一种方式。制槟榔是傣族传统特色手工艺之一。 傣族嚼食的槟榔, 不是槟榔树的果实,而是用几种植物和石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 的陈列展示西双版纳勐泐博物馆陈列随想杨兆麟4 7文物世界 w w s j2 0 0 6 . 3调制而成。长期食用, 牙齿变黑, 防止蛀牙。 它与“ 文身习俗” 一起, 传承了古越人“ 漆凿文身” 的古俗,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8、中国是茶的故乡,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之一,茶是云南各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据傣族文史资料载, 在 1 7 0 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云南就有茶树栽培。南传上座部佛教贝叶经书公元 8 4 2年所写 佛主缘叶 中记载, 佛主释迦牟尼曾向傣族先民传授茶叶药用、食用、 种植、制作等方法。这一传说说明了在唐代以前, 傣族对茶就有了充分的认识。 从勐海南糯山 8 0 0多年前人工栽培古茶树推断, 居住在山区的布朗、 基诺、 哈尼等民族都具有悠久的种茶史,他们奉孔明为茶神,产生了许多对茶叶崇拜的礼仪和独特的饮茶习俗。南诏时期云南的茶叶已成为商品,由将青毛茶洒水潮软驮出茶山, 再蒸压成紧茶外运, 运输途中缓慢

9、的冷发酵等制作和包装技术,产生了“ 普洱茶” 这一特殊的茶类。西双版纳的古六大茶山历史上就是普洱茶的主要产区。清初, 普洱茶被列为贡品, 达到全盛时期。 勐腊、 景洪境内的六大茶山已发展到“ 周八百里, 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成为普洱茶原料中心,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升小和尚习俗:南传上座部佛教约于公元 3 6世纪传入,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傣族男子都必须入寺为僧一段时间, 在佛寺集体食宿, 在佛爷指导下学习傣文和佛教经典, 成为通晓傣文,懂得本民族历史文化和一定生产生活知识的人, 否则会被视为缺少教化修养, 受人歧视而无法在社会上成家立业。在西双版纳,手工艺仍属于一种

10、生存的技能, 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所需, 在不脱离农耕生产的前提下的业余制作。这种群体性手工艺多以性别分工,如女性从事纺织、 服装制作、 制陶、 食品加工等。男性从事起房盖屋, 竹木生产工具、渔猎用具、 生活器具的制作等。 连技术性较强的金属工具制造,金银首饰加工等工艺的手工艺人, 也未能从“ 份田制” 中剥离出来,成为专门以手工艺谋生的个体性工匠。充分利用本土材料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傣族传统工艺不乏精品, 如棉织锦、 竹编器具、 陶制屋饰、 金水漏印工艺等,活化石般地展示了民间传统工艺萌芽期的诸多技艺,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奇葩。正是这些显示了强烈的地域性和唯一性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体现出

11、独具特色、 富有魅力的西双版纳。二形式设计新探用象征寓意的手法设计序厅:贝叶经是南传上座佛教的圣物, 西双版纳的傣族学者, 把傣族的传统文化称为贝叶文化。用木板扩大比例仿制成一本打开成扇形的贝叶经书作为序厅的吊顶, 意喻西双版纳历史上全民信佛。序厅的梁头雕成傣族造型风格的龙, 意喻傣王室;墙角镶石片, 中部镶有石质浮雕“ 象驮金鞍” 的图案。象, 是西双版纳傣族的吉祥物,“ 澜沧江”傣语之意为 “ 百万大象之江” 。 墙面用傣族“ 金水漏印” 的吉祥图案装饰。正面“ S ” 形的青石墙上是“ 西双版纳历史文化陈列” 的铜字, 两侧有两圆两方仿照放大的傣王和车里宣慰司的印章, 伸出墙面 2 0厘

12、米左右, 象征土司政权。左墙是一张由澜沧江两岸的热带雨林、 野象、 孔雀和西双版纳的几个国家级重点文物组成的灯箱图片, 右墙安置有西双版纳地图。传统技艺用于陈列制作:请傣族民间艺人, 用当地民间传统技艺, 是本次陈列的尝试。 序厅顶仿贝叶经的书写雕刻,金水漏印的图案和 “ 傣王登基”的大幅画, 由西双版纳民间艺人、 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刀曙明先生制作。博物馆门头和庭院的傣族民居,也由当地的民间艺人来制作完成,更让人感觉整个展览融入到传统技艺和传统民俗之中。静与动、 室内与室外相结合: 展馆的行进路线从一楼展厅进入一个庭院, 再由庭院走上二楼展厅。我们就把庭院当作复原展示的场所, 在院子里盖

13、了一幢干栏式竹楼, 请傣族老一辈知识分子准确地翻译出公主柱、 王子柱、 凤凰翅( 草屋面)等一柱一梁及建筑物每一构件所寓意的名称, 并挂牌说明。 楼上的各种用具都按复原式陈列, 让观众走上竹楼体验。 竹楼旁卵石镶嵌的水溪环绕庭院, 流入一个鱼塘, 鱼塘边的竹棚下挂着鱼网、鱼篓等渔具, 游客可以动手体验捞鱼。陈列中的变化与统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着重突出一点: 手工艺产品是物质的、 有形的, 而制作技艺则是非物质的、 无形的, 仔细归纳制作工艺流程、习俗礼仪的主要过程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我凭借多年的田野考察和云南社科 “ 十五”课题 “ 云南手艺云南民族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学及传

14、统工艺产品调研” 的研究制作, 对一些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有一定的基础了解, 如把“ 造纸伞” 分为: 1 . 工具。2 . 车伞心。3 . 凿。4 . 开槽。5 . 钻伞骨。6 . 穿伞骨。 7 . 做伞柄。8 . 裱伞。9 . 搽油。1 0 . 晾晒等十幅。把“ 制象脚鼓” 分为: 1 . 工具。2 . 凿鼓桶。 3 . 雕花纹。 4 . 穿皮绳。 5 . 绷鼓面。6 . 漆装饰。7 . 调鼓音。“ 陶塑工艺”分为: 1 . 选土和泥。2 . 陶塑。3 . 模具撒灰。4 . 泥块入模。5 . 压模。6 . 脱模。7 .晾坯待烧。把工具、 材料作为一幅, 每一个工艺流程作为一幅照片。反映礼仪习

15、俗的也如此。每一项都用 8 幅以上的组照展示习俗礼仪的主要过程。为避免图片太多形成版面的碎和乱,采取了版面统一尺寸,右上角用 “ 西双版纳传统农耕” 、“ 西双版纳传统习俗” 和“ 西双版纳传统手艺” 三个篆刻的阳文印章, 使图片内容变化多的版面又有统一之感。印章的形制和体量差不多,感觉很零碎。 陈列时我把国家一级文物、 元代的“ 车里宣慰使司印” 图片放大作为点缀和渲染气氛, 把其它的印章印在纸上裱好,贴在展柜内,再把实物置于柜内有机玻璃板上与之相对应。对体量较小的石器和牙雕等工艺品都采用了相似的陈列手法, 使统一中富于变化。一个小企业为了提高景区的文化含量, 靠贷款做博物馆, 结束了西双版纳没有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历史,事迹十分感人。 但经费非常紧张, 本来用音像等现代科技手段配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效果会更好, 但我们只能换用图片, 而且要尽量从俭。我为有这样一次艰苦探索而感到欣慰。从展馆改造、实物图片征集补充、 展柜展板图片的制作、 陈列布展, 加班加点, 大家团结协作, 群策群力, 积极投入, 至今仍留存着许多美好的回忆。( 作者工作单位: 云南民族博物馆)4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