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模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40230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9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模式(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话: 88161127E-mail:lcxwzx126 .com 华 不 注42017年9 9月5 5日星期二二L I C H E N G地址:济南市洪楼南路2号邮政编码:250100电话:8816112588161127数字版网址:http:/邮箱:副刊邮箱: ( 内部资料)责任编辑: 季永霞去学校担任评委参加新教师聘任,手机被没收了,宾馆的电话 也被撤掉了,顿时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每个人都不能低着头,玩弄 手机了。那晚,在宾馆里,大家聚在一起,无所事事,聊些无关紧 要的话题,都如丢了魂魄。 没了手机,暂时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多么好的清静和休闲的机 会啊。只是,暂时清静下来,突然都不适应了,整

2、晚在一种莫名的 失落感中度过。大家辗转很久,难以入眠,连睡觉都仿佛没有了往 昔的踏实。在担心什么吗?仿佛没有,都提前给家人报了平安;在 期待什么吗?大约是盼着QQ、微信滴滴的铃声提示音能不断响 起 第二天,恍惚着进入考场,大家都怔怔的。我也一样,看着场 外,人来人往,个个都是低头族。一天仿佛经历了一个世界。我 想,这一天的评委,心是难以平复的了 因为没有了通信。 忐忑地坐在座位上,猛抬头,一则校训映入眼帘 “入校则 安,入室则静”。尔雅中说:“安,定也。”此时,我多么需 要这样的一种状态呢!那个红色的“安”字,格外惹眼。 于是迅速平复自己的内心,把暂时没有手机的焦虑驱赶开,静 静地坐在座位上,

3、开始认真地审视每一个选手,耐心地聆听每一次 试讲和答辩。孩子们是多么优秀啊。女孩子们清纯可爱,娓娓道 来;男孩子们血气方刚,浑厚大方。每个人都格外细致地应对着人 生中初次的就职应聘,从容而略带羞涩。结束时,我与一位姑娘攀 谈,是不是内心很紧张,她笑笑,反问我:“刚进入教室是紧张 的,但是内心知道自己平时付出了,也努力了,慢慢地也就镇静 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不是吗?” 想起大学的开篇曾写到:“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 先后,则近道矣。” 那女孩的回答让我再一次思考:“安”有多么重要。应聘前, 她一定为自己规划了她人生的一个美好的前

4、景,描摹了最灿烂的图 画,也一定做了落败后的打算。她处置着这次或许决定命运前途的 大事,淡定而从容。就像大学里阐述的: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 能够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 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达到最完善的 境界。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支撑,没有为自己做充分的 预设,才彷徨,才犹豫和狂躁不安啊。 安,甲骨文(宀,新房)(女,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造字 的本义是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兴宅、娶亲,是男子一生

5、中至关重要的两 件大事,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顺利兴宅、娶 亲,便能安居乐业,反之内心则焦虑不宁。古人把人生中的两件大 事做好了,就安心过日子了。如今,我们的“要”是无所不包, “求”也是无边无际。欲望已然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 一位挚友,一直生活得很安逸,突然有一天就郁闷了,就接近 抑郁了。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在微信上聊天,聊了个天南海北的帅 哥,就觉得自己原本生活依靠的那个本分、努力、爱家、爱她的男 人,不顺眼了。难道一个“帅”字,就可以抹杀掉一起生活的那些 点点滴滴吗?一个“帅”字,就可以替代生活的柴米油盐吗? 古人称娶亲成家、宁神度日为“安”,称衣食充足而娱乐养心 为“宁

6、”,“安”是“宁”的基础,“宁”是“安”的高级境界。 “你要什么?你还要什么?”那位挚友面对这样的质问竟然摇头, 内心很迷茫地拒绝回答。当今衣食不可谓不丰足,娱乐不可谓不丰 富。我们没有做到“安”,又如何走入“宁”。 “入校则安,入室则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有安定下心 神,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的状态。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入则 安”则是真的大智慧。唯其悟得其中的奥妙,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 安宁世界啊。近代以来,最令中华民族纠结的问题,莫过于文化选 择。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某些知识精英对本国文化 的信心彻底崩溃,“全盘西化” 似乎成为不二之选。 世事沧桑, 百 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迫切需要对

7、文化传统进行再认识。 中华文 化存在的价值, 不是为证明西方文化的唯一正确再增加一个新 的例证。 中国学者理应深入发掘本国文化的核心意蕴, 与国际 学术界平等交流, 并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借鉴。 中华文化的三个核心意蕴 一是以“德”为灵魂。 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不同文明的内涵与气象各有千秋。 中华文明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德”作为价值核心,其起点是 在殷周之际。武王伐纣之后,周人反思夏、商亡国的教训, 两朝都曾经秉受天命,并且享有不短的国祚,可惜“惟不敬 厥德”,对道德没有敬意,极度腐败,“故天降丧于殷”, “天非虐,惟民自速辜”。上天将丧亡降给殷,不是上天暴 虐,而是商民自己招致的罪辜。周公要求周人

8、体谅小民“稼 穑之艰难”,像文王那样,“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周 公还引“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古语,要求周人时刻关 注民情民意,以之作为检验自己为政得失的镜鉴。在周人行 将迁都于洛之际,周公告诫成王“不可不敬德”。周公制礼 作乐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底色,中国由此走上了以人为本、以 道德为灵魂的“民本主义”道路。 孔子继承周公以来的德治思想,笃信只有道德才能赢得 长治久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主张君子要为社会树立道德表率,以此教化民众:“君子 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以道德服人之 说,影响最为深远,历代学者多奉为圭臬。孟子说:“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他认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高城、深 池、坚兵、利器、积粟、储米,也不是封疆、险固,而是人 心的向背。这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高扬道德理性,经过千百 年的传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二是以“士”为人格楷模。 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并将“士” 作为人格典范来塑造,希冀全社会以此为楷模,修身进德,实现人生的道德价值。 先秦时代,贵族阶层的基本构成为天子、诸侯、大夫、 士。士处于贵族阶层的最下层,大多接受过良好教育,学识 丰富,故人称“闻一知十为士”,“辨然否,通古今之道, 谓之士”。他们求学的重心在“道德”,所以古人每每以此 来定义

10、他们:“守道者谓之士”,“士,蹈道者”,“士, 讲学道艺者”,“士,谓进士有德行者”,“士,有道德之 称”,“士者,有德之称”。社会各界都将士作为道德楷模 来追慕。 周人崇信“天道”,视其为天之正道、宇宙公理。天道 在人类社会的投影,即“君子之道”,是人生的正道。士追 求“道”作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最高目标。生命诚可贵,但生 命的价值不在于寿夭长短,而在于是否得“道”,即是否获 得真理。孔子说:“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 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他们不惜以生命捍卫 自己毕生追求的道德理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害仁,有

11、杀身以成仁。”此后,每当民族危急存亡之时, “杀身成仁”都成为万千志士慷慨献身的精神动力。 士以近乎严酷的要求修身进德,“见善如不及,见不善 如探汤”,“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他们有很强的道德自律意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而内自省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更是中国尽人皆知 的存问反省的格言。 士“无恒产而有恒心”,“行己有耻”,“居仁由 义”,身体力行,宽宏强毅,以毕生的精力践行自己的学 问,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息尚存,此 志不容少懈。”他们无论

12、仕与不仕,周身都充盈着积极向上 的正能量。 孔子、孟子、荀子等所论之“士”,绝非实有其人,而 是为引导人们修身进德而构拟的道德形象,并赋予其种种人 格内涵。受此激励,历代社会都有大批品格高尚的士出现, 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中华文化非常独特的地方。三是以“天下”为己任。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希望将 个人利益最大化。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国社会重视群体利 益、忽略个人发展,因而是错误的。此说似是而非。中华文 化中的士都是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优秀个体。士所希冀的利益 最大化,不是狭隘的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群体利益的最 大化,再扩而大之,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先哲的认知 逻辑是,

13、既然“利出于群”,故群体重于个人,“小我”理 应服从“大我”。大量优秀的“小我”成就了强大的“大 我”,“小我”与“大我”是利益共同体,并不对立。个人 只有全身心融入群体,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 人类进步作出贡献,个人价值才可实现最大化,才可成为千 古为人所景仰的民族英雄,尧与禹就是其例:“尧之王天下 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 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监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 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 不苦于此矣。” 与柏拉图一样,孔子提出了人类发展的理想世界,将建 立“天下为公”的“大同”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选 贤与能,

14、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他憧憬“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天下为一家,以中 国为一人”的未来社会。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知识 精英的人生取径。儒者终身学习,旨在报效天下。礼记 儒 行说:“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 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先实现自身的人格价值,然后以身 许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必要时可以牺牲“小我”,捍 卫“大我”,成为千年以来中国知识精英共同的人生理想。 曹植说:“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诸葛亮 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挑灯夜读出师表后 言:“

15、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是掷地作金石声的价值观宣言。 北宋承五代之乱,积弱积贫,又受辽、金纷扰,国势危 殆,而学者多有为国分忧之志,并由此确立了中华的“天下观”。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到明朝东林党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清之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为天下而奋斗、献身的担当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 的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社会各阶层,成为中华民族始终立 于不败之地的伟力。 中

16、华文明为人类作出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 种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 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 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要围绕我国和 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 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这就表明,中华 民族实现“中国梦”是全方位的,除了包括科学技术、经 济、军事战略之外,还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文化战 略。中华文化曾经得到全世界的赞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 认为,中国的孔子与老子同属于人类“轴心时代”的巨擘。 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以及哲人思想,对欧洲“文艺 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都产生 过重大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直接为英美近代的文官制度所 仿效,是我国对于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明模式。西方文明是宗教文明, 以神为中心;中华文明以人为中心。中华文化要求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