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饮用水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与调控机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37698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8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名称饮用水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与调控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项目名称饮用水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与调控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项目名称饮用水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与调控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项目名称饮用水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与调控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项目名称饮用水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与调控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名称饮用水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与调控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名称饮用水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与调控机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项目名称:饮用水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与调控机制 专家推荐意见专家推荐意见 姓名 赵进才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职称 研究员 学科专业 环境化学 推荐意见: 饮用水安全关系国计民生,饮用水水质安全一直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领域的国际研究前沿,符合国家重大需求。杨敏研究员以独特的视角系统开展了藻类代谢物、天然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砷氟等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和调控研究, 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其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发现了一类具有致畸效应的藻类代谢物,深化了对饮用水藻源风险的认识;2)在复杂天然有机物及其消毒副产物的分子组成及其转化规律研究上取得突破,为深入认识以及控

2、制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奠定了科学基础;3)深化了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和强化砷氟去除的界面调控机制,提升了饮用水中天然源风险物质的控制技术。 项目成果创新性突出,深化了对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认识, 建立了特色鲜明的水中天然源风险物质识别、转化机制和调控技术研究的方法体系,提升了国家对饮用水水质风险的管理水平。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声明:声明:本人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专家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所提供的推荐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本人已征求

3、被推荐者同意;作为推荐者,本人同意在项目公示时向社会公布;本人承诺根据需要参加答辩,接受评审专家质询;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调查处理。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 专家推荐意见专家推荐意见 姓名 彭永臻 工作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职称 教授 学科专业 环境科学 推荐意见: 杨敏研究员长期从事饮用水水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作为“十一五”和“十二五”水专项饮用水主题专家组成员为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连续两年(2014、2015 年)入选 Elsevier 高被引学者,曾任国际水协会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理事会理事,被推选为国际水协会会士(Fello

4、w) ,是一位在国际学术界很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杨敏研究员及其团队在藻源致嗅物、 新型藻毒素、 天然有机物消毒副产物、 砷氟等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转化和调控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若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项目成果对于提升对饮用水水质风险的认识、支撑政府的饮用水水质风险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该项目思路独特, 在方法学、 理论和技术研究上有重大创新, 推动了饮用水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声明:声明:本人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专家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所提供的推荐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

5、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本人已征求被推荐者同意;作为推荐者,本人同意在项目公示时向社会公布;本人承诺根据需要参加答辩,接受评审专家质询;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调查处理。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 专家推荐意见专家推荐意见 姓名 倪晋仁 工作单位 北京大学 职称 教授 学科专业 环境水利 推荐意见: 饮用水水质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2007 年的无锡饮用水嗅味事件,引发了罕见的供水危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杨敏研究员及其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系统的饮用水嗅味评价与物质鉴定方法, 鉴别出太湖嗅

6、味事件的主要嗅味类型为腥臭味,识别出关键致嗅物为藻源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物质,相关成果在 Science 发表,提升了我国在饮用水嗅味研究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此外,项目团队经过长期努力,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藻源维甲酸类物质的环境污染,阐明了天然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的分子转化规律,并提出了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和砷氟阴离子强化去除的界面调控原理。 上述成果在 Science、PNAS 以及 Environ. Sci. Technol.、Water Res.等环境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项目为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推动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和饮用水

7、行业的技术进步,为政府的饮用水水质风险管理提供了支撑。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声明:声明:本人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专家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所提供的推荐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本人已征求被推荐者同意;作为推荐者,本人同意在项目公示时向社会公布;本人承诺根据需要参加答辩,接受评审专家质询;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调查处理。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 项目简介项目简介 天然源风险物质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影响饮用

8、水水质感官和人体健康,是全球饮用水安全管理的重要对象。藻源物质、天然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砷氟是重要的天然源风险物质,其种类繁多、组成极其复杂,难以通过环境管理从源头予以控制,这些物质的识别和调控是饮用水安全保障的难题。该项目针对上述难题,围绕饮用水天然源风险物质的识别、 形成机制及控制原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开启了藻源致畸性维甲酸类物质的环境问题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维甲酸类物质的环境污染,证明水华微囊藻是产生维甲酸类物质的主要藻种,揭示了维甲酸类物质的生成规律,推动了国际上对藻源风险物质的认知。 2、确定无锡嗅味事件中的关键致嗅物为藻源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物质,

9、发现硫醚类物质是我国饮用水腥臭味的主要原因物质, 揭示了水源中硫醚类物质污染的区域分布特征,建立了系统的嗅味评价与物质鉴定方法,显著提升了饮用水行业嗅味管理能力。 3、拓展了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研究领域,创建了研究高度复杂天然有机物及其消毒副产物分子组成的超高分辨质谱方法,发现了饮用水中 1000 种新型消毒副产物,诠释了混凝在去除消毒副产物前驱体上的关键作用,证明 Keggin 结构的羟基纳米聚合铝十三具有高结构稳定性, 揭示了强化消毒副产物控制的羟基纳米聚合铝十三强化混凝原理。 4、提出基于复合金属氧化物吸附的砷氟强化去除原理,发现铈元素显著增强铁基氧化物的表面异质性和羟基活性位密度,揭示了

10、砷、氟在铁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界面的电荷分布多位络合吸附机制,显著提升了 pH 中性条件下砷氟吸附去除效率。 该项目发表 SCI 论文 105 篇,包括 Science 1 篇、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1篇,在环境领域最有影响的刊物 Environ. Sci. Technol.和 Water Res.分别发表 21篇和 30 篇;8 篇代表论文最高影响因子 34.661,SCI 他引 821 次,单篇最高 SCI他引 185 次。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6 件和美国发明专利 1 件,获国际水协会全球创新奖。第一完成人被评为 2014、2015 年 Elsevier 高被引学者,2 人获国家杰出

11、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客观评价客观评价 该项目发表 SCI 论文 105 篇,在环境领域最有影响的刊物 Environ. Sci. Technol.和 Water Res.分别发表 21 篇和 30 篇;SCI 他引 821 次, 单篇最高 SCI 他引 185 次。杨敏被评为 2014、2015 年 Elsevier 高被引学者;代表论文 8 被Chemosphere 评为 2006-2011 年高引用论文。 一、藻源维甲酸类物质研究的客观评价: 著名环境生态学家、 法国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Jean-Francois 在 Water Res. (IF=5.991)上发表论文(代表性引文

12、 3), 引用代表性论文 2 指出“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yanobacteria species, are now known to produce potent toxins that can impact terrestrial and water-based organisms.(多种蓝藻被发现能够产生影响陆生和水生生物的毒素)”;捷克著名教授 K. Hilscherova 在 Harmful Algae (IF=2.664)上多次引用代表性论文 2, 指出”The presence of retinoid compounds associated with

13、 cyanobacterial water blooms in the environment has so far only been reported in a study of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aihu Lake in China (Wu et al., 2012). (巫等在中国太湖的研究首次发现了蓝藻产生维甲酸类物质)”。 二、藻源硫醚类嗅味物质研究的客观评价: 国 际 水 协 会 (IWA) 嗅 味 专 家 委 员 会 主 席 Dietrich 教 授 在 Environ. Pollut.(IF=4.839)发表论文,引用代表性论文 1 指出“The

14、 agglomerate originated from the accumulation and death of algae, primarily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contained high ammonium levels and strong septic/marshy odors from dimethyl trisulfide and related alkyl sulfide compounds, even though minor odors from geosmin and 2-methylisoborneol were initial

15、ly suspected (Yang et al., 2008). (尽管最初太湖水体臭味被怀疑是由土臭素和 2-甲基异莰醇所导致, 杨等证实了是由于铜绿微囊藻细胞大量积聚与死亡产生的强烈腐败味/沼泽味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物质引起的)”;英国公共卫生部 Wyke 博士在 Environ. Intern.(IF=5.929)发表论文, 引用代表性论文 1指出 “The Wuxi Water Crisis (China, 2007) was attributed to a combination of stresses associated with eutrophication and indus

16、trial and domestic wastewater discharges inadequately regulated that enhanced the bloom of the cyanobacterium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Lake Taihu (Yang et al., 2008). (杨等将2007 年的中国无锡水危机事件归因于在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监管不当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诱发铜绿微囊藻(蓝藻)暴发的多重压力所致)”。 三、天然有机物氯消毒副产物研究的客观评价: 美国环保署著名科学家, Water Res.副主编 Susan Richardson 教授在 Anal. Chem.(IF=5.886)发表综述, 评价代表性论文 3“Of the 1007 chlorine containing DBPs found, only 7 molecular formulas were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新发现了1007 种含氯消毒产物, 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