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叙事一种全新叙事模式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32141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1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量子叙事一种全新叙事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量子叙事一种全新叙事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量子叙事一种全新叙事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量子叙事一种全新叙事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量子叙事一种全新叙事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量子叙事一种全新叙事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量子叙事一种全新叙事模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量子叙事:一种全新叙事模式*汤黎内容提要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一大分支,可能世界叙事学为叙事性问题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理论模式。量子叙事是叙事学和量子力学两者跨学科所结合而产生的全新叙事模式。本文首先将追溯量子力学在上世纪 20 年代的黄金发展时期,并阐明其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而后运用量子力学中的 “薛定谔的猫”和 “量子自杀”这两个实验来分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以及 非常道这两部后现代作品,以此阐明后现代文学中的量子叙事模式,最后再阐释近年来量子叙事模式的新发展。关键词可能世界理论量子叙事“薛定谔的猫”法国中尉的女人非常道*本文系 2011 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立项

2、资助 “后理论语境下国内西方文学理论研究” ( 项目编号:11SZYQN60)的阶段性成果。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到当下,其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已经成为主要趋势。可能世界理论 ( PW theory)指的是世界可能的存在方式;其基础是,现实是基于想象的、而非存在的集 合。在文学实践上,可能世界不仅是叙事的主题关注,而且是叙事的结构模式。叙事学家雅恩 ( Manfred Jahn)把可能世界叙事学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一大分支。作为一个叙事参考框架,可能世界理论对虚构性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并且成为用来描述故事世界的动态生成过程的一种全新故事语法,为叙事性问题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理论模式,同时还容许对叙事的

3、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进行分析和阐释。与物理学上的基于量子理论的多重世界阐释体系相对应的叙事学框架便是可能世界理论。量子力学是可能世界理论中重要的学科源泉;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波函数坍塌、多重宇宙等理论都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可能世界叙事学的量子叙事是叙事学和量子力学两者跨学科结合而产生的全新叙事模式。自 20 世纪初量子力学开创以来,其给世界提供的全新认知方式使得文学的叙事方式及语言表达方式在其影响下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变化。一、量子力学黄金时期及其对现代 主义文学的影响美 国 物 理 学 家 波 尔 金 亨 (John Polkinghorn)在描述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区别时说道 :“经典物理学

4、描述的是清晰而稳定的世界,而量子物理学描述的是迷雾般地 不确 定 的 世 界。 ”1900 年,普 朗 克 ( Max11Planck)开创了量子理论,他认为物质并不以连续变化的方式,而是以有限的微粒或 “量子”来吸收或放射能量。尼尔斯 玻尔( Niels Bohr)发展了普朗克的理论,在他的原子模式中,电子能从一个轨道移动到另一个轨道,符合了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然而,玻尔假设,电子并不能在两个任意轨道之间移动,而是以 “量子跃迁”的形式非连续并瞬时地移动。玻尔在 1913 年所提出的模式渐渐被发现有很多的矛盾之处;他的理论包含了经典的连续和量子的非连续的矛盾性融合:前者用来描述电子在自己的轨道

5、上运行,后者用来描述它们之间的 “跃迁” 。他把普朗克量子假说用于原子结构,提出了量子化轨道理论,用量子跃迁假说解释原子光变更的发射和吸收。1925 年,沃纳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提出了新的量子理论,强调量子的非延续性。而埃尔温薛定谔 ( Erwin Schrodinger)尝试以波动的方式来描述原子,并用著名的 “薛定谔的猫”来说明适用于微观世界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宏观世界时所产生的悖论。在此基础上,海森堡在 1928 年提出了 “测不准原理” ,即不可能同时测量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 momentum) 。此原理又由玻尔所概括和推进,认为波/粒二象性并不是矛盾的,而是

6、互余的,并由此提出 “互余原理” 。在玻尔和海森堡所做的哥本哈根阐释中,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标准阐释,其关键要点是通过玻尔的 “互余原理”对物质和事件进行概率描述,调和物质波/粒二象性的矛盾。20 世纪 20 年代是量子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迅猛的发展给现代主义文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19 世纪的人文与科学是完全隔离的,然而 20 世纪 20 年代许多评论家都表达了科学和人文能够汇合的希望,或者至少调和它们在 19 世纪的差异。量子理论 “显示了诸多可能与唯一现实之间的奇特关系,同时还标志着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在长期分离之后的再度聚首” 。他们表达了这样的看法:科学的世界观不再是宗教信仰的障碍;充其量

7、自然的超自然特质被重新发现。量子理论中的 “测不准原理”和 “互余原理”经常被提议为现代主义形式和阅读现代主义文学经验的类比 。“测不准原理”给人和自然的持续性提供了支持,量子跃迁的原理又恰当地支持了各种非连续性的美学,而非连续性又与许多现代主义作品的结构有关。与此有关的稳定与不稳定、坚固性与多孔性等比喻广泛运用于现代主义文学,比如文学作品中人的身体与自我的比喻。而后,自我与文本的渗透性 、“半透明性”等成为现代主义作品的特征 。 “自我开放于记忆、观察、无意识驱动力的影响;而文本则开放于暗示、滑稽模仿、拼凑艺术、以及其他形式的互文。 ”“量子作家”通过建构文本自身来建构文本的意义,期望以此强

8、调读者对文本的参与 。“对很多现代主义作家来说,对于物质的新描述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词汇,让他们能够回应现代性的现象,也让他们避免了感觉唯物主义以及工业科技现代性的客观性。由此,他们可以创造出一个既唯物又超自然的世界,用未受污染的语言进行主观陈述来找寻和文学的客观关联。 ”具体到 20 世纪 20 年代量子力学与叙事学的 类 比,可 以 举 例 说 明。量 子 “叠 加” ( superposition)及波函数 “坍塌” ( collapse)是量子叙事模拟的对象。如果把故事看作所有不同走向的虚拟世界的叠加状态,随着时间的演化,某些虚拟世界得到了现实化,即塌陷为叙事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而有些虚拟

9、世界则因时间维度的制约而成为不可能世界,另一些则依然处于虚拟状态直到叙事封闭。叙事动力就在于文本世界中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相互运动,运动的轨迹形成各种故事。随着叙事世界的历史演化,虚拟事态在现实化与非现实化的进程中塌陷为一个特定的故事。将波/粒二象性粗略地类比到叙事学 ,“可以把叙事作品的21国外文学2013 年第 4 期 ( 总第 132 期)文本性看作是它的粒子属性,而把历史性看作它的波状属性” 。“批评家不可能在测量叙事文本的结构形式同时又测量它的历史深度” ,又形象地类比为 “测不准原理” 。以量子力学为首的新物理学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在近几十年被广泛地研究,吸引了众多文学评论家的注意。

10、庞德、艾略特、叶芝等诗人被评论家丹尼尔奥尔布莱特( Daniel Albright)在其 1997 年出版的 量子诗人:叶芝、庞德、艾略特,以及现代主义的科学 ( Quantum Poetics:Yeats,Pound,Eliot,and theScience of Modernism)中称为 “量子诗人” 。奥尔布莱特认为,这些现代主义诗人的诗歌作品体现了波/粒二象性。大卫欧沃斯崔( David Overstreet) 认为,乔伊斯的 尤利西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 芬尼根守灵夜等作品体现了量子力学能够预测故事中波函数的坍塌,但并不能预测故事的哪个部分会导致波函数的坍塌。瑏瑡二 、“

11、薛定谔的猫”与 “ 量子自杀”当今部分西方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有这样的看法: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与现代主义几乎全然对立,而是现代主义的延续。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后现代文学中的许多特征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就已凸显。同样,量子力学对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延续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并发扬光大,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世界成为一个不确定的量子世界。量子力学所描述的违反直觉的物理现象构成了后现代文学的基础。后现代小说如同量子力学一样,认为 “因” 、 “果”是不相关联的概念。后现代文学中有代表性的元小说类型,并非指涉 “现实”而是另一种依靠 “本质不稳定的意义”的小说。量子微粒的存在不能被局限于某个特定时空;其可能的 “未

12、来”与其 “过去”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与此类比,元小说的建构并不是如镜子般反映 “现实” ,而是制造一系列 “现实” ;元小说中的叙事者处于观察者的位置。因而,后现代小说强调读者对于自身阅读经验的建构来重构文本中的信息。类比到量子物理的双缝实验 ,“如果小说中的信息仅仅是由建构其的陈述的可能性汇集而成,如果观察者不仅仅靠观察行为改变观察数据,而且还自身创造观察和可能创造观察结果,那么,仅仅看到光子 ( 数据 )撞击之后所留下的 轨道的读者,肯定也会对 撞击之前的信息有所了解。换言之,读者必须给自己创造即使不是真实的也应是有效的阅读经验” 。瑏瑢正如读者反应理论所声称的那样,读者在阅读时不可避

13、免地对文本进行自身建构。因而,在阅读量子文学时,读者必然会有不确定性的、以及阅读与文本相互建构的意识。在量子宇宙中,读者不可能重读到相同的文本,因为第一次阅读行为所阅读到的文本已经同第一次的读者一并消失了。在量子范式上建构的文学要求由读者自身重构小说中所建构的量子事件系统。为了阅读新的量子范式,读者必须把其带进新的 “过去” ,在其中记忆能够创造新的文本 “家园” 。量子叙事框架的这些特性十分符合后现代文学的文本建构以及对读者阅读参与的要求。与此同时,量子力学也从上世纪 20 年代的 哥 本 哈 根 阐 释 时 期(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发展到了多重世界阐释时期,

14、给量子叙事带来了新的分析框架。笔者拟用量子力学在哥本哈根阐释中著名的 “薛定谔的猫”实验以及多重世界阐释中著名的 “量子自杀”来分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以及 非常道这两部后现代作品的量子叙事,以此阐明后现代文学中的量子叙事模式。 “薛定谔的猫”这一想象实验是基于哥本哈根阐释的量子效应用在宏观世界的悖论,用以说明微观世界量子理论中的叠加状态和波函数的坍塌在宏观世界中的不匹配。量子理论中粒子可以存在于它所有可能的状态中,但宏观世界的猫却不能在同一时刻处于 “既是死的31量子叙事:一种全新叙事模式又是活的”的这种初始叠加而后坍塌的状态,只能是坍塌后 “或死或活”的状态。然而, “薛定谔的猫”的 “既死又

15、活”的状态在平行宇宙理论中却能实现。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1895 年开创了 “平行宇宙理论”( Parallel universes)这一说法。平行宇宙理论经常被用以说明,一个事件不同的过程或一个不同的决定的后续发展存在于不同的平行宇宙中。1957 年美国量子物理学家埃弗莱特 ( Hugh Everett III)在其博士论文 量子理论的相对状态模式 ( elative State Formulation of Quantum Theory)中,提出了基于量子力学的多 世 界 诠 释 ( 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 MWI) ,即第三类平行宇宙的基础。他

16、认为量子测量带来的不是坍塌,而是分裂的宇宙。我们现在身处的宇宙只不过是无穷多重宇宙中的一个。过去和将来所有可能的事情都已经或者即将在其它平行的宇宙发生。这一理论使得 “既死又活的薛定谔的猫”在理论上成为可能:在哥本哈根阐释中猫在叠加后坍塌,不能在同一时空既死又活;然而在平行宇宙理论中的猫却并未叠加,而是分裂成了处于不同宇宙的 “一死一活”的两只。汉斯莫拉维克 ( Hans Moravec)和布鲁诺马切尔 ( BrunoMarchal)等人在 80 年代末提出了 “量子自杀”想象实验,堪称真人版的 “薛定谔的猫” 。在多重宇宙中 ,“量子自杀”的结果是,在某些宇宙自杀者死去;而在某些宇宙自杀者活着,成为 “既死又活”的叠加状态。因而, “量 子 自 杀” 也 就 成 就 了 “量 子 永 生 ”( Quantum Immortality) 。霍金对于量子力学这样论述道 : “一般说来,量子力学不会从观察中预测单一确定的结果,而是要预测一系列不同的结果并告诉我们每一个的可能性。 ”瑏瑣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