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古诗词中的点睛之词?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826964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1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应对古诗词中的点睛之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应对古诗词中的点睛之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应对古诗词中的点睛之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应对古诗词中的点睛之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应对古诗词中的点睛之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应对古诗词中的点睛之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应对古诗词中的点睛之词?如何应对古诗词中的点睛之词? 591up591up 随身学随身学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会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鉴赏诗歌, 就需要领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 多个名词连用时, 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会出现柳、 酒、 月、雁等意象。如“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 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来,凄哀的鸣叫,使乡愁更加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情 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 动词 一首

2、诗, 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 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 的意象的词, 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 能够点燃整个诗句。 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 “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 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 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 “见” ,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 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 “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 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形

3、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 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形 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 “黄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重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数量词 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 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 词, 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数量词在渲染气氛、 描景状物、 表情达意、 说事明理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 “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 郑谷把齐

4、己的 早梅 诗中的“数枝开” ,改为“一枝开” ,由此可见,这“一”字,表现了“早梅”二字的命意,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 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 滕王阁序 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夭一色” ,去掉“与” “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杜甫蜀相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 鹏空好音。 ”春景美好,但此时诗人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倾心思念诸葛武侯。 “自” “空” 二字突出诗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也衬托出武侯祠的寂寞与荒凉。 历代评论家对老杜妙用 “空” “自”两个词倍加赞叹。 叠音词 叠音词

5、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摧 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 脉不得语。 ” ( 迢迢牵牛星 )诗中用了“迢迢” “皎皎” “纤纤,, “札札” “盈盈” “脉脉” 六个叠音词, “迢迢” 写牵牛星之远, “皎皎” 写织女星之明, “纤纤” 写素手之修长, “札札”写机抒之声, “盈盈”写银河之水, “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 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颜色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要善于抓住 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

6、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如: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 (杜甫 绝句 )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 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拟声词 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其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 “大 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 咽泉流冰下难。 ” (白居易琵琶行 )诗中用了“嘈嘈” “切切” “间关”等拟声词,把抽象 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古诗词的主要思想该如何抓住? 古诗词,简短是它

7、最主要的特点。浓缩就是精华,作者用最简短的文字,将自己所要表达的 主要思想,全部表现了出来。而作为鉴赏人的我们,则需要费一些时间去琢磨它最主要的意 思。高考中很多的古诗词题目,都有一题是这么问的:结合语境,试描述作者的主要思想。 那么对于这样的古诗词题目改怎么答呢?应该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从题目抓住题材。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一般来说,它总是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所写的内容。故鉴赏诗 词时,要抓住题目,分析题目所传达的信息,把握题目与诗词内容的关系。 其一,有助于整体把握诗词题材。如苏轼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从题目可知,此为 怀古词,而怀古往往意在伤今,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的思考,抒发的是

8、作者的思想感情。理 解了题目,就找到了理解此类诗词的钥匙。 其二,有助于理解具体内容。有些诗词的题目可以帮助理解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刘禹锡的 石头城 ,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两句中的“故国” “空城” ,即题目中 的“石头城” 。明乎此,这两句的意思也就豁然开朗了。 其三,有些题目往往照应绝句的前两句或律诗的前四句。绝句的前两句和律诗的前四句,一 般要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等,往往照应题目。抓住这类题目,有助于 理解律绝的前半部分内容。如杜甫的登高 ,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 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照应题目,写登高所见。 其四,要注意

9、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题目在诗词中的作用,一般为:或统领全诗,或照应某些句子,或揭示某些词语的含义,鉴 赏诗歌时,要借助其来理解诗词内容。 由注释小序破解内容。 古人作诗,诗前时有小序。这是理解诗的内容的钥匙,如白居易 琵琶行 诗文前的小序 不可忽视。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的解释及诗歌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的交代,它能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一旦诗中出现了小序和注释,阅读时就要足够重视。总之,抓住 小序与背景注释, 做诗词鉴赏题, 就不会剑走偏锋, 背离原作。 切记, 命题者所提供的信息, 对做题都不是多余的。其中隐含的信息,大致正是答案所在

10、。 从作者联想背景。 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高考试卷所选的 作者一般考生并不陌生。作者所写的内容、所表现的思想、所抒发的情感都由他生活的时代 背景,他的学识修养、思想遭遇甚至诗风所决定。所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 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在鉴赏中准确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价值倾向等。 从褒贬辨别倾向。 褒贬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可得流露。如胡世将的 酪江月 秋 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

11、 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茄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试看百二山 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间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献,怀贤阁杳,空 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夭明月, ”胡世将是南宋力排和议而主恢复的主将之一。这首 词开始用“沉陆”一词,表现中原沦陷的悲愤之情。接着用“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与 下面“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对比, “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 范仲淹与韩琦。这既表达他追慕先贤的感情,也在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 “三秦往事, 只数汉家三杰。 ” 汉家三杰, 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 萧何与韩信。 用 “往事” , 用

12、“只 数” ,含蓄地表现出“时无英雄”的感溉。下闽作者写道“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以鲜 明的态度反对屈辱的和议。 “拜将台敬, 怀贤阁杳。 ” 这是在怀念韩信和诸葛亮, 但用一 “敬” 一“杳, ,再次暗寓“时无英雄”之慨,所以,作者感叹“空指冲冠发” 。最后,作者写 道: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显示他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这首词就是 用了这些褒贬分明的词语,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反对议和力主恢复中原的志向。 从诗眼领悟主旨。 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意境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是足以使全诗生辉的聚焦点。 诗眼分句 中眼和篇中眼。所谓“句中眼” ,是指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

13、来的一两个关键性的 字(即现代汉语中的“词” ), “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 。句中眼,最多见的是动词,还 可以是形容词、 副词。 所谓 “篇中眼” ,往往就是全诗的主旨语句。篇中眼有的是词或短语, 有的是句子。它是一扇窗,鉴赏古诗时若能抓住它,往往会拨开主旨理解的迷障,眼前豁然 开朗。 在诗歌鉴赏时, 找出诗眼有助于概括全诗主旨, 答题时要去分析它对创造意象或表现主旨的 作用。对句中眼的分析,一定要紧扣原句,同时要顾及全篇;对篇中眼的分析,一定要顾及 全篇。有的试题,要求分析某词语的表现力或某语句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并不出现“诗眼” 字样,其实往往就是分析句中眼或篇中眼的作用。 从意象把握情

14、感。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 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 诗人们往往用它们来 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因此,知晓惯用意象的寓意,鉴赏古诗时就可以据此推断诗意,揣 摩情感或主旨。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 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 感情的意象了。诗题“晚泊岳阳”已暗寓诗人的孤独。诗人“晚泊岳阳” ,其时、其地已足 以使诗人生思乡之情。诗中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 句用拟人的手

15、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 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鉴赏时,诗中的一些跟意象相关的冷暖 词汇也要加以关注, 以体味作者在诗词中所传达出来的悲喜情感。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 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 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从意境洞察心胸。 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画面,即意境。意境是指由情、景、意、言和谐统 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体阅读一篇作品,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 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只有这样,才可以探究出其中蕴涵 的情感,才可以洞察作者的心胸。 文章来源(或更多资料可访问):591UP 随身学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