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学生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582613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学生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 社戏学习目标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3、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预习导学作者链接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背景链接这是鲁迅 1922 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 年来 3 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

2、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字词积累归省 惮 怠慢 凫水 纠葛 絮叨撺掇 潺潺 蕴藻 皎洁 漂渺 家眷 行辈合作探究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思考: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3、课文写了几件事,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文本探究1、朗读第一部分,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自读第 5 至 9 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3、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

3、折?4、朗读 11-13 段、22-23 段,思考:这几段调动了哪些感官,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5、读 17-21 段,说说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语言探究(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为什么说山“踊跃”?)(3)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句中哪几个动词运用巧妙,妙在哪里?)主旨探究1、按说小伙伴们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的,但当小伙伴们看到戏

4、后却很失望,却对偷罗汉豆颇感兴趣,你觉得小伙伴们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2、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的豆,为什么觉得没有昨夜偷的豆那么好?偷的豆好在哪里?3、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拓展延伸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自我检测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 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 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前篙,阿发 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 “要小心”的时候,我 们已 经开船,在桥石上一,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起两支橹,一支两人,

5、一里一换,有 说笑的,有嚷的,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 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 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 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 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

6、过,还看见 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1. 在选文 处的横线 上填上恰当的动词。2选文中 处所用动词的表达作用是( )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撑船技巧的熟 练和敏捷。B表现 出少年们勤劳、能干的特点。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D以上答案都正确。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 )描写,画横 线的句子中,以“兽脊”比喻“连山”,以“铁的”形容“淡黑”,以“踊跃 ”形容“起伏”,状形 绘色,以动写( ),把静态的山作( )态的描绘,表 现船行之快。4选文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多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晚景请各举一例。视觉

7、 :听觉 :嗅觉 :触觉 :5“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其中“似乎“料想 ”、“也许”在文中的作用是( )A. 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B表推 测表达 “我”愉快欢乐的心情。C表想象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D表想象,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6最后一段中的“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把“果然”换成“竟然”可以吗?为什么?7在选文第二段中加点的“跑 ”字与第一段中的哪一个字相呼 应?这两个字写出了什么?8请给选文选一个恰当的标题 。( )A赵庄看戏 B月夜抒怀 C赵庄途中 D.月夜行船巩固练习社 戏(前文)鲁 迅我在倒数

8、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 时一个朋友对我 说,北京 戏最好,你不去见 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 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 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 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

9、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 “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 “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 “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 为奇怪,似乎 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 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 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 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 ,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

10、了一张票,本是 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 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 边 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 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 “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

11、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 这身边 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 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 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 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 挤, 觉得背后便已 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

12、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 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 们的,而叫天却 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 ”,我在北京遇着 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 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 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

13、,因 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 戏,到北京以后的 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 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注 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 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盂兰盆经 说,目 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 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龚云甫(1862-1932):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1本文是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写“我”成年后两次看戏的 经历,联系课文那次看社戏的过程,请指出这几次看戏有哪些相同和不

14、同之处?2你认为作者写这两次看戏的 经过与课文中看社戏形成了一种怎 样的关系?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课文中“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 东西”与选文中的哪个情 节有联系? 4选文中一组画线的句子有怎 样的表达作用? 17 安塞腰鼓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预习导学作者链接刘成章,1937 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背景链接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

15、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 。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字词积累晦暗() 羁绊() 冗杂() 蓦然()烧灼() 戛然而止() 亢奋() 辐射()搏击() 淋漓()合作探究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思考:1、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好一个的 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2、按照时间顺序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3、第二部分是从哪四个方面来描写腰鼓表演的美?这 4 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请找出。文本探究1、 “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2、文中“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