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西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823250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西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西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西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西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西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西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西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第 I 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9 分)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的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一种以自然环境(草原)和生产方式(放养畜群) 、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为基本条件的地域性文化,包括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北方游牧文化则是指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创

2、造的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前是匈奴族,唐后是蒙古族。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北方宽阔的草原上,不建城市,不从事农业生产,社会结构松散;与畜牧一同转移,牧养着多种牲畜,逐水草迁徙;善于骑射,崇尚英雄;以肉、乳为食,衣动物皮毛。与中原汉族相比,北方游牧民族规矩少、约束少、思想负担少、行政限制少,所以行动起来及时自如,效率高。汉书匈奴传又说: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汉代主要是指匈奴;汉以后,胡成为中原汉民族对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统称。胡人既自诩天之骄子,当然不会制订小礼,更不会用小礼作茧自缚、自寻烦恼。

3、其实,这正是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共同特点。可以看出,虽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都是建立在各自地理形态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文化,但与固守土地、男耕女织、讲求人际关系的农耕文化不同,游牧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畜群、草场、牧人构成了游牧的基本条件。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不断地游动、迁徙,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豪侠尚武的精神、粗犷豪放、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以唐诗而论,盛唐诗是唐诗繁荣的顶峰,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水平,有自己独特鲜明的美学特质,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美学的典范,文学史家所称的盛唐气象让后人追慕不已。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

4、之气,既与盛唐强大的国力、广阔统一的疆土、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盛唐人尚胡即普遍主动接受来自以2游牧为主的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历代王朝中,唐朝与外族接触最为频繁、接受外来影响最为显著,是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北方游牧文化对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北方游牧文化扩大了唐人的视野、培养了唐人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唐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题材,空前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摘编自高建新北方游牧文化浸染下的唐诗 )1下列关于游牧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牧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其创造者是从事游牧生产的人们,其基本条件

5、为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B游牧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它的产生与游牧生活密不可分,并且反映游牧生活。C北方游牧文化是游牧文化中的一个门类,它是由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的。D游牧文化建立在恶劣的地理形态基础上,具有相对独立;与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奴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居住在草原上,以肉、乳为食,不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习俗与中原汉族有很大不同。B相对于中原汉族来说,北方游牧民族不会制定小礼,更不会用小礼自缚,因而受到束缚少,思想负担轻,行动

6、也及时自如,效率极高。C胡在不同时代所指称的对象不同:汉代主要是指匈奴,如汉书中以天之骄子自诩的胡即是。汉代以后为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D受游牧条件的制约,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游动、迁徙,在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过程中,形成了强健的体魄,养成了独特的民族个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有着独特鲜明的美学特质,堪3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B盛唐人崇尚北方游牧文化,普遍主动地接受来其影响,这是促进盛唐诗歌繁荣、成就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原因。C北方游牧文化扩大唐人视野,培养唐人情怀,深刻影响着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这是近代学者的共识

7、。D唐人通过对北方游牧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唐诗,因此,研究唐诗必须关注北方游牧文化。(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信 任余显斌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

8、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 ”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

9、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4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 ”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

10、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 “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这夹子,是他下的。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一年一晃就过去了。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

11、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他举起猎枪。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猎人

12、长什么5样并不重要,作者主要是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其中“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C.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 ,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5 分)6、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13、9 题。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呐喊10 月 4 日,江平搬离养老院,回到位于北京南四环温泉公寓的住所。公寓里的一切保持原貌:几盆绿植长势喜人,墙壁上挂着他最钟意的一幅照片某次演讲时,他双手分开,向上延展,整个姿态仿佛在呐喊着什么。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让自己习惯于老年生活他即将迎来 85 岁生日, “老去”的困境无法逃脱,只能接受。让他矛盾的是,某些重大时刻,他又忍不住在公众场合出现,思考、发声、呐喊。纵观江平的一生,法治二字始终贯穿。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立法的历程,尤其是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长达近 30 年。面对争议,江平选择与一众法学家集体高调回应。2007 年 3 月 16 日,

14、 “五年八审”的物权法终于高票通过。十多年后,6回顾这段历史,江平总结,当时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法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法律本身也被当作一种工具,容易受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干预。江平是那一代人中声誉最隆的法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思想无限呐喊。他曾说自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掉入时代的缝隙,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 “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和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从某种意义说,江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工作者的生命,从 50 岁才真正开始。那是 1979

15、 年,他终于摘掉戴了 22 年的“右派”帽子,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课程。重回学校不久,江平便提议开设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他用当年留学苏联所积累下来的理论和资料编写教材,法大所有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都由他授课。现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的孔祥俊是江平的博士生,他说听姜老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 “我们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看待案例,他却能把制度融进案例,从里面抽出一个精神来” 。孔祥俊回忆,当年的课堂上,江老师常常给他“醍醐灌顶”之感。江平常说,包括他在内的这一代法律人,在法学界的作用,就是一架“人梯” ,在接受过现代法律教育,拥有法

16、治理念后,被投放到教育岗位,为硕士生、博士生,花费七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搭建一架学习法律的梯子。他用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未来中国的法律人。直到现在,法大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毕业的时候穿上一件文化衫,上面印着江平在 30 年前手书的一句话:只向真理低头。63 岁那年,江平卸任一切公职,继续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和在公共法律事件上表达意见来发挥影响力。到广东打工的湖北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后,江平激烈抨击收容遣送制度。重庆李庄案第二阶段,已经 81 岁的江平顶着巨大的压力,加入李庄案法律顾问团,为捍卫中国律师制度和律师合法权益鼓与呼。总有人问这位跌宕一生的老人,对中国的未来怎么看。他总是笑眯眯的:“这个社会总是朝向一个更美好的前景发展,这是我始终相信的。所以在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乐观的。 ”在江平看来,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 “我们这一代法律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承上启下,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学生。 ”他愿意一点一点地看着国家改变, “希望能够看到我们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