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测试题目四卷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5822484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97.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测试题目四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测试题目四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测试题目四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测试题目四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测试题目四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测试题目四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测试题目四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二 年级 地理 学科练习第 4 卷,共 12 页,第 1 页 太仓市感知教育网络学校太仓市感知教育网络学校 20122012 年寒假练习卷第年寒假练习卷第 4 4 卷卷 高二高二 年级年级 地理地理 学科学科 班级班级_姓名姓名_ 上课时间: 01 月 29 日 02 月 02 日 13 时 30 分 到 15 时 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 (5 50 0 小题,每题小题,每题 1 1 分,共分,共

2、5 50 0 分分) )。 1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在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地区,有明显的界限 B区域是自然生成的,都以自然的山脉和河流为界 C区域可以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D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差异不大 2以下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特点的是( ) A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B河湖面积广,水产业发达 C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 D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 3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是( )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地势平坦,河湖密布 肥沃的水稻土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机械化程度高 A B C D 4与传统的手工测量手

3、段相比,GPS 具有的特点是( ) A.测量精度高,操作复杂 B.中间处理环节较多且复杂 C.仪器体积大,不便于携带 D.全天候操作,信息自动接收、存储 5现代城市管理中,优先采用的技术是 ARS BGIS CGPS D电脑虚拟 20072007 年年 9 9 月月 1919 日日 2 2 时时 3030 分,超强台风“韦帕”分,超强台风“韦帕”在浙江苍南县登陆,台风给浙江、上海、在浙江苍南县登陆,台风给浙江、上海、福建等地区带来强降雨,并引发了洪水。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福建等地区带来强降雨,并引发了洪水。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高二 年级 地理

4、 学科练习第 4 卷,共 12 页,第 2 页 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 6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 7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 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 GIS 技术 GPS 技术 RS 技术 “数字地球”技术 A B C D 82010 年 1-4 月我国南方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出现严重的旱灾,为快速准确获

5、得受灾面 积状况,适宜采用的方式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实地调查 9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地区的土地沙漠化 B.我国东北地区是土地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地区 C.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D.荒漠化主要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造成 10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的途径不合适的是 A开发太阳能资源 B推广省柴炤 C兴建沼气池 D修建核电站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 11111313 题。题。 11使大气中的 CO2 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燃烧化石燃料 火山爆发 绿色植

6、物被大量破坏 太阳活动 A B C D 12大面积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 大气中 CO2 浓度下降 造成臭氧空洞 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许多物种灭绝 A B C D 13目前地球上最主要的原始森林位于: ( ) 高二 年级 地理 学科练习第 4 卷,共 12 页,第 3 页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 A B C D 14. 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 B. 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矛盾的,不可调和 C. 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 D. 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

7、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15地球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的原因是( ) A中纬度地势平坦,不适合森林的生长 B中纬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 C中纬度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农耕 D中纬度位置居中,交通方便 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多年开垦,“北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多年开垦,“北 大荒”已变成“北大仓”。据此回答大荒”已变成“北大仓”。据此回答 16161717 题题。 16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消纳一切来自人为和自然的污染; 吸收

8、阳光中的紫外线;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A B C D 17. 湿地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A湿地面积扩大,土地荒漠化加剧 B气候湿润,盐渍化土地面积缩小 C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D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资源减少 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完成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完成 1818- -1919 题。题。 18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是( ) A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B地形崎岖,溶洞广布 C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D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高二 年级 地理 学科练习第 4 卷,共 12 页,第 4 页 19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露天采矿 B黄土质地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植

9、被破坏严重 读“读“20032003 年能源消费构成图”回答年能源消费构成图”回答 2020- -2121 题题 20四国中,能源消费以水电和核电为主的是( ) A、国 B、国 C、国 D、国 21. 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类似的是 ( ) A.国 B.国 C.国 D.国 22. 下列不是山西省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的是( ) A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B调整产业结构 C “三废”的治理 D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23. 2004 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下列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有 ( ) 大力在海外投资石油的开发和经营 加强“节能减排”宣传 建立

10、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 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 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A B C D 24. 下列都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组是 ( ) A 水能、生物能、石油 B 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C 煤炭、潮汐能、太阳能 D 风能、水能、天然气 25. 决定流域开发方式和方向的是 ( ) A流域的人文背景 B流域的植被状况 C流域的自然背景 D流域的人口密度 26. 田纳西河两岸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主要得益于( )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C.便利的航运条件 D.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27. 田纳西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 高二 年级 地理 学科练习第 4 卷,共

11、12 页,第 5 页 A.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B.梯级开发 C.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D.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28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原因是( ) A耕地集中适宜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29以下哪项不是东北的农产品( ) A大豆,甜菜,鹿茸 B春小麦,高粱,人参 C油菜,冬小麦,柑橘 D玉米,水稻,灵芝 30今后东北农业基地发展的重点是( ) A.弃耕兴牧 B弃林兴牧 C.大力发展渔业 D.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31. 关于东北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 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B.舍饲养畜

12、业广大林区和农区 C.放牧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D.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32. 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是 ( )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大规模国家经营 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A. B. C. D. 33. 下列哪项说法不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有利优势( ) A.国际经济环境 B.对外开放政策 C.重化工业基地 D.侨乡 34. 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B.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高二 年级 地理 学科练习第 4 卷,共 12 页,第 6 页 C.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壤肥力上升 D.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不会产生水土流失 35. 下面几种区域城市化典型模式中属于珠江三角洲的是 ( ) A.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