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矿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822321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大同市矿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山西省大同市矿区 2017-20182017-2018 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二三四总分1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选项1.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在日本一直流传至今,如“七夕节”“重阳节”等,这说明中国在哪方面对日本的影响( )A 建筑技术 B 书法艺术 C 风俗习惯 D 天文历法2.“他的九成宫醴泉碑铭结构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道劲而气概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气度。”材料描述的这位著名书法家是( )A 胡昭 B 王羲之 C 欧阳询 D 颜真卿3唐的一位皇帝引用古人的话说“君

2、,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引用此话的根本目的是( )A为了阐明君民关系 B为了阐明水与舟的关系C为了说明民贵君轻 D为了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4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诗人灿若星河。与下图中诗篇的作者生活于同一朝代的是( )A. 杜甫 白居易 B屈原 苏轼 C颜真卿 李清照 D吴道子 辛弃疾5. 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是( )A 安史之乱 B 黄巢起义 C 陈胜吴广起义 D 红巾军起义6.元朝时,管辖今山西地区的是( )A 甘肃行省 B 陕西行省 C 河南江北行省 D 中书省7假如你是生活在宋代的一位市民,你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2A使用景德镇的瓷

3、器 B用“交子”购物C到瓦舍中看戏 D练习八股文的写作8下列人物在史记和资治通鉴都能查到的是(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A B C D9现在我国在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严格海关报关制度。早在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所设立的机构是(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诗人金榜题名后在京城写下的诗句。该诗人是生活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11.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4、12.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 ) A、苏州宝带桥 B、北京玉带桥 C、赵州桥 D、卢沟桥13.宋朝时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是 ( ) A 小麦 B 水稻 C 玉米 D 棉花14.下列选项,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A 皇帝荒废朝政 B 发生严重灾荒 C 节度使权力膨胀 D 中央与地方力量失衡15.宋时有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了当时的哪一政策( )A 重农抑商 B 重文轻武 C 重商抑农 D 重武轻文二 简答题(本大题共 12 分)316.运用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完成下面各题。(1)以上两幅图中人物曾分别到达哪两个国家,有什么影响?(6 分)(2)根据年代尺提示信息,写

5、出 A 处的史实,B 处表示开始的时期名称,C 处的代表人物(6 分) 隋朝建立 (A) 唐朝灭亡(B) 蒙古崛起(C)| | | | | 三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17 题 13 分,18 题 14 分)17.材料一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 材料二 元朝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初名总制院,后更名为宣政院。长官为宣政使,元世祖忽必烈下诏设立总制院,院使秩正二品,由当时的帝师八思巴兼领,并设有院使、同知、,副使等官员,下辖吐蕃地区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包括宣慰司。材料三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

6、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1)材料一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4 分)诗中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2 分)(2)材料二中的宣政院管辖今天的哪一地区?(2 分)说明了什么?(2 分)(3)辽与宋议和的盟约名称是什么?(2 分)请举一例民族和睦或交流的史实。(1 分)18 材料一581 .9071206589 94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三:梦梁录卷十三记载 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1)材料一中大运河以哪里为中心?(2 分)大运河开通有什么作用?(4 分)(2)材料三反

7、映了临安的什么景象(2 分)(3)从上述材料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2 分)结合课本简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4 分)四 探究题(16 分)19. 17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 1 卷第 13 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活动一 以“古代科技”为主题,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收集史料?(3 分)活动二 介绍这些科学家的成果(3 分)(1)毕昇 沈括 郭守敬 (2)根据培根的评述,说一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果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6 分)活动三 以“科技”,“文明”为关键词谈谈你的感想。(4 分)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