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821015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王建荣 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是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区、镇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为国家最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组织,其人员素质状况是决定推广工作成效的关键。 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就不可能有发达的高效农业。为了搞好新世纪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工作, 本文就余杭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情况,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队伍现状 余杭区区级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人数为 190 人, 镇乡级农技站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137 人,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总数为 327人,全区

2、平均 1656 个农业人口、550 户农户和 104ha 耕地,拥有 1 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一)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的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按照 30 岁以下、3040 岁、4050 岁和 50 岁以上划分为 4 个年龄段。50岁以上 84 人,占 25.7%;4050 岁 123 人,占 37.6%;3040岁 84 人,占 25.7%;30 岁以下 36 人,占 11%。 (二)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的学历结构。学历结构按照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及以下划分为 5 个等级。高中及以下 29 人, 占 8.9%; 中专 70 人, 占 21.4%; 大专 123 人, 占 37.6%;大学

3、本科 100 人,占 30.6%;硕士研究生 5 人,占 1.5%。 (三)农技推广队伍人员的职称结构。职称结构按照高级、中级、初级和无职称划分为 4 个等级。无职称 39 人,占 11.9%;初级 142 人,占 43.4%;中级 121 人,占 37%;高级 25 人,占7.6%。 二、存在问题 (一)农技人员工作重心偏移。在机关由于公务员编制较少,许多优秀的农技推广工作人员被抽调至行政岗位,就区本级而言,借用或顶岗的农技人员达 48 人,从事非农技推广工作的 12人,合计 60 人,而在岗的农技人员又有 60%左右的工作精力用于面上行政管理工作,本职工作已经退居次席。在镇乡(街道)农技推

4、广人员有的从事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有的从事群众纠纷处理、环境治理等工作,出现了许多农技推广人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同时,许多农技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以农业行政管理性工作为主,在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上花的时间也在渐渐减少,从而导致农技网络的关键环节脱节。 (二)缺乏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一是就其本人而言,工作量与个人收入不挂钩,干多干少一个样,能者多劳,多劳又不能多得;二是对所在单位来讲,工作量越大,工作经费支出也越多,多做不如少做。因而,农技推广人员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加之农技推广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带有更多的隐性特征,绩效不易评估,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整体素质与服务手段滞后于产业发展。就镇乡

5、(街道)农技推广人员而言,由于处在基层,往往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同时由于一些非专业人员的加入,造成农技队伍专业知识比重低,且人员集中在种养等产中阶段,而产前咨询、产后加工、保鲜等领域专业人员极少,特别是镇乡(街道)新进的大学生人数减少及在职进修的人数比例过低,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难以跟上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的步伐。 (四)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偏低。相关政府部门或是对农技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是由于财政困难,对于保障农技推广经费缺乏激励措施, 使得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水平低下。很多年轻农技专业人员不安心工作,想跳槽,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同时,该行业对许多

6、大学毕业生,甚至一些在岗人员都缺乏吸引力,加之一些农业院校毕业生宁愿改行留在大城市工作,也不愿意到区、镇乡基层单位工作。造成农技推广队伍在近几年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对策思考 面对农技推广人员严重偏少, 尤其是从事种植业的农技推广人员平均数微乎其微的现状,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一)推进机构改革,优化队伍结构。当前区、镇乡两级农技推广组织, 仍然处于基层农技推广的主体地位, 关键是要对区、镇乡农技推广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1、建立派出形式的镇乡级农技推广新体制,以垂直(农业部门)管理为主,地方(镇乡政府)管理为辅。2、优化区、镇乡农技推广队伍的专业结构,增加农产品加工、经营

7、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市场营销、地方特色作物等专业结构的设置和人才的接纳培养, 使农技推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3、调整或重组镇乡级农技推广机构设置,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组建与农业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可跨区域服务的专业性农科站;对尚不具备条件的地方,结合机构改革,整合各种专业站,组建综合性的农技服务机构。 (二)围绕产业重点,重组队伍配置。围绕我区十大优势产业带建设,对现有农技推广队伍从三个方面开展优化配置。1、重新设置区级农技推广岗位,优先确保主导产业的技术力量配置。2、以我区“农技大师”制度为基础,在主导产业重点镇乡健全责任农技员和农民大师队伍,形成“从区经镇到户”的线状推广脉络,三级

8、联动增强示范带动能力。3、镇乡农技人员分管业务线的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两条, 人员变动事项征得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确保推广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三)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运作顺畅。由于农技推广其本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农技人员必须随时进行知识更新, 必须进行技术试验与示范,必须下乡进村入户进行技术咨询,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因此,政府财政必须每年增加对农技推广的投入,保障农技推广经费的足额到位,使技术推广活动能够正常展开。 (四)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为了做好农技推广工作,除了增加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一是制定覆盖区、镇乡两级的农技人员梯队中、长期培养计划;二是树立各专业首席大师权威性,在涉及产业的区级项目立项上授予“一票否决权” ;三是完善考核制度,严格“农技大师”三级推广队伍的年度考核制度,宁缺勿滥,末位淘汰。 (五)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一是建立覆盖主导产业的科技示范场(户) ,搭建技术示范平台。要鼓励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从事产业化开发,创办示范场,紧密与产业的联系程度;二是以农民信箱为平台,建立各主导产业从业人员的网络信息平台, 落实责任农技人员, 增强服务的时效性;三是在 “联基地联大户” 制度基础上, 强化科技人员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之间的联系,增强服务的针对性。 (作者系余杭区科协副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