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解读叙事_的本质究竟是什么_答申屠云峰的_另一种解读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解读叙事_的本质究竟是什么_答申屠云峰的_另一种解读_(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滩彝彝 螂解读叙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答 申屠云峰的另一种解读申丹内容提要希利斯米 勒是著名解构主 义学者,而其解 读 叙事又自称为“反叙事学”的著作,这种情形促使另一种解读形成了单一固定的 阐释框架,认为 解读叙事是一本彻头彻 尾的反形而上学的著作。在这 种单一框架的作用下,该文对笔者的评米勒的“线条意象”进行了“误读,。为了避免被这一“误读,所误导,也为了更好地把握解读叙事的本质,本 文将进一步揭示米勒身上“解构主义和形 式主 义结构主义”共存的内在双重性,揭示解读叙事 一书丰富的双重意义尽管其 总体理论框架是反形而上学的,其批评实践却是解构主义与形 式主义的混合体,不时体现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
2、形 式主 义立场。此外,在分 析仅涉及“解构主义 宏观”层次 时,有 时出现的也 是两者的混合体仅仅在出发点上是“解构主义”的,而在分析方法上却依然是“认识论 层面”的。书中这种复杂 的双 重性不仅 与作 者的思想实质有关,也与理论的可应用性相关。本文认为,在阅读理论著作 时,不能先入为主,带着某种定见来“盲目”地看文本,而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和视 野的开放,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透过文本表面的总体理论框架,看到文中隐含的某一层次甚至多层次的双重性,乃至多重性。关键词解读叙事 双重性解构主义形式主 义结构主 义宏观微观年月日,希利斯米勒、韦恩布斯、詹姆斯费伦和笔者等人在美国哥伦布共进 晚 餐,席间
3、米 勒 对布斯等人说“仁 申丹在努力劝 我转换阵营,转到这一阵营里来,因为她认为我实际上还是一位形式主 义者。”八十 多 岁 的 老布 斯笑着说“这话 我已经说了快三十年了。”当时我们正在参加“当代 叙 事理论”研讨 会,与会 的都是 应邀为叙 事理 论 指南撰稿的作者。这 是 一 支“非 解 构 主 义的作者队伍”,包括 米克巴尔、杰 拉 尔德普林斯、施洛 米 丝里蒙一凯 南、西蒙查特曼等著名结构主义叙事学家。这是米勒第一次进 人 这个圈 子,其原 因 在于指南的第一 主编费伦 读到了我写 的一篇论文拓展 眼界评希利斯米勒的反乡外国文学评论,叙事学。这篇 论文探 讨了米勒 在解读叙事这本 自
4、称 为“反叙事 学”的著 作 中不时体 现 出来 的与叙事 学“貌 离神合”的立场,旨在 揭 示 米 勒 的“反叙事 学 的宏 观视角”与“叙 事学 的微观视 角”在 批 评 实践 中 的互 补关系。论文第一 部分以“故 事线条的 开 头与结 尾”为题,第二部 分以“自由间接引语 与反讽”为题探 讨了故事线条的中部。不难 看 出,这 是 我 的解构主义在美国评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以下 简称评米 勒 的“线条意象”一 文 的英文 版。无 论是作为解 构 主义方家的米勒本人,受解构主义影响较多的 里蒙一凯南,还是排斥解构主义 的费伦都对笔者的探讨表示了赞赏。米勒的总体评价是“,。,米勒 所说的
5、“”指的正是笔者的中心论点“解构主义 的宏 观视 角”一与“结构主义 的微观视角”。一之 间 的 互 补。那么,为何得到了解读 叙 事的作者 本人肯定 的东西却受 到了申屠云峰 的挑战呢为何米勒认为对其著作“具有令人 钦佩的洞察力”的理解会被申屠云峰视 为对 该书的“误读”呢这是因为他没 有 看 到解读叙 事一书 的实 质尽管其总体理论框架是解构主义 的,在批评实践 中却是解构主义与形式主义结 构主 义的 混合体,不时体现 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形式主义 立场。可以说,米勒在骨子里既是解构主义者,又是形式主义者。值得一提的是,米勒理性思维很强上大学时本来要学数学,后来选择 了物理,大学三年级改学文
6、学,至今仍对自然科学保持着浓厚 的兴趣。在从事解构主多义 之前,米勒为新批评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尤其受肯尼斯伯克和威廉燕 卜 荪的影响甚 深。在从 事解 构 主义之 后,他 依 然“以伯克为参照,来 阅读 德里达和德曼 的论 著”。这样 的个人特质和学术背景是造成他思想中形式主义实质的根本原因。笔者在评米勒的“线条意象”一文的开头写道“就打破逻各斯中心 主义 的形而上学传统,打破二元对立 的思维模式,强调意义的非确定性等基本哲学立场而言,德里达与他的美 国支持者之间可谓无甚区别,但美国解构主义学者仍然在不同的方面发展了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本文拟重点评介米勒如何以线 条 意象为框 架,富有 新
7、意地在美国从事解构主义批评。”笔者一方面强调了米勒在哲学立场上与德里达 的一致,另一方面又指 出 了米勒在 批 评实践中的“新意”。这一新意就在 于既从解构主义 的立场出发,又从结构主义 的角度切人。该文的结论说“这两种在 哲学立场上互为排斥的批评方法为我们观察文本提供了两种互为补充的角度。 ”在这里笔者再次区分了“哲学立场”和“批 评”实践。前 者“互为排斥”,但后者却有 互 补 之处。在 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年第期的经典叙事学究竟是否已经过时一 文中,笔者重申了这一点“叙事学在叙事规约之中运作,而解构主义则 旨在颠覆叙事规约,两者在根本立场上构成一种完全对 立 的关系。 ”页在提到米 勒 的
8、解读 叙 事 一 书时,则说明“叙事学与反叙事学的实证分析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互补关系”注。申屠文完全忽略了笔者的这一本质区分,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证解读叙事的总体理论框架是反 形而上 学 的,论证“解 构主义是 反对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 中心主义的,结构主解读叙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义则被认为是体现了逻各斯 中心主义”,两者之间无 法 调和。这 与 笔 者 所说的“互 为排斥”、“完全对立”其实是一回事。为何在解读叙事中会出现 解构主义 的总体 理论 框 架与批 评 实践脱节 的情 形呢当然,这 主 要与米 勒 的 内在 双 重 性 相关,他骨子里 的形 式 主义立场导致他不时进行“形而上学”的分析,譬如
9、“像项狄传这样 的小说打破了戏剧性 统一 的规则。它缺乏亚里士多德那种有开头、中部和结尾 的摹仿上的统一性。”页米勒进行这种分析的时候,显然采用 了以单一文本为范围的结构主义“微观”观察角 度详见第三节。令人遗 憾 的是,像这 样 的论述都没有使申屠云峰意识到米勒 骨子里的那一半形式主义 的本质,而坚持将米勒看成一个彻头彻尾 的解构主 义者。他借用了米勒“在 别 处说的话”来证明米勒在 此 处 的立场是解构主义 的。难道从解构主义 的立场出发,能考察到“戏 剧 性统一 的 规 则”和“摹仿上的统一 性”吗申屠云峰的探讨体现 出一种盲目的阅读框 架不看文本 本身的事实,只要 是作 为解构主 义者
10、的 米勒在 自称为“反叙事学”的这本著作中说出来的话,就必定体现 的是解构主义 的立场。申屠文接着说“在米勒眼中,任何小说文本都可以被解构,都不呈统一性。”由于先人为主 的定见之作用,申屠 文 看 不到“不 呈统一 性”与“统一性”之间 的直 接对 立。前者体现的是反形而上学 的立场,而后者体现的则是形而上 学 的 立场,这两 种 立场在 米 勒 的解读叙事 中共存前 者构成总体理论框架,后者则不时出现在批评实践中。申屠文借用 了米勒“在别处”重申解构主义一书 中的文 字来支持自己的 观点。也就是说,申屠 文不仅认为米勒的解读叙事 立场单一,而且认为他的不同著作也立场一致。在这种定见 的作用下
11、,申屠 文搬来了米勒在解读叙事第章中的观点来反驳笔者对米勒第章中某 段分析 的评论“我们认为此 论 断 至 少 是 忽 略了该书第 十一章 。”也正是在这种单一框架的作用 下,申屠文会用“综观全书,得 出的观点来反驳笔者对米勒某一作品分析 的评价。笔者自己的阅读体会是不能先人为主,要尊重文本,无论作者在其他论著 中说了什么,无论一位作者和一部著作被贴上了什么标签,无论一本书的表面理论框架是什么,不要被这些东西蒙住眼睛,而要 睁开双眼看看文本的每一部分究竟说了什么,究竟体现 出什么立场,文 中是否发生 了立场、范畴、角度等方面或明显或 隐含的变换。造成米勒 的理论框架 与批评实践脱节 的还有一个
12、更为深刻的原 因解构主义的理论有时只能在抽象层次上运作,当这种抽象理论进人分 析实践 时,可 能会遭到文本 的抵制,在此情况下,米勒有时会不知不觉地进行“结构 主 义”或“形 而 上学”的分 析。就解构主义 的理论本身而言,一般认为,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为德里达 的解构主义理论提供了支持。但在我看来,德里达在阐释索绪尔 的符号 理论时,进 行了“釜底 抽薪”。在普通语言学 教程中,索绪尔强调符号之所以能成为符号并 不是 因为其本身的特性,而是 因为符号之间的差异,语言是一个由差异构成的自成一体的系统。但在同一本书中,我们也能看到索绪尔对能指与所指之关系 的强 调“在语言这一符号 系统里,唯 一
13、 本 质 性 的 东 西 是意义 与音象, 。的结合。,索绪尔 的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在语言符号系统 中,一个能指与其所指之间的关 系是约定俗成,任意武断的。能指之间 的区分在于相互 之 间的差异。英文词“”之所以能成为指涉“太阳”这 一 概念的 能 指,是因为它不同于英文中其他的能指。但我们必须清醒外国文学评论,地认识到,差异 本身并 不 能 产 生 意 义。譬如,“”、,“”、和“”八这 几 个 音象之 间存在 差异,但这几个音象却不是英文 中的符号,因为它们不是“意义 与音象的结合”,这 一约定俗成的结合才是符号 的本质所在。德里达在 阐释索绪尔的符号理论时,仅关注其对能指之间差异关系的
14、强调,完全忽 略索绪尔对能指与所指之关系 的强调。众所周知,索绪尔在书 中区分了三 种任意关系能指之间的差 异所 指 之 间 的差 异不同语言有不 同 的概念 划分法能 指 与所指之间约定俗成的结合。第三种关系是连结前两种关系的唯一 和必不可缺的纽带。德里达抽掉 了第三种关系之后,能指与所指就失去了约定俗成的联 系,结果语言成了从能指到能指 的能指之间 的指涉,成了能指本身的嬉戏。这样一来,任何符号 的意义都永远无法确定。这 是一种脱离 实 际 的理论阐释。在为传递信息而进行的日常交流中,语言符号的所指往往不难确定。其实,倘若语言符号只是能指之间的嬉戏,信息交流也就无法进行了。文学语 言往往带
15、有各种喻意、反讽和空白之处,意义往往难以确定,处于抽象层次上 的作品的主题意义更是如此。但只要我们承认能指与所 指之间约定俗成的关 系,文字符号 的字面意义往往不难确定。可以说,与文 学语 言 中不 时 出 现 的“意义死角”相比,传统小说的叙事形式有时体现出相对较 多 的确定性,使解构主义 的理论难以施展。我们不妨看看米勒在解读叙事中写下的这么一段文字但依然为一个整体,重新回归一个明确或者单声的一元。在段落之间经 历 了几乎难以察觉的短 暂停顿之 后,又重新开始,再度分裂。这样循环往 复,贯穿整部小说。究竟什么是 连贯意识即 用单一的个人特有语言风格表达 出来 的永恒在场 的 自我的原 线条
16、这根线条 是所有双重和再度双重的“源泉”,当线条的颤动逐渐平息或者被抑制之后,线条就会安全地回归这一源泉。是作者吗是叙述者吗是作者对年轻 时的 自我和语言 的回忆吗是一个又一个 的人物吗是“社区意识”,即 那个 集 体 的“我们”吗伊丽莎 白盖斯凯尔、文本或读者对于这些想像出来的各类人物究竟持什么态度是 审视,同情,理解,或是发 出屈尊的笑声对于这 些问题,无法给出有根有据 的回答。间接引语内在的反 讽悬置或者分裂叙事线条,根本无法将其 简化为一个 单一的轨道。第页 这一片断从“我们”到“她”到“我们”到“我”再 到 另一个“她”,时宽时窄地不断变换聚焦 范围。叙事线条弯曲,伸展,颤抖,直至模糊不清,自我 分 裂 为两部、三部、多部,这是对盖斯凯尔的小说 克兰福德镇中一个片断的探讨。米勒详细分析了该片断中叙述者 与不同人物的声音主体意识之间的转 换,聚 焦于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