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 - 李宇明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812991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3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 - 李宇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 - 李宇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 - 李宇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 - 李宇明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 - 李宇明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 - 李宇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 - 李宇明(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宇明 中国语言规划论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7-314 原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 :96-102 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李 宇 明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切音有“反切”和“拼音”两重含义。拼音义萌芽于清初,成熟于清末切音 字运动兴起之时, 并因拼音义的成熟而排斥掉了反切义。 切音字这一术语大抵产生于清朝末 年,通指世界上一切拼音字(包括非文字性质的拼音方案) ,这是早期的泛指义。随着切音 字外延的窄化, 专指清末民初出现的各种汉语拼音方案 (包括利用拼音原理为汉语设计的文 字方案、速记字和为汉字设计的注音方案等) ,这是切音字的专指义,专指义排斥掉了

2、泛指 义。切音字运动的时限学界有多种说法,本文认为,应以卢戆章发表切音新字的 1892 年为 起点,以 1911 年清王朝灭亡为终点。因此可将切音字运动定义为“发生在 1892 年至 1911 年清末 20 年间的拼音字母运动” 。 关键词 关键词 切音 拼音 反切 切音字 切音字运动 中国百年语言生活的巨大变化,得益于清末切音字运动首倡语文现代化。 “切音字、切 音字运动”无疑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术语,然而一般辞书却少收录,即使是语言学 的专业辞书和相关专著专文,对它们也是或不收录,或不解释,或解释粗略,或解释不一。 本文的任务是从内涵和外延两个逻辑角度对“切音字”进行界定。界定之时,

3、也涉及“切音 字运动”的界说和切音字的命名之由等问题。 一、切音字的泛指义 切音字有泛指、专指之别。切音字这一术语,大抵产生于清朝末年,通指世界上一切拼 音字(包括非文字性质的拼音方案) ,这是它的泛指义。此后,切音字的外延窄化,专指清 末民初出现的各种汉语拼音方案 (包括利用拼音原理为汉语设计的文字方案、 速记字和为汉 字设计的注音方案等) ,这是它的专指义。本节先谈泛指义。 (一)切音字泛指一切拼音字 (一)切音字泛指一切拼音字 清朝末年,切音字泛指世界上一切拼音字。泛指义切音字的外延包括:a)已有的拼音文 字,如西方的拼音文字、日本的假名、朝鲜的谚文、清代的满文等;b)当时出现的各种汉语

4、 拼音方案。看一些具体用例: (1)卢戆章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原序 : “当今普天之下,除中国而外,其余大概 皆用二三十个字母为切音字。英美 26,德法荷 25,西鲁面甸 36,以大利及亚细亚 之西六七国皆 22。日本向亦用中国字,近有特识之士,以 47 个简易之画为切 音字之字母,故其文教大兴。 ”(P2) 谨以此文庆祝周有光先生 80 寿辰。 “面甸”即“缅甸”,“以大利”即“意大利”。“西鲁”不知为何国。此例引自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下文引例,凡出自该书者,就只在例后注出页码。这些引文依次是:沈学盛世元音自序、学部咨外务部文、朱文熊江苏新字母自序、林輅存上都察院书、 资政院特任股员会

5、股员长严复审查采用音标试办国语教育案报告书、劳乃宣江惧闲聊斋供稿 1李宇明 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 (2)沈学盛世元音自序 : “ (欧洲)列国所以强,有罗马之切音字也。(美洲) 与欧洲并驾齐驱者,亦切音字为之。(俄国日本)二国之自强,其势由上, 借本国切音字,翻译泰西富强书,令民诵读者也。 ” (P10) (3) 学部咨外务部文 : “据称,现今世界文字,大别为二:一为象形字,一为切音字。 除中国独用象形字外,余如国书之字头,泰西各国之字母,皆切音也。日本朝鲜 虽亦沿用汉字,然日本则有假名,朝鲜则有谚文,用以补汉字之不逮。假名谚文 亦切音字也。 ”(P68) (4) 学部咨外务部文 : “查各国

6、切音字通例,凡声韵相切,无不先写声母后写韵母。 ” (P71) 以上是清朝末年民间、 官方将西方拼音文字、 日本假名、 朝鲜谚文等称为切音字的例子。 当时,人们还利用拼音原理设计了几十种汉语拼音方案,或为文字方案,或为速记之字,或 如章炳麟之“音表”专为汉字注音用,这些汉语拼音方案也称作切音字。卢戆章、郑东湖将 自己的新字径称为“切音新字” 、 “切音字” ;沈学虽称自己的新字为“盛世元音”或“天下 公字” ,但仍被时人归为切音字。例如: (5)朱文熊江苏新字母自序 : “余读上海沈君之切音新字,直隶王君之官话字母, 未尝不叹美而称羡之也。 ” (P60) 清末的学部,也把这类新字称为“切音字

7、”或“切音字母” 。例如: (6) 学部咨外务部文 : “故仿照国书及泰西诸国文字成例,别制切音字一种,以与固 有之象形字相辅而行,亦今日不得已之举也。 ” (P68) (7) 学部咨外务部文 : “今欲造中国切音字母以济象形文字之穷,则宜审求三十六母 之本音,稍去其微妙难辨者,以为标准声母若干字。又按四呼四收法,参酌古今 韵书,以为标准韵母若干字。声韵既定,或仿日本片假名之例,取原字之偏旁以 造新字,或竟用泰西各国通例借罗马字为之。新字成立,乃以玉篇 广韵等 书所注之反切,逐字配合,垂为定程,通行全国,不得迁就方音,稍有出入。要 使写认两易,雅俗兼宜,然后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徐谋教育之普及。

8、 ” (P6970) 当时利用拼音原理设计的汉语拼音方案有不同的名称,如蔡锡勇的“传音快字” 、力捷 三的“闽腔快字” 、王炳耀的“拼音字” 、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 、劳乃宣的“合声简字” 或“简字” 、刘孟扬的“音标字” 、马体乾的“串音字标” 、刘世恩的“音韵记号”等。虽然 名称各异,但一般都把它们统称为切音字。 以上数例,不释可明。清末之时,切音字可泛指中外一切拼音字。 (二)切音与反切 (二)切音与反切 当时的“切音” ,即现在所说的“拼音” ,季羡林等(1988,P315) 、戴昭铭(1992,P12) 都曾明确指出。因此,切音字的内涵就是“拼音字” 。 考之词源, “切音”之“切

9、”实乃“反切”之“切” ,切音的本义应为反切。 汉语大词 典对“切音”的解释,说明切音具有反切的涵义: (8)罗竹风主编(1997,P975) “切2音 汉语注音的一种传统方法。唐以前韵书皆 称反,唐元度撰九经字样时,因藩镇不靖,讳反而言切,宋人遂沿称切。合宁简字半日学堂师范班开学演说文、沈凤楼江宁简字半日学堂师范班开学演说文、田廷俊拼音代字诀自序、汪荣宝等“简字研究会”启并章程、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原序(二)、庆福等陈请资政院颁行官话简字说帖、王炳耀拼音字谱自序、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原序(一)、严以盛上直隶总督袁世凯书、郑东湖切音字之说明书、直隶学务处复文、刘孟扬中国音标字书弁言。 清代称满文为“国

10、书”。 惧闲聊斋供稿 2李宇明 中国语言规划论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7-314 原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 :96-102 称反切。即用两字拼切给另一字注音。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 : 六 书之形声,十固七八,自叔然、弘嗣,则有切音。 ” 理论上说,切音的拼音义是由反切义演变而来。由反切义到拼音义的意义演变,其具体 过程尚不清楚,但是演变的条件还较明确,可以从三方面说: 首先, 明清两代的学者, 如吕坤 ( 交泰韵 ) 、 潘耒( 类音 ) 、 杨选杞 ( 声韵同然集 ) 、 李光地( 音韵阐微 ) 、刘熙载( 四音定切 )等,为改革传统反切

11、的弊端,对反切用字进 行研究筛选,以使反切更适用于拼读。这些反切改良工作,就某种意义而言已经与清末切音字的设计非常接近了。其次, 切音的办法和 “切音” 这一词语此前已偶见用于拼音文字。 季羡林等 (1988, P45) 指出,清代满族语文学家达海,天聪六年(1632 年)受清太宗皇太极之命改进老满文,创 造了“切音法” ,即用两个音节拼合一起来拼写满语的外来音。季羡林等(1988,P412)还指出,成书于 1790 年前后的五体清文鉴,是用满、藏、蒙、维、汉五种文字对照的分 类词汇集,在其中的藏文栏下附有两种满文注音:一种叫“切音” ,用满文字母逐个转写藏 文字母;另一种叫“对音” ,用满文

12、字母为词标音。如果说达海的“切音法”还与传统语文 学的反切相近,那么五体清文鉴的“切音”是字母转写,与传统的反切已不一样, “切 音”的结果已经类似于拼音文字了。 第三,当时文字学理论还不发达,注音与文字之间的质的不同,传统切音与拼音文字之 间的质的不同,还未被时人所认识,因此把传统的反切、世上已有的拼音文字、为汉语新设 计的拼音等,常常相提并论。例如: (9)卢戆章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原序 : “中国亦有切音字,止以韵脚与字母合切 为一音,此又万国切音之至简易者也。即以两汉文合切而成音,为注明某字 当读何音之用,非以简易字母合切为切音字也。 ”(P2) (10)林輅存上都察院书 : “我朝龙兴

13、辽沈,兼用清书,钦定康熙字典 ,且用切 音之法。 ” (P17) (11) 资政院特任股员会股员长严复审查采用音标试办国语教育案报告书 : “拼音简 字,与我国魏晋以来相传反切之法,作用则一,而繁简不同。反切繁难,故通 者较少,简字便捷,故妇孺易知。 ” (P134) (12)劳乃宣江宁简字半日学堂师范班开学演说文 : “简字者,特三十六母之并省, 反切之便易者耳。反切非深通其例不能晓,简字则一望而可知,一呼而即 出,合于音韵阐微合声之例。 ” (P56) (13)沈凤楼江宁简字半日学堂师范班开学演说文 : “中国旧字,一字数音,一字数 义,繁赜精奥,虽宿儒不能悉瞭。今以二音合成一字,最为简明

14、,亦如古之反 切,以德 红二字切成东字之类。但习六十九字即可拼成三千余字, 虽极鲁至愚之人,亦不难于学成,其易知也何如。 ” (P53) 参见季羡林等(1988,P73)。 例(7)所言,可看作设计切音字的标准程式。这种程式与反切改良的理想结果比较,极而言之就是选取符号的差别了。反切是选择理想的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切音字是选择理想的符号。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八对此也有记载,并且称达海此法比汉文反切还精当,但是清史稿将此法称为“对音”:“达海承命寻绎,字旁加圈点。又以国书与汉字对音,补所未备,谓:旧有十二字头为正字,新补为外字,犹不能尽协,则以两字合音为一字,较汉文翻切尤精当。”季羡林等(1988

15、,P45)说达海创造了“切音法”,必另有所本。 此例中,韵脚即一般所谓的声母,字母即一般所谓的韵母。 惧闲聊斋供稿 3李宇明 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 (14)田廷俊拼音代字诀自序 : “环球各国文字,皆以字母相切而成。独我国不然, 虽每字有反切,字为字,切为切,人多畏难而不学,即学亦难概也。 ” (P61) 此外,设计汉语切音字时,不少人也确实借鉴了反切的成果。例如: (15)朱文熊江苏新字母自序 : “上考等韵,下据反切,旁用罗马及英文拼法,以 成一种新文字,将以供我国通俗文字之用。而先试之于江苏,名曰江苏新字母。 ” (P60) (16) 汪荣宝等 “简字研究会”启并章程 : “简字之法, 以母韵声为体, 以反切为用。 ” (P111) 由于反切的改进、 “切音”在拼音文字中的应用、对注音与拼音文字的质的差异认识不 清等,加之汉语切音字借鉴了反切原理与成果,用“切音字”来指称拼音字就是比较自然的 事情了,从而使“切音”获取拼音义。 需要补说的是,清末之时,人们已看到了反切与拼音的一些不同:其一,反切是用两个 汉字切出一个音节,而不是用字母拼音,其结果是“字为字,切为切” ,只能“注明某字当 读何音之用” ,不成其为文字。事实上,反切和拼音是不在一个学理层面上的。其二, “反切 繁难” , “非深通其例不能晓” 。至于例(9)卢戆章把反切说成“万国切音之至简易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