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5812598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0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均数”教学案例与评析 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 唐彩斌 点评:中科院心理所博导、教授 张梅玲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 “平均数”教学可以说是一节“传统老课” ,很多的老师都用自己的课堂诠释着对平均数的独特理解,很多的创见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效仿。然而,在笔者选择这一课题再去实践的时候,却仍然发现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学生不是不熟练于平均数的求解,而是当面对一组数据的时候,不能分辨该不该求平均数?是不是一定要求平均数?即便是求出了平均数的结果时, 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到底表示的什么?如果说在平均数的教学中, 计算技能的掌握是一贯重视的,而相关的科学分析能力可能是曾被

2、忽视的。基于此,笔者设计“平均数”教学,尝试探讨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的实践二、教学的实践 教学预设目标教学预设目标:1、学生基于对平均数的初步理解,通过丰富的素材进一步感受到平均数的必要和重要;2、经历在不同问题情境中应用平均数的过程,提高灵活应用平均数的水平;3、在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主要过程:教学主要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数是一组数的代表数。(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数是一组数的代表数。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平时你们画画, 总是老师给你们打分,今天我们换换角色,让你们来给 一幅画打打分,你们愿意

3、吗? 生:愿意。师: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打好分数 写在纸上。 生开始各自写分数,师叫几个学生介绍自己的打分。 2、师:这是你一个人的想法,接下来,和小组伙伴交流一下,如果要用一个分数来代表你们小组的意见,你们觉得该是几分? 生: (分数 5,5,5,7) ,我们选择 5 分,因为 5 分选的人多。 生: (分数 6,7,7,8) ,我们选择 7 分,因为 7 是中间的数。 生: (分数 5,5,9,9) ,我们选择 7 分,因为平均数是 7。 生: (分数 6,8,8,9) ,我们选择 8 分,因为比较接近 8 分。 3、师小结:看来,要用一个数来代表一组数的情况,有的人用中间的数,有的人用出

4、现次数最多的数。为了更为精确地代表一个数,我们可以用平均数。 备注:备注:创设的情境是:学生给一幅名画打分。努力满足好情境的条件: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为学习数学知识做准备。 让学生作主给画打分, 这种 “拍板权”是人本源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学生各自所打出的分数也将为学习平均数做准备,所以此情境直指教学目标,是一种高效的导入方式。 (二)在应用中,巩固求平均数的技能。(二)在应用中,巩固求平均数的技能。 1、师:平均数在生活中到底有哪些应用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这些运动员是从事什么运动项目的呢?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姓名 姚明 刘炜 李可 胡雪峰 杜锋 王博 身高(m) 2.26 1

5、.90 2.08 1.85 2.07 2.02 请你计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 你发现了什么? 姓名 占旭刚 张国政 唐功红 刘春红 体重() 79 72 119 70 请你计算出他们的平均体重。 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然后小组之间讨论。发现第一组运动员的平均 身高比较高,判断他们是蓝球运动员,第二组运动员的平均体重比较重,他们是柔道运动员。 备注:备注:以上的两个平均数比较具有现实意义, 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 型水平。而对于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技能来说,这两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正是正面强化这一技能的形成。花絮:在判断第一组的时候,有同学不算也猜出来了,因为有一个名字:姚明

6、,这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即便在小孩眼里,姚明已经是一种职业的象征;而当计算第二组的时候,比较有趣的是:举重运动员不仅举起来的东西比较重,而且举的人本身也比较重。这的确是一种有趣的现象,也的确是一种普遍的典型水平。 (三)灵活应用,感受平均数的特征。(三)灵活应用,感受平均数的特征。 师: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到底怎样灵活应用平均数,让我们一起去一些比赛的现场看一看。 1、少儿歌唱比赛 评委 选手 李 吴 王 张 刘 2 号 5 8 7 6 9 3 号 2 8 8 8 9 师:谁是冠军? 生:两个人并列冠军:因为平均分是一样的。 师:如果这样宣布比赛的结果,有一位选手可能对一位评委有意

7、见?你们认为谁啊? 生:3 号选手一对李评委的打分有意见,他为什么把我的分打的那么低? 备注:备注:平均数容易受两极数据的影响,有时求平均数要略加处理。在现实生活中也为了更加合理地表达一个人的真正水平, 总是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这样的求得平均数就比较合理了。 这种现象在众多电视节目中都有体现,而这种社会现象都会对学生学习平均数形成经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2、实心球比赛 次数 姓名 1 2 2 强强 45m 5 m 55 m 迪迪 3 m 6 m 3 m 你们认为谁是冠军?(请说明理由) 。 同意强强是冠军的举手?(全班都举手了)同意是迪迪是冠军的举手?(没有人举手。 ) 备注

8、:备注:看到一组数据,是不是用平均数来代表一组数据,要看具体的情况。有的时候并不是选用平均数的。而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受到思维的定势,就只用平均数。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才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最高分来决定成绩的排名。虽然是让学生出错了,但这个错误的经历对于学生的学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动了思维灵活性。 3、跳绳比赛 选手 组别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第 1 组 160 175 185 172 178 180 第 2 组 161 189 165 175 167 183 178 你们认为哪组是冠军呢?(请写明理由) 学生在之前的练习过程中,会有类似的想法:

9、要比出分数的结果,不一定要平均数吗?用总数也能比出冠军吗?因为之前有的习题中份数是相同的, 正因如此, 本题就是为了突出应用平均数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 用总数来比,不行,而用平均数来比,才比较恰当。 备注:备注:通过实例,区别平均数与总数的不同特征,尤其是当份数不同的时候,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凸现平均数的特征。 (四)联系生活,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四)联系生活,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师:下面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新“小马过河”的故事? 森林里有两个马群,一个是黑马群,一个是黄马群,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黑马群的平均身高是 1.3 米,黄马群的平均身高是 1.2

10、米,两个马群各派出一匹马到河对岸取粮食,黑马一出来,还没看到黄马,就志高气昂地对别人说“我一定比黄马高” 。 2、组织学生讨论:黑马一定比黄马高吗?学生会举例说明:黑马群的平均身高是 1.3 米,但这只黑马比 1.3 米低呢,比如 1.2 米。黄马群的平均身高是 1.2米,但这只黄马比 1.2 米高呢,比如 1.5 米。不就比黑马高了。学生的回答,总是能清楚地表达平均身高不是每匹马的身高。 3、到底怎么样?呈现画面:黑马 1.3 米, 黄马 1.5 米,他们来到小河边,小河的平均水 深 1.2 米,黑马迫不及待地走下河,黄马却在 想“会有危险吗?” ,学生讨论:平均水深 1.2 米,但说不定比

11、 1.2 米深的地方是 1.6 米,不就麻烦了。 4、从学生的回答中,平均数的特点已经理解到位。而这道题额外承载的教 育含义却远不止这些, 学生已经对黄马和黑马有了自己的看法: 黑马: 自高自大,骄傲,目光短浅;黄马呢,稳重,周到,细致。 5、而在评价马的时候也折射出一些社会的现象: (因为当时在深圳上课,笔 者就现场举例)一个是深圳特区,一个是西部的城镇,是不是特区的每一个人都比西部的每一个人都要富裕?这就不一定了。尽管,特区整体要优越很多。由此想来,生活的平均数,需要我们科学分析,正确应用。 备注:备注: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但不是指每一个个体的真实水平。平 均数是针对整体而言,不是

12、针对个体的。除了数学知识的深刻认识,重要的是渗透了社会生活中的道理,这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必须承载的,也是值得我们教师永恒追求的。 三、实践后的反思三、实践后的反思 1、置于整体,概念的特点更能显现; 众所周知,同样看一个事物,从局部看局部,从整体看局部,显然显得更为 清楚。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同样的道理。平均数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一个全景式的了解,统计学认为,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量有三种:差异量,集中量和相关量。集中量就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集中量又分为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又分为加权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从现实情况看,小学生学习的平均数更多的是指算术平均数

13、,较复杂的平均数中有加权平均数。有一个这样整体系统的认识,教学中更能抓住其本质特征。从这些背景知识中,可以发现:平均数是众多集中量(小学生讲“代表数”比较容易理解)中的一个,并不唯一。反思第一环节,学生给名画打分的环节,要找一个能代表小组意见的分数时,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平均数还有中间数和众数的雏形,这就是一个概念形成的真实的整体背景。 2、丰富经历,认知的形成更加完整;、丰富经历,认知的形成更加完整; 有经历,才会有体验。在正面强化学生初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 时创设多个比赛场景, 要求学生面对一组组的数据来评判谁是冠军?当学生面对唱歌比赛的分数结果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认识

14、的冲突结合在起来,感受到平均数作为一个集中量,在实际使用中有它的不足:容易受到两极数据的影响。当学生在面对实心球比赛成绩的时候,这种思维的定势是强烈的,学生一看到一组数据就计算平均数,但是用来确定比赛结果的并不是平均数,而是他们的最大值。当学生面对两组人数不同的组进行跳绳比赛的时候,他们又一次发现:用总数不能比,用平均数比还是有着便利的一面。纵观一节课,可以发现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有了不同的经历,而所形成的体验也可以说是“此起彼伏” , “学会了用,又不能盲目用” “知道了平均数的不足,又知道了平均数的便利” ,伴随着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就显得完整了许多。 3、加强联系,学习的价值更

15、为丰实;、加强联系,学习的价值更为丰实; 数学联系,就本节课教学设计而言,主要指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 学与德育的联系。本节课上,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美术中的名画欣赏,有体育项目的特点介绍,还有体育和音乐中各种比赛的规则。当然,这些也仅仅是数学学习的素材而已,而数学与德育的联系却并非只是形式而已。在课堂上,我们发现,面对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凡高的名画“向日葵”的时候,学生打分却上下不一,有的打了 5 分还振振有词,折射出的高雅艺术与现实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这也是社会的现实,其实,即便是成人看到名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听完新“小马过河”的故事时,学生不仅对黄马和黑马赋予了人的个性特点

16、,渗透了为人处事的作风,同时联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平均数” ,如重点中学的学生平均分数比一般学校高,那么是否就是就读重点中学好;好的单位平均公资比一般单位好,那么是否要选择好单位就业,以及“宁当鸡头不作凤尾”的俗语,都是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长远的教育意义的。 “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看来承载的不只是数学的学习。虽然我们也反对“去数学化” ,反对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牵强联系,也不赞成“贴标签式的德育渗透” ,但我们认同和倡导用儿童所能接受并喜欢接受的方式,加强联系,渗透德育,真正实现“数学教学,不只教学数学。 ” 探索的核心是创新 学习唐彩斌执教“平均数”的思考 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平均数” 的教学可以说是一节“传统老课” ,不少老师也经常以此内容作为观摩课。这次观看杭州唐彩斌执教的平均数,我感到对这节传统的老课仍闪射出新意并引人思考。 一、参与中重体验。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典型水平和集中趋势的量。 这节课的引入一般的设计均采用人数不等各组比赛,从出现不公平而引出平均数。本节课的设计是让每个学生参与对一幅名画的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