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后都城时代下的西安空间格局浅析——以清代西安城为例

正**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851.08KB
约8页
文档ID:45792743
后都城时代下的西安空间格局浅析——以清代西安城为例_第1页
1/8

后都城时代下的西安空间格局浅析后都城时代下的西安空间格局浅析 ——以明清西安城为例 吴迪 01210116 【摘要】城市空间作为其功能的承载体,是城市重要组成要素,同时也是时代经济、文化、 政治、军事等方面特点的重要反应本文通过对西安后都城时代(宋、元、明、清,以清为 例)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了解其在“国都”到重镇的大背景下,西安城在城市发展、重城 形态、街巷体系等方面的发展轨迹 【关键字】 后都城时代 西安 重城 街巷 自唐以后,西安从原先的国家都城中心转变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重镇作为定都较 早,后都城时代期较长的西安,在中国都城发展史的纵向研究中,其后期的发展轨迹有着特 殊的意义尤其是在清代,西安作为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一方面作为反映封建晚期时代背景 城市的案例, 另一方面作为同样由都城降为重镇的城市典型, 拥有不可忽略的重要研究地位 然而,相对于唐长安在城市格局,里坊街巷,水系关系等方面蔚为大观的研究成果,后都城 时代的西安城的研究则渺渺无几, 显然与其漫长的后都城时代不相适应 故而本文专注于西 安后都城时代的研究, 一方面了解西安在降级后的适应与再发展的历史轨迹, 另一方面研究 其对当今西安城空间格局的影响。

通过纵向及横向综合比较, 得出其在城市发展、 重城形态、 街巷体系等方面所反映的发展规律 希望通过对清代西安城市空间格局的审视, 从历史以及 现代城市建设中发现一些问题,寻求当今同类城市再次升华与发展 一、 历史时期西安城发展 1.1 时代背景 西安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其发展深受地缘格局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其所在地关中平原的区位往往决定了其政治、军事、经济的格局从唐一代到明清时期,西 安尽管保持着区域重镇的地位,但对于西安城市发展而言,表现出其政治性影响不断下降, 军事性以及经济性影响不断提升的趋势 然而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下, 有着西安自身地缘区位 基础,主要归结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西安作为国都的衰落与我国文明中心不断发展扩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中平 原、 黄河流域则是汉民族起源的核心区域, 西安作为关中平原的中心城市, 以其优越的区位、 交通、 自然条件优势成为了早期王朝的都城 然而随着我国文明的不断融合扩张到整个中国 区域,我国都城也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内陆到沿海的发展,在这期间也伴随着西安从中心都 城到西北中心政治地位不断下降的过程 第二, 西安作为军事重镇的发展与其处于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交界处密切相关。

同时作为 关中平原核心的西安,北连幽并,连接大漠草原,南及巴蜀荆湘,向西经丝绸之路,为兵家 必争之地尤其作为封建后期的边疆区域,军事地位越发重要 第三,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西北中心的长安经济地位也在不断增强一 方面西安作为西北地区中心, 控制着整个区域商品流转与售卖, 另一方面西安也是连接中亚 地区重要转折点,其经济地位的重要也就不言而喻 1.2 形态变化 从唐至明清,西安城的形态主要经历从大到小,从纵向矩形到横向矩形,从规整到不规 则的变化图 1) 首先从面积上而言,差别较大,明清时期西安城只有唐长安的十分之一左右唐长安东 西宽9721 米,南北长 8652 米,总面积 83 平方公里而明清西安城加上东南西北四关城也只有11.4 平方公里 从形态轮廓上而言, 唐代长安城主要以一个偏方形的横向矩形为基础, 南向突出为曲江 池,北向突出为大明宫的轮廓形态,整体较为规整明清西安城的城市形态则基本相似,皆 为一个横向矩形主城加上四个关城的格局 由于东关城面积较大且不规则, 对明清西安城整 体规则形态有一定的影响 从拓展趋势而言,唐长安为明显的南北向拓展,主要为皇城以及自然水系的影响。

而明 清时期,则是以东西向拓展为主,南北拓展为辅从时间轴来看言,则是东关城新建在前, 而西南北其他三关城修建在后,这主要是受明清人口增长以及军事防御等方面的影响 1.3 位置变迁 明清时期西安城延续了宋元长安的基础, 是在长安宫城与皇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明 清长安西侧与南侧直接利用原先唐长安皇城城墙, 东侧与北侧城墙是后来拓展新建而成 故 而在平面上表现出明清长安被唐长安包围的态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类似现代城市从外围 圈层退化至中心区的发展轨迹图 2) 而对于明清西安城址的选择,究其原因,既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历史沿袭这个 方面的考虑相对于唐长安的其他区域,宫城与皇城区域地势平坦,周边水系丰富,便于城 市的防御与生活用水,自然条件优越同时这一原因也反应在明清西安关城的拓展上,从历 史地图上看,四关城的边界都拓展至了原先唐长安水系的边缘与此同时,延续宋元格局, 利用原先宫城城墙的基础修建新城,也有利于减少工程,避免扰民图 3) 图 1 西安城形态发展变化 图 2 唐长安与明清西安位置关系 图 3 明清长安与唐长安水系关系 二、 重城形态的延续 2.1 重城形态的发展 从唐至明清,尽管西安城形态位置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重城形态(在大城之内筑小城 使整个城市加强军事防御功能) 作为其显著的特点一直延续了下来。

从唐长安的三重格局到 明代两重格局,再到清代的三重格局,重城形态作为增强城市军事防御能力的重要措施,在 这个西北军事重镇中一直延续了下来, 且重城的所占的面积比例也越来越反映出西安军事性 的不断提升图 4) 具体而言,唐代重城形态实际上更多的是在格局上对政治中心的强调其主要分为“外 郭城——宫城——皇城”,外郭城由 108 个坊加上东西两市构成,为平民和官员的居住区, 是长安城的主要构成部分; 宫城和皇城则是处理政务和皇帝居住的场所, 共约占长安总面积 的 11%从三者的关系来看,宫城与皇城位于长安中轴线的北端,与外郭城构成一个半包围 形态, 拥有一定的军事防卫的增强, 但更多还是通过中轴的格局表现出封建传统的等级秩序 明代西安城则开始由政治意义为主向政治与军事并重转变 明代西安为两重重城, 外围 同样是外郭城, 供平民和官员居住, 同时一部分的官署也分散到了外郭城; 内城为秦王府城, 为明初为秦王戍守西北区域,作为其府邸修建,同时驻扎大量的军队,故而一定程度上也有 军事营寨的性质从整体形态的角度而言,秦王府城与外郭城构成了一个“回”字形格局, 一方面完全的两重城墙格局增强了西安的军事防御能力, 另一方面也是对其政治地位的突出。

清代西安城的重城格局则是彻底向军事性质转变 其形态的发展也经历两次重大的转变, 清初为了遏制与镇压城内反清势力的抵抗, 将西安城东北角划为满城, 作为清八旗士兵驻扎 以及其家眷居住的地点,形成了两重格局随着清中后期反清起义的愈演愈烈,又将西安城 东南角划为南城,作为汉军驻扎的地点,以加强城内的控制力量其中满城与南城并列,又 形成了三重形态直到汉军的出旗,南城的废弃,西安城又回到了两重格局以其三重格局 时为例,满城与南城作为军事性营寨,占去了西安超过 50%的面积,同时随着行政官署移动 到城东,政治性从内城中脱离,清代西安的重城格局彻底转变为军事性防御的性质 图 4 西安重城形态发展 2.2 重城形态下轴线体系的变迁 在重城形态大结构下, “方城正街”的西安城一直保持着一定的轴线格局,在此基础上 也对城市空间的划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唐到清, 轴线体系表现出由轴线对称到轴线分割 的特点,其性质也完成了由政治意象轴线到实际军事道路轴线的变化图 5) 具体而言, 唐长安轴线体系主要为中轴对称体系, 实际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划分了外郭城, 街东归万年县辖,街西归长安县辖,左右各 54 个里坊,中轴对称,极大地强调出了中轴对 称所带来的等级秩序。

但在重城形态中,中轴线被宫城皇城切断,故而这条中轴的意义更多 的在于政治意象轴 明清时期的轴线格局基本保持了一致, 都是十字轴线的格局 以两条相互垂直的道路将 西安城划分成了田字形的形态 这一形态一方面来源于西安城内军事调动的需求, 另一方面 也是由于古代建城先建城墙后建路的影响, 明初秦王府城墙的拓展使得东西向的轴线向南偏 移,南北向的轴线也略为向西偏移,但基本居中,故而形成了偏十字的形态就重城与轴线 的关系而言,内城位于十字轴线所划分的象限区域内,保证了十字道路的通畅,这也是由西 安后期越发重要的军事地位所决定的 三、 街巷体系的变迁 除了城市格局的发展, 街巷体系的变迁也是反映城市空间与功能变化的重要方面 故而 通过对明清街巷体系的横向解析,了解其在格局与形态方面的发展规律 3.1 街巷格局的变化 3.1.1“田”字格局的产生 明清西安城的交通格局呈现出以十字大街为主干,一条外环路圈层式围绕的“田”字形 格局,并以田字为支架,发展出各区域的交通体系图 6) 究其产生的原因,如前文所言,十字道路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对外防御军力的调动,另图 5 西安轴线格局发展 图 6 西安街巷田字格局发展 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城内的控制。

这也反应在明清十字道路的交点处为高大的钟楼, 鸟瞰周边, 起到警戒与指挥的作用 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明清西安建立在唐长安的基础之上, 西安城的十 字道路某种程度上也恰好是唐长安宫城内道路的延续 而一条外环式的道路, 则是西安十字 道路下四大片区之间的重要联系通道, 部分类似于现在的城市外环路, 起到分散交通压力的 一个作用 3.1.2 四隅街巷的特色 在“田”字格局的大框架下,明清西安四隅片区也发展出了各自的交通结构,总体随着 人口的增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小街区密路网的特点 以清代西安为例,自西向东而言,首先西北片区,由于中部存在占地较大永丰仓粮仓核 心,其街巷主要呈现出一个风车状绕中心边缘的结构 西南片区是主要的传统商业区,街巷体系发达,总体而言,以“田”左下一为基础形成了一 个鱼骨式的街巷格局, 这也与其发达商业所带来的以一条街道为核心, 其他街巷与其相接形 成专业市场的形式所适应 东北片区作为满城军事营寨, 故而以较为规整的九宫格式交通划分了整个区域, 整体道 路平直有序东南片区作为先军事营寨后重新发展的区域,呈现一个横向双鱼骨结构 3.2 街巷体系的发展 3.2.1 体系等级与形态 明清时期街巷体系主要分为三个等级, “城市级道路——区域级道路——小街巷”,分 别对应着城市型的主干道,四片区的主干道以及小型道路与入户道路。

具体而言, 城市级道路主要宽 8~17 米, 基本即为两条十字大街 区域级道路通常宽 3~8 米,为片区的主要道路,例如西北片区的新城门大街,西华门大街而小街巷基本宽在 3 米以下,例如花角巷,鼓楼巷图 7) 从道路形态的角度来说,各个等级的道路也有自身的特色城市级道路基本保持笔直, 为城门与城门之间的贯通性道路, 以满足军事快速方便移动的需求 而区域级道路基本贯穿 整个小片区,存在一定的略为曲折,也能保证相当的交通运输能力而小街巷的层级,其形 态类型则较为丰富,但总体而言体现出曲折的形态,存在一定的端头道路,这也是由其自身 的特点所决定的 图 7 西安街巷等级图示 从小街巷的平面形态角度来分,存在着直线形,斜线形,折线形,曲线形等形态街巷, 其各自也有自身的形成原因直线形,较为常见平面形态,不做过多的论述斜线形,在不 少区域都存在, 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取最短的路径而逐渐形成的道路, 在部分街区尺寸较大 的区域中常见 折线形的形成原因则较为丰富, 一方面可以由于周边折线的建筑形态而导致 的折线形街巷,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民居侵占原有道路所形成, 这一类型的街巷往往在人口密 集,缺乏管理的地区较为常见。

曲线形则较为特殊,其往往是沿河流前行的街巷,故而表现 出较为特殊的形态 然而从小街巷的关系角度而言,又可以分为十字交叉式,T 字式,三岔式以及平行式, 他们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十字交叉式,较为常见的平面关系,适用范围广,在各个片区都 普遍存在T 字式,通常存在于端头为建筑入口的区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