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主要拖网渔业主要内容• 鳕鱼拖网渔业 • 竹筴鱼渔业 • 虾拖网渔业 • 深海拖网渔业 • 头足类拖网渔业 一、鳕鱼拖网渔业• 世界鳕目鱼类有5个亚目,10个科,均系软鳍鱼类,无鳍 棘银无须鳕的背鳍和臀鳍条坚硬,感觉似鳍棘鳕鱼往 往捕自冷水水域,大多栖息于近底层 • 鳕科鱼类是世界海洋鱼类中渔获量最高的品种,历史上年 产量常超过10Mt,现在的产量有所下降,但仍居各鱼种的 首位鳕科鱼类中,狭鳕(即明太鱼)(Theragra chalcogramma)、大西洋鳕(Gadus morhua)、蓝鳕(小 鳍鳕)(Micromesisteus poutassou)最重要,年产量都 在1Mt以上,其次是无须鳕属(Merluccius)狭鳕渔业 生产鱼片、鱼糜、鱼仔酱、鱼香肠和鱼粉 中国狭鳕拖网渔业• 狭鳕体细长,头大眼颇大,下颚特出, 颌须很短体呈橄榄绿至褐色,体表有小 斑,腹部色淡该鱼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 北部水域在亚洲沿岸,分布于白令海、 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在北美洲沿岸分布 于加利福尼亚至北阿拉斯加海域在分布 水域里,形成许多地方性群体• 狭鳕的气鳔非常发达,能生活于海面以下几百米 的深水层,并能急速上浮和下沉。
一般栖息于近 海底处,但不同地点和季节,也会游到中层和表 层从产卵期探鱼仪映象分析,狭鳕有垂直移动 习性狭鳕的适温范围为0~12ºC,以1~6ºC渔获较 好3~4龄性腺成熟,体长30~40cm,6龄时体长可 达60~70cm,寿命最长可达14龄产卵期大致在每 年12月至翌年4月,鱼群会游向近岸这种鱼既有 长距离洄游习性,又有一定的回归性• 狭鳕以桡足类、端足类、磷虾等浮游甲壳 类和小鱼为饵料常密集于大陆架和大陆 斜坡营养盐丰富的浅水水域 • 狭鳕集群性强,栖息于水域近底层并有垂 直移动习性,群体移动速度中等( 3.0~3.5kn)捕捞这种对象采用变水层拖 网(中层拖网)比较适宜• 中国有20艘左右大型拖网加工船,从80年代中期 起多数船只投入了北太平洋捕捞狭鳕的生产从 美国阿拉斯加湾到白令公海、阿留申群岛附近海 域、鄂霍次克海和远东地区都留下了中国渔船生 产的痕迹,迄今仍在继续十多年来,这项产业 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为国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起,由于美国和俄罗斯 控制的区域性管理措施日趋严格,中国渔船的生 产区域已越来越小,捕捞配额越来越少,商业配 额的要价也越来越高,此项产业正在萎缩,前景 并不乐观。
但这项产业留下的知识和技术财富仍 是十分宝贵的• 中国大型拖网渔船主机多为3000~3500KW, 所匹配的网具几经改造才逐步定型从上 海远洋渔业公司最早从事北太平洋捕捞狭 鳕的“开创号”所使用的渔具规格演变来 看,网具定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 的网型的结构特征 •网袖以菱形网目构成三角形,装上上、下纲,左、右侧纲,形成8个 袖端,分别用8根叉纲连接,再接到双手纲上,如图4-36所示 •网身从网口部分开始,均用2道六角形网目配置,以扩大网目、延长 网身,减少网体水阻力,也节约网材料六角形网目后面,全部用菱 形网片 •网目尺寸3.2m以上超大网目部位网衣从上到下,保持横向目数相同, 而网目尺寸递减,以形成自然斜率,使网体逐步收缩在网身目大 1.6m以下部位,用不同剪裁斜率收缩,缝合组装 •网目3.2m及以上超大网目部分,用不同粗度聚乙烯绳用眼环(琵琶头 )编结,这种工艺方法优点是不易变形,缺点是费工费料 •网囊用110mm四片式双层网衣组成,外层装8根力纲,纵向每隔10~11 目装一道网囊箍二)国外鳕鱼中层拖网 • 有代表的是巨型拖网,其网口框架绳索、上纲、 侧纲均根据电脑程序确定,以保持抛物线状,其 情形类似于有翼绳索拖网。
网具呈方形,根据使 用情况,侧网宽度取背网幅的65~90%网口以三 角网剪裁用于改善曲率,使网目扩张良好 • 为便于制作且由于多数渔船使用标准的直径相近 的可脱卸网囊,拖网末端不管渔船拖力大小,几 乎都相同,特别是过渡段,典型地使用目大90mm 的聚乙烯网衣 • 1987年11月,按一定比例制作的巨型拖网 和绳索有翼拖网的模型试验在丹麦渔业研 究所水槽进行 • 巨型拖网首次海上试验于1988年3月在摩洛 哥建造的拖网渔船“海狼号”上进行 • 在捕捞青鳕时,使用巨型拖网,其长长的 网翼缝边的网衣在监视声纳上清晰可见, 鱼群集中在网口中央,明显对大网目有反 应,并把鱼从网袖驱集至中央而绳索拖 网这种驱集作用不明显,因为鱼类会搜集 拖网边缘的信号,特别当渔具轻轻地在海 底曳行时这表明,绳索对青鳕没有什么 驱赶作用• 巨型拖网在捕捞青鳕和无须鳕渔业中取得 非常出色的成果,现在已应用到184kW至 4410kW渔船上其中最大的网具已于1988 年9月在纽芬兰圣约翰海洋研究所的渔业和 海洋技术实验研究室测试过,该网具规格 为120目×650cm,上纲297m,3kn拖速时网 口垂直扩张220m大多数中层拖网匹配 Süberkrüb网板或大展弦比V型网板。
三)狭鳕拖网渔业捕捞技术• 狭鳕拖网渔业主要使用中层拖网渔法,捕 捞技术的关键问题有:网板的匹配、使用 和调整;网位的控制;中心渔场的掌握和 甲板渔捞操作 二、竹筴鱼渔业• • 竹筴鱼属跨界鱼类既出现在许多沿岸国 的专属经济区以内,也分布在世界三大洋 的公海水域在多数传统经济鱼类和作业 渔场资源衰退的情况下,竹筴鱼以其巨大 的资源储量及广泛的分布吸引着国际渔业 界的重视21世纪,世界海洋渔业的持续 发展中,竹筴鱼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三大洋的亚热带、温带和热带水域分布着14种竹筴鱼,它们是大 西洋竹筴鱼(亦称竹筴鱼、特氏竹筴鱼)(Trachurus trachurus) 、蓝竹筴鱼(T. picturatus、T. cuvieri)、日本竹筴鱼(T. japonicus)、智利竹筴鱼(亦称秘鲁竹筴鱼)(T. murphyi)、太 平洋竹筴鱼(亦称加里福尼亚竹筴鱼)(T. symmetricus)、地中海 竹筴鱼(T. mediterameus)、粗鳞竹筴鱼(T. lathami)(包括澳 大利亚竹筴鱼T. australis、T. picturatus australis、T. binghami、T. picturatus binghami)、沙竹筴鱼(亦称迪拉哥阿竹 筴鱼)(T. delagoa、T. margaretac)、南非竹筴鱼(T. capensis )、短线竹筴鱼(亦称黑竹筴鱼)(T. trecae)、新西兰竹筴鱼( T. novae-zelandiae)(包括黄尾竹筴鱼T. mccullochi)、印度竹 筴鱼(T.indicus)、阿氏竹筴鱼(T.aleevi)和青背竹筴鱼(亦称 南方竹筴鱼)(T.declivis)。
• 世界竹筴鱼鱼类的总产量近十多年里一直 保持较高的水平,大约波动于300~700万t 之间在单一鱼种产量排名中占领先地位 • 竹筴鱼类产量按海域和品种区分,以东南 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最重要,其产量大致占 了竹筴鱼总产量的3/4左右,年产量保持在 142~500万t之间其次是东北大西洋的大 西洋竹筴鱼,年产量占世界竹筴鱼产量的 20%弱,波动于27~59万t之间;东南大西洋 的南非竹筴鱼排名第三,年产量在24~58万 t之间;西北太平洋的日本竹筴鱼排名第四 ,年产量在19~36万t,再其次是东南大西 洋的短线竹筴鱼和地中海竹筴鱼• 与中国远洋渔业关系比较密切的是东南太 平洋的智利竹筴鱼(2000年起中国渔船进 入开发)、日本竹筴鱼(地理位置较近) 和东南大西洋的南非竹筴鱼与短线竹筴鱼 (曾组织探捕)• 竹筴鱼类的群体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度 的集群性、很高的游速、跨界分布和栖息 于水域中上层 • 由于竹筴鱼都具有昼沉夜浮的垂直移动行 为特征,中层拖网作业必须确保有较高的 拖速(相对拖速应达到4~5kn以上,甚至 6~7kn),并能随时调整网位,实施瞄准和 跟踪捕捞三、虾拖网渔业• 世界海洋的很多水域均有虾类,200m以上 的深水区、沿岸水域、河口及咸水湖均有 分布。
20世纪末,世界虾类总产量已达到 300万t,数量虽不是很高,但其经济价值 在世界渔业中占重要地位 • 现在开发利用的海洋虾类资源只占海洋虾 类总生物量的一小部分,很难估计将来某 一时候虾类的生产力以及海洋虾类总的生 物量• 海洋虾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很不相同 ,这对人们组织商业开发和进行渔业管理 相当重要生长在温带水域的许多重要虾 类,大多为一年生的动物,且具有生长迅 速的特点,即便在一定时间里受到充分或 过度开发,资源的补充和恢复速度较快; 有些种类,特别是高纬度和深海品种,是 多年生的品种,资源补充速度相对缓慢, 管理中应注意合理开发• 在海洋渔业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的虾类有三大 类: • 1.海螯虾、龙虾及近似种类 • 包括海螯虾属(Nephrops)、铠甲虾科(Galatheidae) 、龙虾类的真龙虾属(Palinurus)、龙虾属(panulirus )和岩龙虾属(Jasus) • 2.对虾及其他虾类 • 包括长额虾属(Pandalus)、褐虾(Crangon crangon) 、长臂虾科(Palaemon)、对虾属(Penaeus)和樱虾科 (Sergestidae)。
• 3.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海螯虾和龙虾• 海螯虾出现在北大西洋两岸的岩石沿岸水域,生长缓慢, 雌虾个体比雄虾大、寿命长,资源增殖缓慢,易被过度捕 捞历史上,英国、法国、冰岛、西班牙均捕捞挪威海螯 虾(Nephrops norvegicus)数量达到4.5万t左右这 种虾个体小,生活于较深的泥底实际上,除北大西洋外 ,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也有分布 • 北大西洋北美东北沿岸、西欧沿岸和地中海有海螯虾渔业 ,这里的产量曾达到近9万t,占世界海螯虾总产量的96% 海螯虾渔业曾在中东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西部获得 良好的发展 • 在大西洋西北部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从事海螯虾渔业,历 史上产量都超过万t龙虾• 包括真龙虾、龙虾和岩龙虾它们分布在 比海螯虾较低纬度的温带水域,但热带和 亚热带亦有分布特别在热带水域的珊瑚 礁区形成一种特有的动物区系温带水域 只有普通真龙虾(Palinurus elephas=Palinurus vulgaris)是捕捞对 象普通真龙虾栖息在比龙虾和岩龙虾较 软的沉积物海底上,分布广,但较分散 热带水域的龙虾比高纬度种类生长快• 龙虾的主要渔场在大西洋中西部和印度洋东部。
但最有发展潜力的海区是大西洋西南部和东南部 ,其次是大西洋中东部、印度洋西部和太平洋中 东部龙虾的捕获总量已达到10万t以上,资源并 未充分开发利用,特别是蝉虾科(Scyllaridac) 和深海龙虾 • 世界上捕捞龙虾渔获量较多的国家有巴西、古巴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美国对虾及其他虾类• 对虾渔业是虾渔业的主体其中尤以低纬度热带 水域的虾拖网渔业规模最大 • 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高纬度海区分布着长额虾类 ,西北太平洋的齐氏长额虾(Pandalus jordani )是最典型的生物学代表种该种雌雄同体,性 别有规律地逆转幼体栖息于沿岸浮游生物群落 中,不进入河口和泻湖2~3龄时性成熟,为雄性 3~4龄时,又逆转为雌性繁殖力很低,每年产 卵一次,雌虾死亡率很高仔虾营浮游生活,寿 命2~4龄有时在低纬度能捕到2~3龄个体• 世界各地海洋对虾的捕捞虽已达到相当的 规模,但还有许多海区,一些品种特别是 深水虾资源尚有开发潜力东南太平洋、 中东太平洋、东北太平洋和东印度洋均有 发展余地就品种而言,北半球亚热带水 域的对虾资源(北方长额虾和驼北长额虾 (Pandalus goniurus),特别是深海对虾 (异腕虾及红虾类(Ples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