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765200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1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已统勃仑与欧阳修的文学思想王记录闰明怒自从梁启超指 出“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 于言正统者也,后,述中国传统 史学者,皆以为正统不足论。其实,作为传统 史学中的一种深层的历史观念,正统观一直影响着史家的史学 思想以及史著的内容与形式,决非不足论之事。本文对传统史学中具有典型性的欧阳修的正统观做一探讨,以期加深对欧 阳修史学思想的理解,同时也 期望通过这一探讨,加深对传统史学中一些 问题的理解。一梁启超说“正统之辨,防于晋而盛于宋”,所言极是,宋代史学 领域论正统成为一时风尚,很多学者都对正统问题进行 了阐释,提 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尤以欧阳修的正统论影响最深从史学 思想的角度看,欧阳修第一次从理

2、论上对前代正统问题进 行了批判 总结,从新的角度,开辟了正统理论的新天地,并使之由政治神话变成了史学问题,创导 了将正 统融入史学的先河,而且提 出了自己的历史价值标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欧阳修的正统观是以北宋“春秋学”尊王大一统观念作为理论依据的,从这一观念出发,欧阳修批判 了讨论正统问题时 出现的“昧者之论”与“自私之论”。所谓“昧者之论”,是指用五德终始作为理论基础的带有神秘主义和天命观的正统论。这种理论 自秦汉以后成 为人们解说王朝更迭、历史变迁的重要理论依据,一直到北宋年间,这种观点仍相当流行。据续资治通 鉴长编记载,宋太祖建隆二年,朝廷便认定“国家受周禅,周木德,木生火,当以火

3、德王,色尚赤,腊用戌”太宗雍熙元年四月,有人上 书言“当越五代而上承唐统为金德”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九月,张君房上疏亦云“唐土德,五运相承,国家当承唐室正统,用金德王”天禧四年五 月,谢绛又上言以宋宜用土德。诸人所议虽异,但都不出五运之说。这种观念在史学领域里表现也很 明显。宋真宗时修“册府元龟”,其中的正统思想就是以五运之说立论的,它说“昔洛出书九章,圣人则之,以为世大法,其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帝王之起,必承其王气。,用“历数”、“征应”、“行次”、“天统”等概念解释历代王朝 的更迭,完全脱离了历史 实际,认为“创业受命之主,必推本乎历数,参考乎征应,稽其行次,上

4、 承夭统”。册府元 龟用这种神秘迷信的正统观念来总结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欧阳修的至交、并曾参与新五代史编撰的尹沫,也根据五德学说,提 出“天地有常位,运 历有常数,社樱有常主,民人有常奉”,认为历史的发展、王朝的更迭是遵循“常数”的,并 由此构成了有“主”有“奉”的社会等级秩序。张方平也从五运的角度解释历史的发展,他说“夫帝王之作也,必膺篆受图,改正 易号,定制度于大一统,推历数以叙五运,所以应 天休命与民。,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史学领域,北宋 中前期一大批士大夫都是信奉五运终始的贵州社会科学一九九六年第一期总第一三九期正统理论的。对此,欧阳修进 行了无情批判,“谓

5、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谬妄之说也。,以五德学说作为理论依据的正 统论者,均“溺于非圣之学”秦在中国历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人们既不据其功业,也不据其道德,只依据三统五运就把它黝为闰位,汉朝本是“以至公大义而起”,五运 论者不究其道 德功业,只是认 为“以火德当天统”,甚而至于“引蛇龙之妖以为左验”,在欧阳修看来,这些都是“昧者之言”,是不足以说明王朝治乱兴衰、历史发 展变化的。欧阳修在此批判 了神学迷信的正统观,破除 了作为王朝更迭之政治神话的基础,不能不说是正统论在史学上的一大进步。此后讨论正统,已很少有人再用五运之说立论。所谓“自私之论气指史家在作史时为本朝争正统,偏私本朝。如撰写南北朝史,“私

6、东晋者,曰隋得陈,然后夭下一,则推其统曰晋宋齐梁陈隋。私后魏者,曰统必有所授,则正其统曰唐授之隋,隋受之后周,后周授之后魏”,更为严重的是,“为南史者低北曰虏,为北史者低南曰夷”,。,欧 阳修认为这些都是“挟自私之心而溺于非圣之学”。”对于这种在做史时不顾事实,任意树立正统,而无是非予夺之标准的做法,欧阳修十分鄙弃。二通过对历史上及现实中正统问题的反思批判,欧阳修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正统理论。他从北宋“春 秋学”尊王大一统 角度提出对正统 的理解,“臣愚 因以谓正 统,王者所以一民而 临天下”,移“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日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 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根据“居正”与

7、“一统”,欧阳修指出历史上的正统王朝有三类第一类是“居夭下之正,合天下于一”,尧、舜、夏、商、周、秦、汉、唐属此类第二类是“居其正而不能 合天下于一”,东周属此类 第三类是“虽不得其正,卒能合天下于一”,西晋、隋属此类。“在这 里,欧阳修提出了“正”与“一”两个历史价值标准,所谓“正”,是指道 德而言,也即封建的礼分所谓“一”,是指功业而言,也即王朝的业绩。欧阳修反对纯粹用道德因素区分历史的做法,把现实功业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提出在论述王朝地位时要“较其德与迹”,竹也即确立道 德、功业并重的历史评价标准。在他看来,三代相传,“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没什么可说的。但“自秦以来,兴 者

8、以力”,这就需要认真考虑王朝的功业 了,“直较其迹之逆顺,功之成败”。,在这里,欧阳修不囿于对历史作道 德善恶两极判断的成见,能从 王朝统治的实际情况出发,反对脱离历史事实的空虚的道德标准,将封建的伦理道德与部分的历史事实融 合起来,为传统的价值观念注入了功业 因素,并使正统问题直接与历史 问题相联系,这不能不说是欧阳修史学思想的巨大进步。在区分了正统的三种类型,提出了从道德、功业两个方面评价王朝地位的同时,欧阳修又提出了“绝统”的概念。他认为前人所谓正统相承不绝的认识是错误的,它给人们解说分裂时期的历史造成了困难,也引起 了许多无谓的争端。有鉴于此,欧阳修考察了历史的治乱分合、盛衰升降,认为

9、正统有续有绝,他指出“故正统之序,上自尧舜,历夏、商、周、秦、汉而绝,晋得之而又绝,隋唐得之而又绝。自尧舜以来,三绝而复续,惟有绝而复续,然后是非公、予夺正,而正统明矣。,欧阳修正统“三续三绝”的见解,较好地说明了统一王朝的历史与分裂割据时期的历 史,以及统一与分裂的转化。这种说明可以避免对历史进行过分的曲解,是有其认识价值的。基于这种思想,欧阳修反对在史书纪年问题上靠编排年号示正统所 归的做法,指出“夫居今而知古,书今世以信乎后世者,史也。夭下有统则为有统书之,夭下无统则为无统书之,然后史可法也。嘴这种直 书史事,不完全囿于正统的历史编撰原则,在宋代理学盛行的学术氛围中,确属正统论与欧阳修的

10、史学思想难能可贵。欧 阳修在运用自己的正统理论对历史发展进行具体论述时,有不少 思想上的闪光点,这集中表现在他对秦、魏、五代历史地位的评价上。在欧 阳修看来,讨论王朝正统问题必须注意王朝的“兴废之际,治乱之本”,要认真“究其兴废,迹其本末”,不能以主观好恶或表面形式来判定。自班固撰汉书,置赢秦于闰位,历来论秦之历史地位,多为贬斥。欧阳修则不然,他考察了历史的盛衰变化、王朝更迭以及秦由小到大、由弱而强的历史过 程,指出“尧、舜、夏、商、周、秦 皆出于黄帝之苗裔,其子孙相代而王,尧传于舜,舜传于禹,夏之衰也,汤代之王,商之衰也,周代之王,周之衰也,秦代之王,其兴 也,或以德广或以功,大抵 皆弃其弊

11、而代之。,。在这里,欧阳修指 出历史上的王朝更迭,都是因为前朝出现了“衰弊”,后之兴起者“弃其弊而代之”,具有“承弊易变”的历史哲理。欧阳修思考 自然、社会变化时有一个基本 出发点,那就是“周易否泰消长之卦”,“认为“物极则反,数 穷则变,此理 之常也”。忿欧阳修用 这 一思想考察历史兴衰,指出秦承周之弊而代之,是合乎“夭理 自然”的。他还特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列 国争雄的事实,认为秦在这一历史时期,采取了得 力措施,努力发展壮大,“始秦之兴,务以力胜”,靠的是功业。欧阳修还指 出,后儒因痛恨秦始皇“任法少恩”、“非古自是”,进而贬低秦的历史地位,是因人废事。他说“夫始皇之不德,不过如莱封,莱封

12、不能废夏商之统,则始皇未可废 秦统也。,谷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欧阳修已不仅仅是为秦争正统,而是用历史学家的眼光,从 功业的角度肯定了秦的历史地位,见解非一般士人可比。自晋以后,人们对魏的正统地位一直争论不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 怎样看待魏国历史地位的问题。欧阳修指 出,东汉自和帝、安帝开始衰败,到桓帝、灵帝时国 力大坏,“其衰乱之迹,积之数世,无异三代之亡也。”在这种情况下,“豪杰并起而争”,在道 德上并无高下 之别,这样就要, 交其迹”,看其功业了。三 国中魏势 力最强,且代汉而起,当然应为正统。欧阳修又用历史类比的方法,指出“魏之取汉,无异汉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林进一步肯定魏的历史地位。

13、欧阳修写新五代史,面临的首要 问题就是如何确定五代的历史地位。宋太宗时,李防等人编五代年 号,把梁归入潜 伪,朝廷所用的崇夭历也黝梁的建号。对此,欧阳修认为“不可不辨”。他认为后梁固然不得为正统,但也不能称之为“伪”,“于正统则宜绝,于其国则不得为伪”。僻从 而在撰 写新五代史时,为后梁在 内的五代之 君列本纪,给五代历史以应有的地位。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不伪梁”的史法受到世人讥评,认为他奖励篡逆之君有失春秋之旨。对此,欧阳修进行了辨驳,指出春秋对篡献之君 仍称之为“君”,新五代史不违 背春秋史法 五代之君皆为贼乱之君,如果单单“伪梁”,显然不合适 再者,梁虽不是正统,但从功业上看,梁有辖土,有吏

14、民,有社援,行使生杀予夺大权,因而也不能称为“伪”。需要 注意的是,欧阳修在此为春秋大义作了新解,他说“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 明。夫欲著其 罪于 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 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 知予 不伪梁之 旨也。,份欧阳修认为“不没其实”,按照历史实际处理历史记载,才是春秋真意。实际是君,就记 为君,实际行篡,就记为篡,这样才能传信于后世,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欧阳修以“不没其实”作为

15、春秋大义,并以此解释历史上的统闰伪正,冲破了北宋“春秋学”的樊篱。总之,欧阳修的正统论注重从道 德、功业两 方面去考察王朝历史地位,把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结 合起来,言人事而弃神学,重理性而摒迷信,并指出正统 有续有绝,中国历 史上存在着炙贵州社会科学一九九六年第一期总第一三九期“王道”无所 归的历史时期,这些认识在史学上都是有 价值的,反映了欧阳修史学思想的进步之处。三从史学思想的角度看,欧阳修的正统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尽管欧阳修指 出了正统的三种类型,创立 了绝统说,但是在运 用正统这一理 论解说历史时仍不免陷入自相矛盾。比如三国时期,欧阳修从功业的角度指出魏为正统南北朝时期,北魏与东晋

16、并立,欧阳修却认为是绝统。同样是分裂割据、互不统属的时代,为什么有的正统有所归,而有的是绝统呢从欧阳修的论述中,我们明显看到他不能自圆其说,可以说,欧阳修论正统,实际是 想寻找一条能 合理解释王朝更迭、治乱兴衰的路径,他本人对传统正统观确有很大突破,但终因囿于正统,不能摆脱,使 自己的历史解释又陷入了矛盾。其二,和司马光对待正统的态度相比,欧阳修的局限性就更明显了。司马光对正 闰之说基本上是持批评态度的,认 为“正闰之论,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义,确然不可移夺者也”,“非大公之通论也”。公故而 他提 出自己编撰资治通鉴,“止欲叙 国家之兴衰,著生 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拨乱世反诸正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 功业 之 实而言之”。留司马光重 国之兴亡,民之休戚,以“功业之实,论定王朝在历 史上 的地位。这种功业论的观点是比较尊重历史事实的。可说纯粹是历 史家的眼光。而欧阳修在功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