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3[1]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75563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3[1]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3[1]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3[1]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3[1]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3[1]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3[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业--模块3[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 3 活动 1 第 1 步教学媒体类型记录表正在刷新教学活动为什么要运用教学媒体?现在使用的教学媒体和以往使用的教学媒体有什么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利用黑板板书,这样子使得老师除了备课还要再黑板上重新写板书,浪费了上课的时间,也显得教学的枯燥,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备课只需一次就可,节约上课时间,而且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多样,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现在使用的教学媒体和以往使用的教学媒体有什么区别:(1)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色彩、音响、动画图形和图像能够增加真实性,并能够使练习、实验、模拟等教学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3)对学生行为高速的个别化反应,能产生高比率的强化。

2、(4)能够将学生过去的操作行为记录下来,在计划下一步学习时使用。 (5)计算机所设计的耐心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效的气氛,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的学生作用更大。 (6)计算机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7)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很容易地由教师和学生使用和支配。(8)比以往使用的教学媒体较贵2. 教学媒体的特性 -阅读与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您或您的同事都使用过哪些教学媒体,举例谈谈您或您的同事是如何利用这些媒体特性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请填写在下面的笔记上。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多媒体的运用可较好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多媒体的运用可较大程度的提高学

3、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保持。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在增加问题情景设计的同时能更很好的激起 课堂高潮。 多媒体的运用还能更好的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模块 3 活动 1 第 2 步实践与作业打开“课程资源” “模块 3” “阅读资料”,仔细阅读“教学媒体环境”后,简单列举您所在学校的媒体教学资源环境和教学传递方式有哪些?网络,课件,语音,视频等。模块 3 活动 1 第 3 步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实践与作业仔细研读“课程资源” “模块 3” “教学媒体的优势与不足”与“教学媒体运用案例”,根据您自己的教学媒体

4、使用经验,将您对各类教学媒体在教学运用中的优势与不足的理解填写在下表中:教学中的优势或在教学中的积极影响教学中的不足或在教学中的消极影响非投影视觉媒体学生可以自定步调进行学习。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易于分类、保存、修改和分发。教科书、学术著作的出版,通常都经过严格的审定,一般具有较高的水平,学术上可以信赖,信息量大。1)印刷制作的周期较长,信息不能及时迅速传播。(2)不能表达运动的画面。(3)主要用文字表达,抽象程度较高,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投影视觉媒体 (1)投影器的光很强,普通室内光线情况下便可使用。 (2)放映者可面对学生操作,和学1)投影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放映者。生保持目光的接触。

5、(3)可被投影的材料很多。 (4)教师可以自制投影片。 (5)重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便。(2)它是为大班教学而设计的,一般不用于个别化学习。听觉媒体 1)听觉媒体是比较便宜的教学媒体。 (2)听觉材料容易得到,使用简单。 (3)因失明或没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可通过听觉媒体来学习。 (4)听觉媒体可以提供比印刷材料更富戏剧性的口头信息。 (5)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录音机,而且可以用电池供电,便于各种场合的学习。 (6)便于复制,需要多少就可复制多少。(1)听觉材料的表述顺序基本上是固定的。 (2)单纯听录音,没有视觉材料相配合时,不容易使学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3)如果学生的听觉技能和经验背

6、景同学习材料相差很大时,不容易确定一个合适的提供信息的步调。视听觉媒体 (1)可以将运动画面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同时作用于两种感觉器官,可促进更有效地学习。(2)采用特殊的视觉语言,能增强学习效果,克服学习中的局限性,在表达情感的材料中更能增加对学生的感染力。 (3)可重现过去、展示过程。 (4)提供了连续动作,将思想与行动结合在一起。1)信息是单向传播的。 (2)学习者不能在行为上参与教学活动,比较被动、消极。 (3)所有的学生都接收相同的信息,并按计划严格安排。 (4)设备价格较昂贵。综合媒体 (1)使用计算机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色彩、音响、动画图形和图像能够增加真实性,并

7、能够使练习、实验、模拟等教学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3)对学生行为高速的个别化反应,能产生高比率的强化。 (4)利用计算机的储存能力能够将学生过去的操作行为记录下来,在计划下一步学习时使用。 (5)计算机所设计的耐心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效的气氛,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的学生作用更大。 (6)计算机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 (7)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很容易地由教师和学生使用和支配。1)购置硬件的费用比较贵。 (2) 计算机的种类繁多,各有差异,造成计算机的使用及保养的困难。(3) 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软件。 (4)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按照计算机所安排的程序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8、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必须事先接受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培训。模块 3 活动 2观摩案例结合您所教的学科,在“课程资源” “模块 3” “教学媒体应用案例”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深入观摩,分析其中媒体运用对学科教学的启发,并把这种思考记录在下面“媒体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记录表”中。媒体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记录表学科 数 学 教学对象 初 中 一 年 级 学教学内容多 边 形 的 内 角 和教学目标1 知 识 与 技 能 目 标 : 经 历 探 索 多 边2 情 感 与 态 度 目 标 : 通 过 师 生 共 同媒体类型PPT 课 件名称综 合 媒 体媒体来源自 制 课 件教学内容多

9、 媒 体 算 机 、 音 响 、 投 影 仪 等教学中的作用初 中 学 生 都 有 好 奇 心 , 他 们 容 易 被 实 物 图 象 或 运 动 着 的 事 物 吸 引 , 而 这 正 是 现 代 教媒体使用情况描述使用方式独 立 使 用成功之处多 媒 体 教 学 使 教 师 节 省 出 大 量 的 教 书 时 间 , 使 学 生 在 单 位 时 间 内 , 获 取 最 大 限 度 的不足之处对 后 进 生 的 引 导 不 够 。所体现的教育教学原理乌 申 斯 基 曾 以 说 过 : “如 果 最 初 的 教 学 , 充 满 了 形 象 、 色 彩 , 就 能 够 为 儿 童 多 种 感思考

10、1、 教 学 手 段 上 采 用 多 媒 体 辅 助 教 学 , 通 过 直 观 演 示 , 更 好 地 实 现 了 “数 形 结 合 ”2、 学 法 指 导 是 培 养 学 生 学 习 能 力 的 关 键 , 本 节 课 针 对 学 生 的 认 知 规 律 , 指 导 他 们 交3、 在 教 法 上 树 立 以 学 生 为 本 的 思 想 , 通 过 创 设 问 题 情 境 , 启 发 引 导 学 生 观 察 -模块 3 活动 3 第 1 步阅读与讨论 仔细阅读“课程资源” “模块 3” “教学媒体运用的方式 ”、 “教学媒体演示的最佳时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小组讨论运用教学媒体时应注意的

11、事项,并将讨论结果写在下面:一、教学过程中其他要素对选择教学媒体的影响 二、媒体的特性对选择媒体的影响三、使用条件对选择媒体的影响模块 3 活动 3 第 2 步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知 识 引 入概 念 教 学知 识 应 用学习目标对 图 形 有 个 感 性 的 认 识巩 固 对 称 图 形 的 概 念 和 认 识 对 称 轴例 题 、 练 习媒体类型图 片 +文 字媒体内容要点实 物 图 片图 片 、 文 字例 题 、 练 习教学作用创 设 情 境 , 激 疑 导 学 。师 生 共 同 探 索 、 研 究呈 现 例 题 及 解 题 过 程 , 出 示 练 习 。使用方式PPT图 片 展 示PPT幻 灯 播 放PPT幻 灯 播 放所得结论为 新 课 做 准 备充 分 培 养 学 习 兴 趣 , 突 破 重 点内 容 条 理 化 , 节 约 教 学 时 间占用时间5分 钟20分 钟15分 钟媒体来源下 载自 制自 制模块 3 活动 4进行本模块学习反思,将您自己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收获及心得记录下来。本人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已经对教学设计方案中教学媒体选择的作用、原则、方法和策略有了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在今后教学中选择教学媒体时我会考虑各种媒体的优化组合,尽量做到科学、准确、规范,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