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间服饰的流变及其成因王 云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 考察不同时期的服饰形制和流变, 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跳动脉搏, 而对明代民间服饰流变的考察, 则能了解黎庶百姓的某些世俗心态 作者认为明代民间服饰姿彩纷呈, 出奇更新, 流变性突出; 士庶着装由俭到奢, 违礼越制渐成潮流; 服饰纹样蕴意宏富, 吉祥图案渐成模式明代民间服饰这种流变的成因与当时王朝兴衰与社会结构深层变动息息相关 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新经济因素增长, 政府控制能力弱化, 社会层级流动活跃, 异端思潮和市井文化的崛起, 价值审美观的多元化等都是影响明代民间服饰流变的重要因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凝结, 是社会进化的一面镜子 考察不同时期 的服饰形制及其流变, 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中国古代社会, 礼的规范无所不在, 历代服饰在礼制的约束下大都官民有别、 递等有序, 从而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官场服饰和民间服饰一般说来, 前者常常反映统治集团的政治意图; 后者则较多地映印着黎庶百姓的世俗心态明代的官场服饰刻板差繁、 僵滞完备, 成为君主专制高度发 展的注脚¹; 民间服饰却争奇斗艳、 绮丽斑斓, 折射出社会结构的错动和封建末世的世风民情。
本文拟就明代民间服饰的时代流变及其成因做初步探析, 谬陋之处, 敬祈教正一、 姿彩纷呈, 出奇更新, 流变性突出明代的服饰上采周汉, 下取唐宋, 集历代华夏服饰之大成, 崇古而不泥古, 长于创新流 变故形制之繁杂、 纹彩之斑斓, 质料之多样, 裁制之精巧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各代 明代庶民男子的日常服饰, 洪武年间规定: “ 戴四方平定巾, 杂色盘领衣⋯⋯穿皮扎 ”º四方平定巾亦称“ 方巾” , 是一种四角方正, 可以折叠的轻便纱帽据载, 朱元璋因奇其形状、 喜其名称而令天下吏民俱服之»盘领衣即圆领长袍, 因其领形似盘, 故名盘领 衣皮扎是十分简便粗糙的皮履, 多为北方人穿用, 江南则可穿蒲草编的鞋子头顶方巾, 身穿盘领长袍, 脚蹬皮扎, 是明初平民男子最为普遍的装束 然而这种用行政命令硬 性规定的千篇一律的穿戴方式不能维持长久至洪武末年, 民间服饰已悄悄地“ 巧制新样”¼, 此后男装便日渐丰富起来查诸史籍, 明代 200 多年间, 男子服式变幻繁多, 其中流 行最为普遍的有以下十几种: 直缀、 罩甲、、 衫、 褡护、 裤褶、 程子衣½、 裤、 褂、 裙、 衫等等 这些服饰的款式、 色彩、 面料都随着社会风俗的变迁而多有变异。
如直缀, 明初庶民 大多遵守政府规定穿“ 青布直身” , 但后来, 许多人都不是用布, 而是用绢、 绸等华丽面料来 裁制, 颜色也由单一的青色转而出现了沉香色、 元色、 酱色、 玉色、 淡蓝等, 款式变得愈来愈长, 尤其是衣袖非常肥阔, 以至于民间谚语这样形容: “ 绵绸直缀盖在脚面上” , “ 二可怪, 两 只衣袖象布袋 ” 又如罩甲, 本是骑马仪卫穿用的黄色短衫, 正德以后衣身变长, 不仅诸军步卒服用, 市井小民也仿其制, 用素花棉布裁制者颇多, 富贵人家或以绸缎为之, 下摆还常93北方论丛 1996年第 5期( 总第 139 期)加饰丝穗, 遂使罩甲成为广为流行的“ 时世妆” 一般说来, 无论古今中外, 男子服饰比之女子服饰都要简练平实得多, 但在明代这种 差异明显缩小, 男服的变幻与流行周期与女服相去无多尤其是巾帽形制的繁盛, 足以同 时髦多变的女裙相媲美, 明代史籍中留下正式名称的男子巾帽就不下 40 种, 其中的唐巾、 晋巾、 席帽、 万字巾、 二仪巾、 东坡巾、 折角巾、 华阳巾等是承继前朝, 其他则多为明代所独 创或更新之制, 如四方平定巾、 六合一统帽( 瓜拉帽) 、 网巾、 儒巾、 飘飘巾、 老人巾、 瓦楞帽、 边鼓帽、 砂锅片、 缣巾、 阳明巾、 金钱巾、 凌云巾、 烟墩帽等等。
同一款式的巾帽, 在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 如四方平定巾, 洪武时高矮大小适中, “ 其后, 巾式时改, 或高或低, 或方或扁, 或仿晋唐, 或从时制”¾, 到明末则变得十分高大, 故民间有“ 头顶一个书橱” 的形容乡村 野老、 市镇卒贩们所喜戴的帽子, 其样式也各随风尚而变, 弘治时流行平顶, 形似截筒一 般, 到正德年间则帽顶收拢, 做成桃尖模样 名目繁多而又因时变异的男子巾帽, 充分展示 了明人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明代服饰的不拘一格、 宏富大气 在服饰王国中, 妇女的裙装因其世代盛行、 常变常新而被誉为“ 月季花” , 服饰风尚的变化往往首先从女裙开始 明代的女裙姿彩纷呈、 出奇更新, 近300 年中, 究竟有多少种式 样实在难以计数仅就大体而言, 从质料上分有绫裙、 绵裙、 罗裙、 绢裙、 绸裙、 丝裙、 纱裙、 布裙、 麻裙、 葛裙等; 从工艺上分有画裙、 插绣裙、 堆纱裙、 蹙金裙、 细褶裙、 合欢裙、 凤尾裙 等; 从色泽上分有茜裙、 郁金裙、 绿裙、 桃裙、 紫裙、 间色裙、 月华裙、 青裙、 蓝裙、 素白裙等, 除了诏令严禁的明黄、 鸦青和朱红外, 裙色尽可随意。
在美不胜收的明代女裙中, 最能代表 明人裁制工艺和审美情趣的当数凤尾裙和月华裙 凤尾裙用各色绸缎刺绣镶缝而成, 制造 时需将不同色彩的料子剪成大小规则的长条, 每条分别精工绣制图案, 然后在条幅两侧镶绣金线, 碎逗缝合后, 裙摆五彩缤纷, 精致富丽犹如凤尾月华裙则是一种手绘彩裙, 用料 十幅, 每幅色泽不同, 都采用含水分较多的浅淡颜色, 或粉或白, 或嫩绿或鹅黄, 先在每幅 上轻描淡绘, 再缝合一起, 腰部打裥, 每裥一色, 微风吹过, 裙裾飘拂, 色如月之光华, 清新 淡雅, 格调脱俗, 有着较高的审美欣赏价值 明代妇女非常注重裙子长短宽窄以及与上衣的搭配, 追求时尚, 讲究美观, 其千变万 化令人目不暇接: 弘治年间流行上短下长, 衣衫仅掩裙腰, 富者用罗缎纱绢, 两袖布满金 绣, 裙则用金彩膝, 长垂至足; 正德年间, 上衣渐大, 裙褶渐多; 嘉靖初衣衫已长至膝下, 去地仅五寸, 袖阔四尺余, 仅露裙二、 三寸; 同时还流行插绣、 堆纱和画裙; 万历末年又流行大红地绣绿花裙; 至崇祯时, 裙色转而趋向淡雅, 专用素白纱绢裁制, 只在下摆一、 二寸处 刺绣精致花边作压脚; 崇祯末年又流行细褶长裙, 追求一种动如水纹的韵致。
万历时期的 顾起元曾经这样描述南京妇女的装扮: “ 留都妇女衣饰, 在三十年前犹十年一变迩年以 来, 不及二、 三岁, 而首髻之大小高低, 衣袂之宽狭修短, 花钿之样式, 渲染之颜色, 鬓发之 饰, 履綦之工, 无不变易 ”¿说明江南城镇妇女衣饰的流行周期很短, 乃至二、 三年一变,这种现象在以因循守旧为特征的封建社会里是极为罕见的, 明代民间服饰的生命力之旺 盛, 流变性之突出由此可见一斑二、 士庶着装由俭到奢, 违礼越制渐成潮流自从等级制度确立以后,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行为就受到政治力量的限控 这在服 饰消费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历代正史中那一部周详完备的《 舆服志》 便是其明证 洪武年 间, 明政府在制定百官服制的同时, 也对士庶着装做了相应的规定, 力图用繁缛苛细的衣冠服制强化社会层级分野, 维护等级制度明初政府对民服的限制非常严苛, 规定庶民袍 服衣长离地五寸, 袖椿一尺, 袖口五寸; 不许用锦绮、 绽丝、 绫罗, 只准用绸绢或布; 不准施94THE NORTHERN FORUM№5 1996(Sum№ 139)金绣, 禁用大红、 鸦青和黄色; 不准穿靴, 只准穿皮扎; 首饰不准用金玉珠翠, 只准用银和 香木À。
这些条条框框, 在洪武至永乐年间基本得以执行, 因为这个时期自然经济刚刚恢 复, 君主集权高度强化, 民众的生活也以传统的俭素勤朴为信条, 民风淳厚, 对政府的规定 能够认同, 故不会擅越雷池正如明人自己所说: “ 国朝士女服饰, 皆有定制, 洪武年间, 人遵画一之法 ”Á“ 平民不论贫富皆遵国制, 顶平顶巾, 衣青直身, 穿皮靴( 皮扎) , 鞋极俭 素 ”b k这些记载比较真实地描述了明初民服的主流状况然而, 服饰做为一种极富文化内涵的社会现象, 自有其内在的独立性和更新机制, 它不可能绝对受制于附庸于某种政治力 量所以尽管明初律令严明, 此后民间服饰也一再受到封建政权的蛮横干涉, 但它却不像官场服饰那样刻板僵滞, 而是处在一个由俭到奢的变化过程中 这个过程早在洪武末年就 微露端倪, 成化以后渐成风气, 嘉、 万时期愈演愈烈, 到明末达到极点, 政府禁令几成空文, 民间着装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洪武二十五年, “ 民间违禁, 靴巧裁花样, 嵌以金线蓝条” , 太祖诏令礼部阻止b l永乐末年, 教坊司乐人也多次出现衣帽违禁现象b m可见在政治高压下, 服饰更新的幼芽仍在 萌动 到成化年间, 江南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 得风气之先, 成为民间服饰风尚变 移的发源地, 渐江绍兴府新昌县、 江苏常州江阴县、 湖北京山、 湖南茶陵等都出现了明显的 服饰变侈风气, “ 士夫峨冠博带, 而稍知书为儒童者, 亦方巾彩履色衣, 富室子弟或僭服之。
”b n到嘉靖万历年间, 服饰的变异之风已漫延全国, 各地方志中都留下许多相关的记载, 嘉靖《 雅县志》 称: “ 其服饰则旧多朴素, 近则妇女好为艳妆, 髻尚挺心, 两袖广长, 衫几 曳地; 男子则士冠云巾, 余为瓦楞帽, 市井之人多以麻布为之, 谓之凉帽 ” 《 建宁县志》 载: 嘉靖二十四年, “ 男皆饰瓦笼帽, 衣服皆丝 时改新样, 女饰衣锦绮, 被珠翠, 黄金横带, 动 如命妇夫人 ” 万历《 通州志》 记述更为典型: “ 今里中子弟谓罗绮不足珍, 及求远方吴绸, 宋 锦、 云缣、 驼褐价高而美丽者多为衣, 下逮裤袜, 亦皆纯采, ⋯⋯故有不衣文采而赴乡人之 会, 则乡人窃笑之, 不置上座, 向所谓羊肠葛布者, 久不鬻于市, 以其无人服之也 至于驵侩 庸流、 幺么贱品, 亦带方头巾, 莫知禁厉, 其俳优隶卒、 穷居负贩之徒, 蹑云头履行道上者踵相接, 而人不以为异 ” 在这股求奢风潮的裹携下, 一些经济并不宽裕的人也不顾自身的承 受力, 一味讲究排场和时髦, 如直隶顺天府, 有人“ 家无担石, 而饮食服饰拟于巨室 ”b o在南京, “ 俗尚日奢, 妇女尤甚家才担石, 已贸绮罗; 积未锱铢, 先营珠翠。
”b p到明朝末年, 民间服饰的竟相华奢达到极点, 人们似乎已经不满足于衣式的多变和纹彩的华美, 转而寻求 一种更加新奇怪异的趣味, 这主要表现在男装女式化倾向: “ 富贵公子, 衣色大类女装” , “ 凡生员、 读书人, 家有力者, 尽为妇人红紫衣服, 外披内衣 ”b q“ 佻达少年, 以红紫为服, 以绫罗被, 衣罗绮 ”b r连男子的鞋子也“ 其色红紫黄绿, 无所不有, 即妇女之饰, 不加丽焉 ”b s对于这种现象, 当时就有人做诗讥讽道: “ 昨日到城廓, 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 尽是读书 人 ”b t在历史上, 女著男装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在唐朝还一度形成了广为流行的社会风尚 但男著女装,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历来是受人嘲弄的, 三国时诸葛亮就曾用送“ 妇人 巾帼” 的方式羞辱激怒司马懿, 以使其出战明末男子却公然叛逆传统, 以着红装为时髦,这应是明人通脱无忌和以华富为美的心境的一种极致表露 民间着装的竟相奢华和标新立异, 必然超出政府的禁令, 于是违礼越制行为也就屡见 不鲜了明朝初年对民间服饰的种种规定, 到明中叶就被置若罔闻, “ 男子服锦绮, 女发饰 金珠, 是皆僭拟无涯, 愈国家之禁也。
”c k民服从款式色彩到面料图纹都冲破了以往的限制, 更有甚者, 连勋臣受赐的特恩之服亦被民间僭用如斗牛服和飞鱼服, 斗牛似龙, 只两角下弯, 飞鱼类蟒, 只多和角, 非勋臣贵戚无缘得赐如此尊贵的服饰图纹, 在正统年间 就已有人僭用, 致使明英宗不得不诏谕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