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的叙述 圈套吴亮在我的印象里,写小说的马原似乎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寻找他的叙述方式,或者说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寻找他的讲故事方式他实在是一个玩弄叙述圈套的老手,一个小 说中偏 执的方法论者马原声称 他信奉有神论,这当然为我们泄漏 了某些机密不过我这里 更感兴趣的是马原喜用 的方式,就是说,解释他是以何种方式来接近他那个神的,比考辨这个神究竟是什么更有意思也许,马原的方式就是他心中那个神袄的具体形象,方法崇拜和神崇拜在此是同一 的如果说马原最终确实为自己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小说叙述方法,那 么也可以有把握地说他同时是一个造神者我再重复一遍,马原的有神论即是他的方法论为了证明我上述的论断,以下我就需要详细地予以阐释阐释马原是我由来已久的一个愿望,在读了他的绝大部分小说之后,我想我有理 由对自己的智商和想象力我从来不相信学问对我会有真正 的帮助表示自信和满意,特别是面对马原这个玩熟了智力魔方的小说家,我总算找到了对手阐释马原肯定是一场极为有趣的博弈,,它对我充满了诱惑我不打算循规 蹈矩按部就班依照小说主题类别等等顺序来呆板地进行我的分析和阐释,我得找一个说得过去的方 式,和马原不 相下的方式来显示我的能力与灵感。
我一点不想似谦虚,当然 也不想小心翼翼地瞧着马原的脸色为城得他的满意而结果却于暗中遭到马原的嘲笑,更坏的是,他还故作诚恳地向我脱帽致敬我应当让他嫉妒我,为我的阐释而惊讶自然,顺便我无妨在此恭维一句马原是属于最好的小说家之列的,他是一流的小说家这种 恭维也许过于露骨,有当而阿谈之嫌,所以我又要公允地补充一句最好的小说家或一流小说家当然不止马原一个说远了没意思好吧,现 在我言归正题马原的叙述圈套马原在他小说叙述中的地位首先,马原的叙 述惯技之一是 弄假成真,存心抹煞典假之间的界限在蓄意制造出这么一种效果 的时候,马原本人在小说中的露面起了很大的作用马原在他的许多小说 里皆引进了他自己,不 象通常虚构小说中的“我”那样只 是一个假托或虚拟的人,而直接以“马原”的形 象出现 了在《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位萨生活的三种时间》、《虚构》等一些小说里,马原均成了马原的叙述对象或叙 迷对象之一马原在此不仅担负着第一叙事人 的角色与职能,而且成 了旁观者、目击者、亲历者或较次要 的参与者马原在煞有介事地以自叙或回忆的方式描述自己亲身经验的事件时,不但自己陶醉于其中,并且把过于认真的读者带入一个难辨真伪的圈套,让他们产生天真又多余的疑问这真是马原经历过的吗这个问题若要我来回答,我就 说“是 的,这一切都真实地发生在小说里。
至于现 实里是否也如 此,那只有天知道了”在这种混淆真假界限 的想象活动里,马原是不是为了炫示他的独特 经历,并且不 惜想入非非虚张声势地往上增加一些令人惊异或使人羡慕的传奇色彩呢当然,这种用意也许不能完全排除不过我 更关心 的是,马原通过真事真说和假事真说的方法一一我曾猜测过他 的《虚构》和《道神》均有大量想象的情节一一让自己进入一种再创经历、再创体验和再创感受 的如临其境 的幻觉,而这幻觉正好是被马原十分真实地 经验到的一一即在写作时被经验,或者说,是 在叙述过程里被经验在此,追 问事情是否如此 这般地发生,完全是不必要 的但我相信马原被自己的虚构能力和幻觉骗得不轻,除了年龄、身高、籍贯和履历,他关于自己的真实记忆不会太多太详细他很大程度上是生活在他编织出来的叙述圈套中了作为某种更为有趣的自我欺骗的补充游戏,马原还别出心裁地由经他 之手虚构 出来的小说角色之口来返身叙 述马原本人《西海 的无帆船》中插入 了一 整段姚亮的自我辩解和对马原惯然 的指控,这节外生枝 的题外话产生了某种颇 有恶作剧意味的滑稽效果,好象一个机器人被接上电源有了自己的行 动意志以后开始蠢蠢欲动试图脱 离和反抗制造它的工程师一一姚亮显然是马原想象中的人物,可是他已经具备能力抗议他 的主人马原对他 的任意描写了。
特别是当姚亮看 到了马原写小说的某些惯用手法并不无刻薄地将它揭露出来时,马原是在借姚亮之口泄露白己、交待自己,还是一 种迷魂阵、障眼法,或者是为了满足难以抑制 的淆乱真假的幻想欲我不认为这仅仅是即兴 的游戏之笔,它肯定源于一种很难摆脱的反复出现的心理冲动,因此在马原小说 的其它场 合可以不断看到马原被他 的小说夕、物返身叙述的段落,例如《涂满古怪图 案的墙壁》和《战争故事》里均有类似的文字这当然不是偶 然的我觉得,马原一定在内心深处怀着某种希望被人叙 述被人评价被人揭露 的愿望,而这种愿望的最好满足方式显然是他自己的小说一一既然他巳经把他的小说看成了唯一的真实,既然他已经部分地生活在他 的小说里,他就更无意识地充分运用 这种便利了在小说的虚构活劝里拓展自己的有限经验进而将它示于他人,这一活动实际上源于对文字叙 述 的迷信我认为迷信文字叙述 的小说家是真正富有想象力的,他们直接活在想象的文字叙述里最好的小说家,是视文字叙述与世界为一体的马原本人在他小说中以不同方式出现,其实正是这 一 心 理状态的显露他不象大多数小说家只 是想象 自己生活在虚构的文字里,他是真的生活在 自己虚构的文字里或者干脆说,没有什么虚构,马原的小说就是衡量它是否真 实的标准,不存在小说之外的真实对应物,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虚构。
同样,马原和马原小说中的马原,根木没有必要进行真与非真的核实和查证可以断言 的是,马原在他小说里显示给我们的马原,其本来的真实和经篡改过的真实是同样的多,但我不追究这个极次要的问题我只想说我看 到马原和马原小说中、的马原构成了一条自己咬着自己尾巴的蛟龙,或者说已形成了一个莫比乌斯 圈,是无所胃正反,无所 谓讨产生准的马原的朋友们和角色们马原由直接叙述自己和间接地通过角色之口叙述自己,也可能是为了把自己逼 入一个圈套,迫使自己去感受 此时此刻他面临的一切马原一般很少扮演一个临居小说之外或之上的局外人和 全知 的上帝《拉萨河女神》里马原是退 隐不见的,可看作局外人《大师》中最末一段抖落使人战栗的关于命案的真相与始末,马原则是全知的在更多情况下,他不是在小说以外打量他的故事和人物,而是混居在小说内部参与着这些故事并接触着这些人物的马原的这一特殊地位,便决定了他的小说里总有他的朋友,他的熟人、至交、萍水相逢的邂逅者和 其它各类与自己发生联系的人们这一现象,也就很自然地解释了在马原的不 同小说里为什么总会重复出现的名字陆高、姚亮、大牛等等,而其它一些角色看来也是彼此相识的一一刘雨、新建、子文、午黄木、小罗等等,还有白珍、尼姆、央宗等等一一这些 人全以马原为核心,是马原的人际 圈。
他们有声有色地环聚于穿梭于马原的周围,为马原提供故事的同 时也就随之活在马原为他们而写 的故事里究竟是他们不断塞给马原故事,还是马原塞 给他们故事,或把他们塞 在马原的故事里,则又是一个复杂的环套了从马原的小说中可以发觉种种迹象,这些迹象使我相信马原施展了他的分身术一一陆高和姚亮这两个尾随 着他的男人原是他本人的两个投影,他们彼此攀 谈、打闹 和 调侃,他们相互窥探、陈述和反驳,其中多少含有马原的自恋特征当然我无须去考辨这两个影子人物的真正心理成因,不妨就将他们看 作是马原小说中的马原最密切 的两位朋友,这样更妥当些若仅此而言,这两位朋友和马原小说中的马原之间那种奇妙的心灵感应,他们彼此吸引又彼此排斥的言行,仍使我执意以为那完全是马原个人想象和心理历程外投的结果倘若不据此」尚测马原个人的某些秘 密,那 么我要说,凡是写到陆高和姚亮的小说相对之下都是可读 性较弱 的,因为它们几乎无例外地专注于 心理分析,一头沉浸到男人的内在精神和性格的白我摸索之中在这方面,“情种、小男人和涛人”是一把非常有用 的切匙,它宿 命般地预言了马原在《零公里处》之后 的许多小说将照此原型诞生’,清种、小男人和诗人”一卜分简扼地排列 了三个词,它们组成推动上述心理分析和自我探索的隐蔽动力,又显得是大事张扬的广告或公开的图解。
我得说这吧也设置着马原蓄谋已久的圈套他 要人们相信他的故事,又不 全信 他的故事他要显得坦率自如,却又故意作出兹羞答答的样子怎么都要落到他预备好的叙述 圈典里,退早幸好我是将它识别 出来了在马原近期的小说里面除了《战争故事》和《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 少数几篇,自我探索和心 理分析的因素在减弱,可读性则大大增强 了我指 的 是他 的《虚构》、《错误》、《道神》、《大师》和《黑道》这些小说里不再有姚 亮 和 陆高,一些陌生人、邂逅者开始轮备地介入了他们成了马原近期小说中的主 要角色和情节推动者,马原本人不 是成 了参与者至少 也是一个目击 人,一个记李人马原在这里发挥了他擅于 制造悬念和 激发起人们好奇心 的特长,把他 的角 色们纷纷讲述得绘声绘影这些 角 色们,部分源于马原的结交和往事回忆,部分源于马原的外部观察和守思怪想故 扛 为角色而设,角色又为故事所 召唤,这是一种双向的共生 的虚拟,它们 和马原小 说中的马原及他 的朋友们,一起组成 了一个被马原津津乐道地娓娓叙述 的经验世界,在小小 的印刷物领地里领取了身价证,便 在那里安居了他们没有一个是安分的,多少要经常惹出一点事端,给马原的灵感以刺 激。
他们向喜欢冒险和幻想的马原频频透露没头没尾和根本无法确知全过程的神秘 经历,他们提 供戏剧性场面和细节事实上也许正 是如此马原的灵感和他所有朋友们角色们的神秘经 厉是同时存在着的马原的经验方式和故事形态马原的经验方式 是片断性的、拼合 的与互不相关的他 的许多小说都缺乏经验 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和在空间上的完 整性马原的经验非常忠实千它的 日常原状,马原看起来并不刻意追究经验背后 的因果,而只 是执意显示并组装这些经验《叠纸鹤的 三种 方法》、《战争故事》分别组装了几段彼此无因果关系 的偶然经历或道 听途 说《风流调镜》组装了几段关于大’几的奇闻轶事,《拉萨生活 的三种时问》组装了一些神秘未明的日常小事《错误》组装了故人往事彼此关联又错开难接的记忆《大师》组装了一连串引人入胜的关于 艺术、走私、遗产、命案和性的悬疑现象,《道神》则组装了围绕古钱币和铸币钢模 的徒劳冒险所有这些组装,都是逻辑不清的,只有表而前后相续的现象在透露若干蛛丝马迹,人们可以照自己的方式去理线索,也可能百思不得其解这都没什么,因为生活对我们来说多半是如此呈现的马原在进行 他 的故事组装时,没有一次不漏失大量 的中间环节,他的想象力恰恰运 用在这种 漏失的场 合。
他仿佛是故意保持经验的片断 性、此刻性、互不相关性和非逻辑性这种经验的原样保持在马原的小说里几乎成为刻意追求的效果,比如存心不写原因,存心不写令人满意的结局,存心 弄得没头没尾,存心在情节当中抽取掉关键的部分马原的小说在这一点上酷似生活本身一一它仅仅激起人 的好奇,却吝尚地很少给好奇以满 足马原不 象是卖关子,人为地留下所谓 的“空白”,或者布下迷魂阵,心里对真相一洁二楚不,我想说马原是从来不一共明自他小说背后隐伏的几或相的,一如他对待神秘 的八角街木身他知道了肯定会无保留地 说出来他对《大师》的真相就知道得太多太详细,所以忍不住地 全揭露了,他不说 是因为 确实不知马原小说所显现的经验方式,表明了马原承认了如下的率实世界、笠晰舌和他人,我们均是无法全部进 入的是我们那些现象之上或各种现象之间安咒 上逻辑之链 的别无选择,而这样做又恰恰违背了经验 的木体价值,辜负了经验对人构成的永恒诱惑马原对经验的这种非逻辑 理解,就必然相应造成了他 故了娜阵 态 的基术特点既然在经验背后寻找因果是马原所不愿意的,那么在故事背后寻找意义和象征也是马原所怀疑的马原确实更关心他故事的形式,更关心他如何处理这个故 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 象观念。
马原的故事形态是含有自我炫耀特征的,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开场里非常洒脱无拘地大谈自己的动机和在开始叙述 时碰 到的困难以及对付的办法有时他还会中途停下小说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