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宗的派别演化及其思想分歧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739005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8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宗的派别演化及其思想分歧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宗的派别演化及其思想分歧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宗的派别演化及其思想分歧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地宗的派别演化及其思想分歧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地宗的派别演化及其思想分歧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宗的派别演化及其思想分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宗的派别演化及其思想分歧(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佛學文集 地宗的派別演化及其思想分歧 1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文集 地宗的派別演化及其思想分歧 地宗的派別演化及其思想分歧 釋仁宥 一、前言 一、前言 十地經於世紀傳入中國之前,與十地相關的經本已經傳譯進,如西晉竺法護(二三一三) 漸備一智德經 、東晉佛馱跋陀(三九八四二一) 華嚴經十卷等,所以中國對十地並陌生。傳當時印對十地品解釋的典頗多,但只有世親的十地經傳到中國1,因此十地經可是研究十地的主要典,當時研究風氣興盛,後由此產生地宗。但由於譯者菩提支及那摩提,所解教學同,所以依此同的師承,在史上傳有地宗南道之分派。由於地宗所下資足,所以藉由經及隋唐等後期時代的著作,找尋有關地宗的敘述,希望能

2、從中解地宗分派之情形,及思想分歧。 文分傳譯與分派、主要的思想分歧二部分,加以敘述。第一節擬從十地經的傳譯開始,對地宗的成及其內部分化,作一概括性的解。第二節依道宣(五九七) 續高僧傳所傳當現二為線,配合依持同之。 二、傳譯與分派 二、傳譯與分派 地宗南的分派,首先從傳譯談起,關於十地經的譯者方面,經中有同的記載2,有主張是菩提支與那摩提人共譯,1 據唐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有述及,當時除世親釋,還有其他本,但都未傳入中國又別傳云:天親造華嚴經,既未獲具本,此十地或是,隨得翻之;又云: 近問西三藏梵僧,皆云:剛軍菩薩十地釋,有一萬二千頌,翻可成三十餘卷,又 堅慧菩薩,亦造釋,並未傳此土,于闐國有其

3、本( 大正藏五一一五) 。 2 關於譯者有幾種法,其相關文獻如下: 是表示資的成順序 三人共譯: (1) 十地經崔光序, 大正藏二一二三。 二人共譯: (2) 法經眾經目卷五, 大正藏五五一四一。 (7) 開元釋教卷, 大正藏五五五四七。 三人別譯(4) 續高僧傳卷一支傳, 大正藏五四二八四二九。佛學文集 地宗的派別演化及其思想分歧 2多主張二人別譯;也有加上佛陀扇多,而主張三人共譯或別譯。過,十地經的傳譯,三人翻譯,有涉及佛陀扇多及成一本之問題,所以採用;而二人別譯,涉及成一本之,因此採用。此處但依最早的經法經看,為二人共譯且為單本,與目前所下僅有菩提支本,事實比較相符,因此可能二人共譯十地

4、經之後,因意合才分開。 地宗南道分派之後的情形,道派在道寵以下,已經很少再以地為其弘法重心。又加上道派的學近攝師,所以當攝宗發展之後,就併入攝宗,唯南道派獨呈繁榮之象。 南道派憑藉法上、曇遵、道憑等三門的延續,呈現多樣性的發展,但皆以地 ,或涅槃為基礎,融攝其他學。而當攝學盛時,就產生各種同的詮釋3,或有因此轉入攝宗;或在地 、 攝二學交織之下,孕育出華嚴宗4。 三、主要的思想分歧 三、主要的思想分歧 地宗分派,由於二位譯者,在同一處譯經之後,因解及教授同,產生南道之。依道宣續高僧傳 道寵傳所述: 下有南二途,當現自斯始也,四宗五宗亦仍此起,今則闕矣 (五十四八二) 。 二人別譯(3) 代三寶

5、紀卷九, 大正藏四九八, (4) 續高 僧傳卷七道寵 , 大正藏五四八二。卷二十一慧光頁七。華嚴經傳記卷一,摩提和支, 大正藏五一一五。卷二,扇多和摩 提頁一五九。 (5) 華嚴探玄記卷一, 大正藏三五一二二。 (6) 大周刊 定眾經目卷, 大正藏五五四五。 藤生地唯 二傾向 對 教學史的試 , 印佛研一二二,頁 九。 3 澂有關攝學分歧已作整。 中國佛學思想概 ,天華出版社,一九九三,頁一一七。 4 法藏開三性門貫通真妄,又開義門指出緣起法相即相入的關係,以此奠定無盡緣起的基礎。這些思想都是從攝師學中吸收的。 法藏的相是繼承地師的法。 十地經一開始釋初地時,用相即總 別、同、成壞明每一種十的

6、關係,並解每一種十的內容,賢首運用到法 法之間的緣起關係上,如總結性頌文:一即具多名總相,多即非一是別相等。以上 考澂中國佛學思想概 ,天華出版社,一九九三,頁二一五二一七。 佛學文集 地宗的派別演化及其思想分歧 3雖文中有當現及四宗五宗之,但是四宗五宗之,從文獻中似乎看出是產生南道之別的關鍵,但藉此,從教判看地宗南道思想分歧,亦是一個方式,但目前以心為著重點,所以此四宗五宗的教判思想,暫且。南道之分,其思想分歧顯然在當現5。如唐慧本彥悰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八八) ,有述及由此當現二常而分南之: 遺教東去聖時遙,義差舛,遂使雙一味之旨,分 成當現二常,大乘二之宗,析為南二道6。 可當現

7、二常所佛性,是地宗分成南二道的主要思想。而南道之分,詳細的如湛然法華玄義釋籤所: 陳已前弘地師二處同,相州道計阿耶以為依持, 相州南道計於真如以為依持,此二師俱稟天親,而所計各 ,同於水火(三三九四二)7。 道宣所的下有南二途,當現自斯始也。的下是指魏未遷往相州,於陽時,以代,是屬前期;而依持同是在移往相州(東魏鄴)之後,魏分為東西魏時,屬於東魏,所以依持同之,則屬後期。 當現與依持之間,是否有關,就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5 勝又俊教認為當指真如依持, 現指耶依持。 佛教 心 研究 ,山喜房佛書,一九八八,頁五二五三。但印順長認為當是耶依持, 現 是真如依持。印順佛教史地考 ,正聞出版社,一九

8、九二,頁三四。 6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 大正藏五二二五。 澂中國佛學思想概 ,天華出版社,一九九三,頁一三。 7 湛然法華文記卷七,亦提似法人者,諸文所指,多是相州道地師也,古弘地相州自分南二道所計同,南計法性生一法,計耶生一法。 ( 大 正藏三四二八五) 。亦有法雲翻譯名義集卷天親菩薩造十地,翻至此土, 南各計,相州南道計耶為淨,相州道計耶為無明,此乃南之殊也 ( 大正 藏五四一一五九) 。 教觀撮要卷三地南道,計八為真生一法,道 計八為妄生一法,此皆於耶計真妄之 ,卍續一一三三一。此在隋智顗 妙法華經玄義卷二下諸明心出一法同,或謂阿耶是真出一法; 或言阿耶是無沒無記無明出一法 (

9、 大正藏三三九九) ,卷五下亦有: 地 人明阿耶,是真常淨,攝大乘人云:是無記無明隨眠之,亦名無沒,九乃名 淨互淨。 ( 大正藏三三七四四) 。另在智顗維摩經玄疏卷二亦有地師, 計真如法性生一法攝大乘師,計耶生一法。 大正藏三八五二八。 佛學文集 地宗的派別演化及其思想分歧 4由於地宗下的資甚少,所以本文試著依隋唐時期的一些文獻,如天台宗智顗與三宗吉藏等人,在著作中對地宗的評破,探地宗思想的原貌,並藉此以解當現與依持之關係。 (一)當現二 (一)當現二 使下有南二途,當現自斯始也 ,表示南道的分,與當現,有相當密的關係。但麼是當現呢?當現要表達麼呢?以下從因果、本有始有與真修緣修三部分,分析當

10、 、 現的意義。 1.因果 在南道派慧遠大乘義章卷一,以因果解釋當 、 現 : 言當現者,就凡,因性在現,果性在當;就佛,果 性在現,因性過去;其性,旨通當現,體非當現(四 四四七) 。 慧遠所的當現 ,分凡夫、佛果二層次,凡夫尚未去除煩惱,成就佛果。但凡夫在現在即已具足成佛的因性 ,也就是在當下就有佛性,所以在未必定能成就佛果。而對佛,其果性於現在己經圓滿,其成佛的因性 ,當然是在過去。所以此處的當 、 現是指未與現在 。 又此種當現之,所指陳為何?在隋吉藏(五四九二三) 百疏 (八)中,有似當現之,他指出方學,所提及的定當常與定現常之法: 土當現二常,廣滅滅等,二常者,一云定現 常,一云定

11、當常;廣滅滅者,一云聞熏習滅,一云定 滅等。如此皆言有當也(四二二三五)8。 8 另外關於一云聞熏習滅,一云定滅的法中,是攝師所二義,在吉藏中觀疏 卷九 至長安攝師二義:一聞熏習滅作報佛,二聞熏習滅作報佛 對於聞熏習滅它的解釋是一諸功德並從真如體上生,聞熏習但為增上緣生,實 作報佛,是故滅 ,另外主張滅是成實師本執剛心有二義:一、實法性滅,二、 相續轉作佛義,今聞熏習滅家,專是成實義。 大正藏四二、一三三。另在卷四,佛學文集 地宗的派別演化及其思想分歧 5當、現配合常 ,而土有當現二常 ,而此二常是定當常、定現常 ,吉藏在中觀疏卷十: 又問大乘人明有佛性,得成佛?答: 有所得大乘人釋 佛性皆成

12、,如雖有十家釋於佛性,皆云佛性定常,但當 現為(四二一五三)9 吉藏批評有所得大乘人所解釋的佛性 ,是得其義的,他認為十家解釋佛性,佛性是常 ,只在於當、現同的法10,所以此處的當常 、 現常 ,是指佛性。進一步,以地南道的分歧上,其爭的應是佛性到底是在 現在 就具足,還是得經過修,才能於未得到呢?這意味著具佛性,眾生就能成佛,所以要討佛性是現在就具足或者未才有。在章安所撰,湛然(七一一七八二)解釋的大般涅槃經疏卷二十四中,述及佛性的當現: 地人云11:眾生是佛,具足在妄,用修道,成 (指成實 )人云,佛果在當,則當此難。而得言即 是佛,此應作無差別差別答,無差別故即是佛,差別故未具 足。然但明佛性,何關具足具足,具足既藉緣而具, 佛性亦應藉緣而具。言佛性在當 ,此據果性果果性; 言佛性在現 ,此取因性因因性此意,無當現之爭 (三八一七七) 。 此處分幾點明: (1)對於地師主張眾生是佛,具足在妄這種法,認為有則有攝師起一聞熏習附著本,此是反去之始,聞熏習漸增本漸減,解都 成則本都滅,用本中解性成於報佛。解性可朽滅,自性清淨心即是法身佛,解性 與自性清淨心常合究竟之時,解性與自性清淨心相應一體,故法身常,報身亦常也 大 正藏四二五四。 9 可考慧遠第三門中,差別有四:一明有無二明內外三就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