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措并举,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5738807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8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措并举,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措并举,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措并举,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措并举,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措并举,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钱恬 文言文翻译是一项综合性测试 , 它既能考 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 又能测试学生的文言文 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是历年高考试题中 的必考考点。该考点在 考试大纲 有明确规 定 ,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重点强调考生 的理解。翻译题的分值大多在 1 0分左右, 但考 生一般只能得到 5 6分。究其原因, 大多由于 考生文言文基础薄弱, 能力不强。因此, 在备战 文言文这一考点时, 必须注意, 夯实基础 , 提高 文言文翻译能力。 举措一: 积累重要实词 。 准确判断语义 重要实词是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而 且这些实词往往有多个义项 , 稍不注意 , 就会 出错导致失分 。因

2、此 , 在平时复习备考中要注 重以下几点: 1 加强积累 , 注意归类。首先要熟读课本 中的文言文 , 掌握其 中的重要实词 的主要义 项 ; 然后 , 逐步推广到大纲 中要求掌握的 1 2 0 6 四方之士,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张 溥 五人墓碑记 ) 7 卿但暂还家, 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 飞 ) 8 且 尔言过矣, 虎兕 出于柙 , 龟玉毁于椟 中, 是谁之过与?(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 参考答 案 1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在不久以 后 发生 , 用在 动词之前 , 翻译为 “ 将 ” “ 将要 ” 。 2 副词。表示数目接近, 用在数词之前, 翻译 为“ 将近” 。3 副

3、词 。表 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将 蹲 瓣 N e u U n i v g rs i v E n t r a n q # m in d t i o , 个重要实词 的基本义项 , 并注意归类 , 掌握 规律 。 2 依据语境 , 准确推断。重要实词虽然有 许多的义项 ,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 项。因此 , 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推 断该实词的准确义项。 3 加强训练 , 举一反三。平时的备考训练 中, 要加强对重要实词词义推断的训练 , 掌握 其引申规律。比如“ 引” , 本义是“ 拉开 弓” , 在 “ 狐乃引弓迎而射之” 句中, 就是用其本义“ 拉 开弓” ; 而在“ 我君景公引领而望

4、” 句中, 用的就 是它的引申义“ 伸长” 。 【 真题再现】 ( 1 )闻者 为白县 吏 , 遂遣人 下之 。 ( 2 0 1 3年 福建卷) ( 2 )遇人一以诚意, 无所矫饰 , 善知人 , 多 所称, 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2 0 1 3年辽宁卷) 分析 ( 1 ) 句 中的“ 白” 字就是重要的采分 点 , 根据上下文语境 , 应解释为“ 报告 、 告诉” 。 要 发生 , 用在动词之前 , 翻译为“ 将” 、 “ 将要 ” 。 4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暂时, 用在动词之 前 , 翻译为“ 姑 且” 、 “ 暂且” 。5 连词 。表示并 列 , 用在 两个形容词 中间, 翻译为“

5、而且” 、 “ 又 又” 。6 表 示并列或 同时 , 用在 两个 动词 中间 。 翻译 为“ 而且” 、 “ 又 又” 。 7 副词。表 示动作行 为的暂时 , 用在 动词之 前, 翻译为“ 姑且” 、 “ 暂且” 。8 连词。表示递 进 , 一般连接分 句与分 句, 翻译 为“ 而且 ” 、 “ 况 且 ” 、 “ 并且” 。 如课文 孔雀东南飞 中“ 便可 白公姥 ” 中的 “ 白” 就是“ 报告 、 告诉” 。此句应译为: “ 听到的 人替他报告 了县吏 , ( 县吏) 就派人把他从山上 救下来。” ( 2 ) 句的三个采分点分别是“ 遇” 、 “ 矫 饰” 、 “ 称” 。全句可译为

6、: “ ( 王尧臣) 对待别人全 都真诚 , 没有虚假掩饰, 善于识人, 常常称誉别 人 , 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举措二: 依据语境语法。 判明虚词用法 虚词是辅助实词构成句子语法结构或表 达语气的 , 它的使用频率 比实词高 , 在语言发 展 中变化也 比实词大, 因而要准确分清虚词意 义上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 备考文言虚词时要 注意以下两点: 1 依据语境, 分清词语 的虚实。有些文言 虚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 , 根据上下文 语境 , 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 , 那么其用 法肯定也不同。如“ 之” , 在“ 之二虫又何知” 句 中, “ 之” 是指示代词“ 这” ;

7、而在“ 鹏之徙于南冥 也 , 水击三千里” 句中 , “ 之” 在主语 和谓语之 间 , 取消句子独立性。 2 依据语法, 辨析虚词的用法。从语法角 度切入是解答文言虚词用法的常用方法 , 要学 会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从而分析虚词在 句子中担当什么成分。如上 , 在 “ 之二虫又何 知” 句中, “ 之” 处在句子开头主语的位置, 而依 据现代汉语的知识可知 , 主语一般 由名词或代 词充当, 因而可判断其为指示代词。再如“ 所” , 它往往与动词组合构成 “ 所+ 动词” 的结构形 式 , 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推断出: “ 所+ 动词” 的结构在句子中一般作代词,起指代作用 , 相 当

8、于“ 的人 、 事、 物” 。同时 , “ 所” 还可和 “ 为” 结合 , 构成“ 为所” 的固定结构来表示 被动, 这时“ 所” 就作助词在使用。 【 真题再现】 ( 1 )备与亮非 旧, 又以其年少, 以诸 生意 待之。 ( 2 0 1 3年湖南卷) ( 2 )名不可得而闻, 身不可得而见 , 其惟 江上之丈人乎?( 2 0 1 3年重庆卷) 分析 ( 1 ) 句中前后两个“ 以” 是重要的采 分点 , 前一“ 以” 表原因, 可译为“ 因为” ; 后一 “ 以” 依据前后语境可译为“ 把 。全句可翻 译为 : “ 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 , 又因为他年纪 轻 , ( 刘备 ) 把他当作一

9、般书生看待。” ( 2 ) 句中 的“ 其” 也是重要 的采分点, 在本句中表示反问 语气 , 可译为“ 难道” 。全句可翻译为: “ 名字不 可能让人知道 , 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 , 难道只 是江上 的老人 吗?” 举措 三 : 掌握基本 知识 , 分析活用方 向 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 主要是 名词 、 动词 、 形容词 以及少量数词 ) 的特殊用 法。这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因临时改变了 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翻译含有词类活用 的句子也是命题老师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 此, 考生在备考时要做到: 1 掌握基本知识。 主要掌握词类活用的主 要现象 ,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

10、语 ; 动词 活用为名词 、 动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和为 动用法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 以及形容词 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2 学会正确分析。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 如 名词出现在谓语位置 ,就要考虑是否活用为动 词; 动词、 形容词出现在宾语位置, 就要考虑是否 活用为名词。然后, 再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 , 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 真题再现】 ( 1 )苟不以盐 自活, 一旦蜂聚为盗, 则为 患深矣。( 2 0 1 3 年广 东卷) ( 2 )古者三 十而娶 , 近世唯农 家或然 , 故 壮 而须也 。( 2 0 1 3年 江西卷) 分析 ( 1 ) 句

11、中的“ 盐” 本是名词 , 在句 中 活用为动词“ 贩卖私盐” ; “ 蜂” 也是名词 , 在句 中活用作状语 , 意为“ 像蜂群一样” 。这两个名 词的活用就是两个采分点, 搞清这两个词的活 用 , 全句基本上就能翻译 。全句可翻译为 : “ 这 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 自己, 将来一 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寇 , 那么就会成 5 ,C e ,w 魂 cEn t r a n c 优旃 鬻 嘲 为很大的祸患。” ( 2 ) 句中的名词“ 须” 活用为动 词“ 长了胡须” , 这样 , 全句就可以翻译为: “ 古 时候三十岁娶亲, 近世只有农家有的( 还是 ) 这 样, 所以( 新郎)

12、 已是壮年, 长了胡须。” 举措四: 积累古今异义。 学会准确判别 从古到今 ,有些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 , 而 这些古今含义有差异的词一直是高考文言文 考查的重点。概括起来 , 古今异义主要指词义 扩大、 词义缩小 、 词义转移 、 感情色彩的改变、 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因此 , 在翻译时要特 别注意这些古今异义词, 以防以今译古 , 造成 失误。平时备考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 1 积累古今异义词。 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常 见常用古今异义词 ,如 “ 指示” 、 “ 非常” 、 “ 以 为” 、 “ 卑鄙” 等等。 2 借助成语识记古义。 如成语“ 短兵相接” 的“ 兵” 字就保留了“ 兵器” 这

13、个古义。 【 真艇再现】 ( 1 )吾不起 中国, 故王此 ; 使我居中国, 何 遣不若汉 !( 2 0 1 3年安徽卷 ) ( 2 )六月庚子 , 循晨造南津 , 命 三军入城 乃食。 ( 2 0 1 3年全 国大纲卷 ) 分析 ( 1 ) 句中的“ 中国” 是古今异义词 , 如果把“ 中国” 当成现代汉语来理解 , 全句翻译 就会出错 , 正确的翻译为: “ 我不能在中原发迹 起家, 所以才在此称王。 假使我占据中原 , 我又 哪里比不上汉王呢?” ( 2 ) 句中的“ 造” 应为“ 到 达” , 而不能用现代汉语来解释 , 全句应译为 : “ 六月庚子这天, 卢循清晨到达南津 , 命令三

14、军 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举措五: 熟悉旬式特点。 译出句式特征 特殊句式主要指判断句、 被动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主谓倒装句 、 宾语前置句 、 定语后置 句、 状语后置句等) 。每年几乎每份试卷中都会 有一二处用特殊句式作为采分点的考题 , 考生 要足够重视。 1 熟悉句式特点, 了解典型例句。考生平 时要熟悉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的主要特点 , 了 政 掣 , f - y t r a , f 霰 m t i o n 解其典型例旬。 如判断句, 一般借助“ 者” 、 “ 也” 、 “ 乃” 、 “ 是” 、 “ 为” 、 “ 则” 、 “ 悉” 、 “ 本” 等词表明判 断, 教材中

15、有“ 师者, 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利用熟悉例旬, 总结句式规律。如宾语 前置一般有三种形式, 用“ 之” 或“ 是” 把宾语 提前 , 如: “ 夫晋, 何厌之有? ” “ 无乃尔是过与? ”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如: “ 大王 来何操?”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 宾语前 置” , 如 : “ 古之人不余欺也。” 【 真题再现】 ( 1 )中书令缺 , 大将军谘问朝臣: “ 谁可补 者?” ( 2 0 1 3年江苏卷 ) ( 2 )今 皆不及 , 而将军之众不过数 千人 , 以此待敌 , 得无非计乎!( 2 0 1 3 年湖南卷) ( 3 )肃入 , 对坐, 出酒馔

16、 , 执礼甚恭, 且录 其居止。 ( 2 0 1 3年湖北卷 ) 分析 ( 1 ) 句中“ 谁可补者” 是定语后置旬 , 正常语序为“ 可补者谁” , 可翻译为“ 合适补任的 人为谁” 。( 2 ) 句中“ 今皆不及” 承前省略了宾语 “ 曹操” , “ 得无” 是固定句式, 应译为“ 恐怕” 。这 样, 全句应译为 : “ 如今都比不上( 曹操) , 而且将 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 , 凭借这些对付敌人。 恐怕 不是办法吧!” ( 3 ) 句中开头分别承前省略了主 语“ 廉希宪” 和介宾短语“ 把秀才们” , 翻译时必 须先把这些省略成分补齐, 句子才能翻译通顺。 全句可译为: “ ( 廉希宪) 恭敬地( 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