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河式大角度穿刺用于肿瘤患者静脉采血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5731903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7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拔河式大角度穿刺用于肿瘤患者静脉采血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拔河式大角度穿刺用于肿瘤患者静脉采血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拔河式大角度穿刺用于肿瘤患者静脉采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拔河式大角度穿刺用于肿瘤患者静脉采血(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和毒性成分,消除炎性水肿,有效促进局部坏死物 质及代谢产物的吸收,纠正病灶局部的酸碱紊乱,从 而起到抑菌消炎、 软坚散结的作用,达到治疗静脉炎 的目的8。此外,该方法还具有辐射温度可控性佳, 操作简便,受环境影响较小,患儿无需直接接触热源 等优点。(致谢:本文承蒙刘海鹏博士的指导,特此致谢!)参考文献:1 蒋芝英.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04 ,19(14) :79280 ,C3.2 邹勤,杜晓红,陈民宵,等.早期功能锻炼预防PICC置管 后肢体肿胀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08 ,23 (9) :49250.3 赵菁,杨丽,曹桂林.肿瘤患者留置PI

2、CC致静脉并发症的相关因素J .护理学杂志,2007 ,22(18) :39242.4 胡翠环,孙玉枚.对30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调查 与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2 ,37(8) :5792581.5 李黎,李金叶,周令明,等.增强型透明贴治疗PICC带管 期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2008 ,25(8) :143921440.6 中华护理学会.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美国静脉输液 护理协会(INS)静脉分级标准 M .北京:中华护理学 会,2000.7 杨继军,康赛霞,庄碧玉,等. PICC置管的护理风险及对 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22(22) :4

3、7.8 曹巧珍,王凤军,王文礼.微波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 ,12(24) :2692. (本文编辑 宋春燕)拔河式大角度穿刺用于肿瘤患者静脉采血夏桂兰,万诗燕3,程慧珊,黄金萍,高娟Tug2of2war and large angle for venopuncture for blood sampling in cancer patientsXia Guilan , Wan Shiyan , Cheng Huishan ,Huang J inping , Gao J uan 摘要:目的 探讨拔河式大角度穿刺静脉采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686例肿瘤患者随机分

4、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3例,观察 组采用拔河式大角度穿刺法静脉采血,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结果 观察组采血组疼痛程度、 穿刺点皮下淤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 照组(均P 0. 05)。1. 2 方法1. 2. 1 采血方法 采血人员均为经验丰富护士,采 血技术熟练,与患者沟通能力强。选择患者双上肢头 静脉、 肘正中静脉、 贵要静脉、 前臂其他静脉为穿刺 点,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头,一次性采血管。操作前患 者穿刺侧手不握拳,扎止血带,进针前再握拳。对照 组采用常规静脉采血法,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成20,由静脉侧方或上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 刺入,见回血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接好带有负压的针 管留取血标本。

5、观察组采用拔河式大角度穿刺法静 脉采血,具体如下:患者取坐位,上肢平放于操作台或 患者卧床,掌心向上握拳,在距离静脉穿刺点上方5cm左右(止血带附近) ,患者另一手掌心向上,用力抓 紧自己穿刺侧上臂及皮肤。护士取便于操作的姿势, 左手掌心向上抓握患者前臂离穿刺点45 cm处,大 拇指拉紧患者穿刺侧皮肤,护士与患者同时向相反方 向拔河式拉紧患者肢体,力量适度,使患者的皮肤、 肌 肉张力尽量最大,以不损伤患者且能忍受为度。护士 右手持静脉采血针柄,针尖斜面向上,以45 60 角 在血管正上方快速刺入皮肤,开皮后快速降低角度为25 45 直入血管,见回血后平行沿静脉走向刺入06Journal of

6、Nursing Science Jan. 2010 Vol125 No11( General Medicine)0. 61. 0 cm ,接好带有负压的针管留取血标本。如 患者血管较细,适当放慢速度。1. 2. 2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和皮下淤血 发生率。根据文字描述评分法(VDS)1评估疼痛程 度。 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2。优:一次穿刺成功, 无退针现象,顺利抽出静脉血;良:一次穿刺成功,有 退针现象,但不超过2次;差:一次穿刺未成功,或虽一次成功,但退针超过2次。 满意度。患者对采血 全程服务的态度、 疼痛度、 穿刺技术,根据自己的感受 填写选项,分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3个选项。1

7、. 2.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 0行2检验 和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 0. 05。2 结果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表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例( %)组别例数疼痛0级12级34级采血穿刺成功 优良差满意度 满意较满意不满意皮下淤血对照组34328(8. 16)218(63. 56)97(28. 28)305(88. 92)22(6. 41)16(4. 66)271(79. 01 )66(19. 24)6(1. 75)35(10. 20) 观察组343309(90. 09)34(9. 91)0(0)337(98. 25)3(0. 87)3(0. 87)30

8、9(90. 09)31(9. 04)3(0. 87)16(4. 66) 2/ZZ= - 21. 09Z= - 4. 97Z= - 4. 002= 7. 65P 0. 01 0. 01 0. 01 0. 013 讨论3. 1 拔河式大角度穿刺静脉采血可减轻患者疼痛 常规静脉采血穿刺由于针头与皮肤成20 角,进针角 度小,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较大,针头所穿过的皮肤 组织多,牵涉组织及神经末梢多,所以患者疼痛明显。 拔河式大角度穿刺要求护士和患者向相反方向施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拉直了患者的肢体,提高了皮肤、 肌肉的紧张度,张力增大,使静脉固定,穿刺着力点集 中,使透过皮肤层速度加快,降低刺激的强度、

9、 缩短刺 激时间,从而使患者的穿刺疼痛感大大降低3。同时 以45 60 角快速开皮刺入血管(直刺法) ,针头与皮 肤触点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进针压强增 大,进针速度加快,缩短了针尖在皮肤下及肌肉内运 行时间,故临床穿刺疼痛明显减轻425。3. 2 拔河式大角度穿刺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 常 规静脉采血进针角度小,针尖进入血管后,落空感不 明显;针尖刺入皮下潜行时,患者部分清晰的静脉轮 廓顿时模糊不清,尤其皮下脂肪厚、 静脉位置较深或 充盈度不佳影响更大,以致不能准确顺利刺入静脉 腔,降低了一针成功率。拔河式大角度穿刺提高了皮 肤、 肌肉的紧张度,使静脉固定,不易向两侧滑动;进 针速度快

10、而有力,落空感明显,刺入静脉腔能很快见 到回血。因此,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3. 3 拔河式大角度穿刺降低了静脉采血淤血发生率采血针尖进入皮肤后,如在皮下反复穿刺会损伤皮 下毛细血管造成局部皮下渗血,或静脉穿刺时进针太 深,刺穿静脉后壁引起皮下血肿等627。常规静脉穿 刺针尖在皮下潜行距离长(约0. 50. 8 mm) ,拔针时 按压皮肤着力点与静脉管壁进针点易出现偏差,致使 按压力度与受压面积不能完全有效作用于静脉管壁 进针点,故易出现皮下淤血。拔河式大角度穿刺采用 拔河姿势,作用的合力大,张力大,刺入速度快,成功 率高,减少了对血管的损伤;进针角度大,针尖在皮下运行距离短(0. 10. 2

11、 mm) ,拔针时按压更有效。3. 4 拔河式大角度穿刺使用注意事项 患者的 体位没有特殊要求,但操作者必须根据患者的体位 采取有利于拔河姿势的体位,使作用力在一条直线 上。 穿刺时,操作人员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将 力量集中在双手,左手拔河产生有利于操作的合力, 右手以快速的爆发力将针尖点击刺入皮肤。 确保 拔河力量的有效性,拔河的力量适度,使患者的皮 肤、 肌肉张力尽量增大,以不损伤患者且能忍受为 度。 根据皮肤厚薄、 穿刺静脉的深浅、 粗细及充盈 度调节进针的力度、 角度与深度,即皮肤薄用力轻, 皮肤厚用力稍重,如血管较细、 较瘪或弯曲,可快速 点击开皮调整进针角度为25 左右,适当放慢

12、刺入 血管和送针的速度,且弯曲血管可适当减少进针长 度,但要妥善固定。(致谢:承蒙马海荣、 黄晓华、 周莹莹、 齐敏、 周艳、 汪婷、 金蕾对本研究数据资料收集工作的支持,特此致谢!)参考文献:1 殷磊.护理学基础 M .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602163.2 马跃,徐敏,宋悦.两种静脉采血方法的比较J .临床护理杂志,2006 ,5(5) :70271.3 万诗燕,鲍幸兰,徐雪琴,等.拔河式大角度快速穿刺法在肿瘤患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08 ,23(7) :27228.4 周书平.增大进针角度减轻穿刺疼痛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08 ,23(7) :4.5 邓冬梅,温文利,郭玉美.两种大角度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比较J .护理学杂志,2008 ,23(8) :44245.6 褚晓凌,刘丽霞.静脉采血后局部瘀血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中国输血杂志,2004 ,17(6) :119.7 曹吉斌,李晶,厉淑红,等.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的原因及预防J .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9 ,10(10) :22224.(本文编辑 宋春燕)16护理学杂志2010年1月第25卷第1期(综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