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731492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2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杨 菁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 在财政收入骤然下降, 而军费支出急剧上升的情况下, 国民政府之财政收支出现严重失衡。为弥补日趋庞大的财政赤字, 国民政府财政部采取了增加法币发行的政策。与此同时, 由于自然灾害,及日军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封锁, 本已存在的供求矛盾更为加深, 这大大刺激了物价的上涨。 日军的破坏, 更加速了法币价值的跌落。 为了不让不断贬值的货币摧毁整个抗战工作, 也为了维持国民政府本身的统治, 国民党中央在管制信贷, 实行田赋征实, 推行各种储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遏制通货恶性膨胀的措施, 而所有举措只能是冲淡通货膨胀的表面现象, 并不能够正本清源,对症下药。

2、这是战争环境所形成的问题。关键词 军费 通货膨胀政策 信贷 田赋征实一 通货膨胀发生、 发展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后, 法币立即出现膨胀趋势。不过, 19371939年, 通货膨胀还只是处于缓性发展阶段。1940 年是中国通货膨胀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自此通货膨胀进入急性发展阶段。抗战时期, 中国所以会发生通货膨胀, 且逐渐趋向恶化, 其原因主要有四:( 一) 战时军费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决定性影响战时通货发生膨胀, 此为参战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病症。 这种 通货膨胀主要与纸币的财政性发行相联系, 即纸币的发行不仅仅90是以国民经济对货币的需要为依据, 更主要的是用作弥补财政赤 字, 解决财政开支的手段,

3、 在这种情况下, 货币的发行量必然是过度的, 也必然会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上涨。抗战爆发后, 国民政府的财政收支出现严重失衡。战前, 中央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关、 盐、 统三大税收, 抗战爆发后, 此三大税收之税源地大部丧失, 中央财政收入骤然下降。国民政府采取增加旧 税、 举办新税的措施, 多少弥补了一些收入, 但数量是相当有限的,税收仍呈减少趋势。1937 年度国民政府的税收, 实际只有 4. 1 亿元, 1939 年度也只有 4. 3 亿元左右, 与七七事变发生的前一个年度, 即 1936年度的实际收入 10. 41 亿元比较, 减少了 60%左右。?随着战事的延长, 战争消耗日见浩繁,

4、正常的财政收入已无法满足巨额开支的需要。1939 年欧洲战争爆发后, 国民政府决定自1940 年开始发动一个征兵的新高潮, 并在各省增建大批的军事活动基地。建立庞大的军队和机构, 必然要造成巨额的政府支出, 内地交通运输工具的缺乏, 更是加重了政府的开支, 结果, 财政赤字 越来越大, 而庞大的财政赤字又主要是靠银行垫款来解决的。 抗战八年中, 财政支出、 军费支出、 财政赤字、 银行垫款这四项数额的关系如下表:?单位: 亿元年 度财政支出军务费财政赤字银行垫款 1937. 720. 9113. 6815. 3211. 951938. 61938( 712 月)11. 696. 988. 72

5、8. 53193927. 9716. 0122. 7923. 1091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陆仰渊等主编: 民国社会经济史 ,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555、 557 页。 中国财政简史 , 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255 页。194052. 8839. 1238. 7338. 34 1941100. 0366. 1788. 294. 431942245. 11152. 16192. 51200. 811943588. 16429. 39419. 44408. 7519441716. 801310. 801387. 261400. 90 194512150. 8

6、910607. 376853. 6710432. 57从上列数字可以看出, 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 以军费支出 最为庞大, 军费、 财政赤字和银行垫款是同步增长的, 这说明国民政府的财政赤字主要是由军费的增加而造成的, 是依靠国家银行的垫款而解决的。 银行垫款的绝大部分, 则是靠增发法币。 所以说,1940 年开始的通货急性膨胀, 与庞大的军费支出有着至为密切的 关系。 此外, 军队数量的增加加大了粮食、 布匹等物品的需求压力,农业生产则因劳动力的缺乏而受影响, 供求矛盾的加剧进一步刺激了物价的上涨。( 二) 物资的供不应求加速了通货膨胀随着战局的演变, 大后方物资的供求关系渐趋紧张。 物资

7、的严重供不应求, 使物价迅速上涨, 法币发行急剧增加, 通货膨胀渐向恶性发展。自抗战发生以后, 随着中央各机关与其公务员之西迁, 以及购买能力较高之避难者的增加, 后方之消费需求日趋增长。 但总供给情况却日益恶化, 原因主要有三: 1. 后方之工业生产以军需为中 心, 产品大部分用于作战方面, 以致市场上物资数量大为减少。2.后方所需物资除食品一类外, 大多仰给于沪汉各地与国外。 沪汉相继沦陷后, 日军加紧了对国统区的封锁, 企图切断后方军需民用的供应线。1939 年底日军攻陷广西南宁, 1940 年驻军于印度支那北 部, 中印线因此被切断。 同时, 日军又加强封锁中国后方水陆交通,92 抗日

8、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4 期使外省产品进入后方的数量锐减。 1941 年12月, 日军在偷袭珍珠 港后不久, 占据了香港、 上海外国租界, 使中国丧失了与海路相通的最后据点, 从上海走私运进内地的商品由此终止。几个月之后,日军又进攻缅甸, 切断了中缅公路。 除了在西北经过千里迢迢而又艰难险阻的甘肃新疆公路通达苏联边境这一出路外, 中国唯一与 国外联系的手段就是飞越喜玛拉雅山通向缅甸的空中航线。进口物品因此锐减, 1944 年的进口量比 1941 年降低达 78%左右, 仅为1937 年中国总进口量的 6% 。?进口量的锐减, 使供应缺乏情形更 加严重。 3. 粮食产量的下降, 导致了粮价、

9、 食品价格乃至整个物价的上升。 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 粮价的稳定对于整个物价的影响历来有重要意义。1940 年前国统区农业收成较好, 尤其是 1938和 1939 连续两年粮食获得大丰收, 粮食价格因此没有因大量人口 的涌入而出现上涨。 1940 年, 国统区 15 个省的粮食产量因大旱普遍下降, 稻谷夏收较往年降低20%。占 15 个省粮食产量五分之一的四川省, 1940 年产量也仅及常年的六成八。?同年 6 月, 宜昌陷 落敌手, 湘米济川十分困难, 后方的粮食供应更加缺乏, 当年粮价即出现暴涨。重庆的大米价格指数从 5 月间的 213 上升到 1 月间的 1004。次年粮食产量继续下

10、跌。 粮产的下降, 粮价的上升, 使战争初期制约价格上涨的诸因素失却作用, 后方整个物价指数迅速 上升。此外, 从 1941年 7月起, 政府又决定以粮食征收土地税, 不再收取货币, 这意味着流向自由市场的粮食减少。于是, 农民宁愿储藏粮食, 而不是金钱。投机家们更是购买并囤积大量的粮食, 由 此而导致了粮食乃至食品价格的急剧上涨。以重庆为例, 从 194093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张公权著: 中国通货膨胀史( 19371949) , 第 17 页。蒋君章: 近五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概况 , 载 经济汇报 , 第 5 卷第 6 期。张公权著: 中国通货膨胀史( 19371949) , 文史资料出

11、版社 1986 年版, 第 27 页。到 1941 年, 该地的食品价格几乎攀升了 1400%。?于是, 政府官员及工业等其他部门的职工便要求并且得到了工资的增加。消费者 接着拼命购买, 这又进一步导致储存商品就这样, 由于粮食的缺乏而加速了 1940 年以后物价水准的节节上升。总之, 随着战事的延长, 国民经济总需求不断扩张, 为满足需求, 政府在战初采取扩大与鼓励信贷的方法, 以刺激生产。但后方薄弱的工业基础, 加之大量涌入和集中的人口与军队, 使有限的生产能力远远跟不上需求的扩张。 交通运输的破坏与阻碍, 使市场需要与供给之间的差距更加扩大, 供求矛盾日趋加深。 严重的供不应求大大刺激了

12、物价的上涨, 并使公众对货币之信心下降, 人们纷纷舍弃储藏货币, 而竟相囤积货物, 以期保值, 甚而居奇操纵。以1941 年 12 月为基期, 自 1942 年到 1945 年 6 月, 整个后方物价指数分别为 290、 1057、 3220、 9547。?信贷的扩张, 物价的上涨, 对国家来说势必扩大开支, 加速与加大法币的发行, 从而刺激通货的恶性膨胀。( 三) 敌人的破坏加剧了币值的跌落抗战时期, 敌伪在我国沦陷区的金融侵略伎俩层出不穷, 其主要目标就是破坏法币的信用。 而沦陷区内法币如被破坏, 则不仅在 当地之金融势力受其影响, 后方之财政经济亦均将蒙受不利。 当时任伪中央储务银行顾问

13、的日本人木村增太郎曾说: “ 中国若无1935 年之币制改革, 则无 1937 年之抗战。 ”可见法币对中国抗日战争之重要性。敌伪破坏法币的手段, 主要有以下几种:94 抗日战争研究 1999 年第 4 期?引自钱大章: 敌伪金融 , 载 金融知识 第2 卷第 2 期。张公权著: 中国通货膨胀史( 19371949) , 第 28 页。费正清主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 ( 第二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641 页。1. 设立伪银行, 发行伪钞, 以套我法币, 换取外汇。战时敌伪 在华北、 华中设立了 20 多家银行, 其中较重要的有 1937 年设立于张家口的“ 蒙疆银行” 、

14、 1938 年设立于北平的“ 中国联合准备银行” 、 1939 年设立于上海的“ 华兴银行” 及 1941 年设立于南京的“ 中央储备银行” 。这些银行都享有钞票发行权, 所发行的储备券、 蒙疆券、 联银券、 军用票等, 都是准备不足或毫无准备的。 日本以这些票据作为征发沦陷区人力物力的主要手段, 并将它们与法币挂钩, 以便以伪钞换取法币, 再将套取的大量法币拿到外汇市场上套 购外汇, 从而造成我国外汇基金的严重损耗与法币汇价的下跌。2. 贬低法币价值, 限制法币流通, 乃至禁止法币之使用, 以伪钞及军用票取代法币在沦陷区的流通与使用。日本自发动金融侵略战后, 在华北方面, 竭力排挤法币, 推

15、行伪钞, 企图使华北沦陷区 成为日元化的区域; 在华中沦陷区, 由于法币及英美的势力较大,敌伪采取利用法币, 套取外汇的办法。太平洋战事发生, 上海外汇市场消灭后, 日本对法币开始排斥, 乃至禁用。法币于是从沦陷区 域大量回流内地, 其流通区域因受敌人的排挤较前缩小, 以致法币壅塞后方, 日形膨胀。3. 伪造法币, 混乱法币在沦陷区域的流通, 以达破坏法币信用之目的。在敌人的大肆破坏下, 不仅法币的对外汇价日趋下跌, 而且其在国内的流通区域逐渐缩小。 在一个有限的地区内, 壅塞大量的游资, 结果必促成通货流通速度的增加, 从而刺激物价的上涨, 法币价值由此跌落。( 四) 国民政府政策指导的失误

16、就事实而论, 战时实行通货膨胀, 并不是不可行的政策。抗战爆发后, 我国国土沦陷, 财源枯竭, 经济萎缩。 通货的适度膨胀有利于刺激后方经济的开发。1940 年以前, 通货膨胀尚处于缓性发展 阶段, 个中原因, 除了国民政府小心维持法币政策外, 另有以下两95试论抗战时期的通货膨胀方面的因素: 1. 国民政府政治、 经济中心的西移, 扩大了法币的流 通领域, 而内地与口岸交通梗阻, 运输物资需绕道而行, 这又减慢了法币的流通速度。战时法币的流通领域扩大、 流速减慢, 相对地增加了法币需要量。 流通领域出现的这些变化表明, 抗战初期法币发行量的增加, 除一部分是以银行垫款形式弥补财政赤字外, 有一 部分是为了调剂金融、 补充通货需要量的不足, 由于这个原因而增发的法币在当时应该说是属于必需的。2.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是在农村。抗战爆发后, 国民政府西迁, 西部地区遂 成了战时政治、 经济之中心。 而内地农村对于通货膨胀刺激的反应远不如城市灵敏。 在抗战初期, 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