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训中学教师 普通话教学证书课程的一些看法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72990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培训中学教师 普通话教学证书课程的一些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培训中学教师 普通话教学证书课程的一些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培训中学教师 普通话教学证书课程的一些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培训中学教师 普通话教学证书课程的一些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培训中学教师 普通话教学证书课程的一些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培训中学教师 普通话教学证书课程的一些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培训中学教师 普通话教学证书课程的一些看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集思廣益( 二輯):開展新世紀的普通話教學 161 對 培 訓 中 學 教 師 普 通 話 教 學 證 書 課 程 的 一 些 看 法 翁 衡 平 教育署為了支援學校實施中、小學普通話新課程,制定 了三年培訓 2,800 名中、小學普通話教師的目標。在 1997 年 12 月至 1998 年 6 月已經培訓了第一批中、小學普通話教師。 教育署的這種部署是非常及時及有遠見的。作為一個普 通話老師,一定要經過嚴格的培訓,熟悉並掌握普通話的語 音系統,具有教學理論及方法,否則是不可能培養出發音準 確、表達能力強、語言知識豐富的學生的。 香港由於長期實行殖民地教育,學生用方言來學習現代 標準漢語,對中

2、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認識也很膚淺,故出現 一些中文水平較低的學生。回歸後,政府投入龐大的資源, 頒佈了新的普通話科課程綱要,並全面培訓普通話老師。這 個課程的設計,是為了通過漢民族共同語的學習,讓學生掌 握一種溝通工具,能夠領略中國文化的精髓,增強學生對中 國文化的認同和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真正為語同文打 好基礎,提高學生的中文程度,最終能把普通話和中國語文 科結合成一門學習漢民族共同語的科目,做到我手寫我 口。 本人有幸在 1997 年底參與了由香港教育署委託香港大 學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舉辦的中學普通話教學證書課程 的培訓工作。 課程雖然已經結束了,但那半年來與各位中學 老師度過的那一個個緊張

3、而充實的夜晚,至今仍歷歷在目。 這些中學老師們白天要教書、工作,晚上又按時來上課,有 的甚至帶病堅持學習,為的是要學好普通話。他們這種孜孜 不倦、自強不息、勤奮好學的精神使人難以忘懷。 第一階段的培訓課程已經結束,作為曾參與這項工作的 一分子,我想談談對教師培訓課程的一些看法。 對培訓中學教師普通話證書課程的一些看法 162一 、 要 加 強 語 音 的 培 訓 廣東人學習普通話造成交際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廣州話與 普通話在語音上的差異,參加培訓的老師都具有一定的文化 水平,所以在學習新的技能時接受能力較強。但由於香港缺 少使用普通話的語言環境,老師們平時用廣州話與英文交 際,所以在語音學習和正音

4、提高方面始終存在一定的困 難。當然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認為工作繁忙,沒 有時間複習;有的認為拼音太難學;也有的認為自己的年齡 大了,記憶力不好;更多的認為學了普通話沒地方去說。 因此培訓時首要加強語音的培訓。 培訓課程結束後,我覺得很多老師的語音仍存在不少 問題,但這些老師之中有的即將要教普通話,而他們的學生 都是處在語言習得的階段,這個時期,他們的模仿力最強, 所以老師語音的好壞,決定了香港下一代普通話水平能力的 高低。試問:如果教師的語音不準,口語表達能力不強,怎 麼可以培養學生的聆聽能力和培養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 呢? 學員們十分清楚上述的情況,所以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抓 緊點滴時間複

5、習所學過的知識。有些學員回家後,把上課所 學的詞語,用字典查出讀音,記在小本子上,課間休息時拿 出來唸,加深記憶。課程結束的時候,我見到他們的小本子 上密密麻麻的寫滿了詞語,他們的語音顯然有了很大的進 步。由於他們的努力,考試時當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從這 個例子可以證明功夫不負有心人的道理。我想如果所有 的學員都像他們那樣肯下苦功,香港下一代普通話水平的提 高,指日可待。 對於那些認為拼音太難學或者認為自己記憶力差的學 員,我倒有一點建議:首先,自己要建立信心,明確學習拼 音的目的是什麼。其實,學習漢語拼音並不難,當你把這個 學習語言的工具掌握好,再加上勤奮,可以說會所向無敵。 漢語拼音的聲母

6、主要注意的是掌握好發音部位和發音方 法;韻母主要注意的是對前後鼻韻母的分辨;聲調的練習,集思廣益( 二輯):開展新世紀的普通話教學 163 一要靠模仿,二要靠記憶。語言學家徐世榮先生曾把聲調形 容為普通話的門面, 可見聲調的重要性。抓住了學習重 點和難點後,就要反復練習,反復記憶了。心理學家艾賓浩 斯對記憶遺忘現象所作的實驗研究表明:遺忘進程不是均 衡的,在記憶的最初時刻遺忘很快,後來逐漸緩慢,到了一 定時間幾乎不再遺忘了。即遺忘的發展是先快後慢,稱為艾 賓浩斯曲線。按照專家的邏輯,在教學時我也採用了螺旋 式的教學方法。即每節課都會把所學過的聲母、韻母和聲調 給學員做練習,經過這樣不斷地練習,

7、132 小時後,學員們基 本上掌握了聲母和韻母的拼合規律。雖然有小部分人對聲調 的分辨掌握得還不太好,但是在最後考試時,我班所有的學 員都通過了考核,取得合格的成績。借這個例子,我想告訴 大家,對聲母、韻母的記憶,對聲調的掌握,就是要反復再 反復的練習。語音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學好,不能一蹴而就, 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急於求成。我相信,只要大家持之以 恆,假以時日,各位老師的普通話水平會有所提高。 二、加 強 詞 彙 的 教 學 呂必松先生說過:詞彙是語言的建築材料,是語言的 要素之一。詞彙是詞的總匯,每一個詞都表示一定的概念。 詞之所以能表示概念,是因為它代表人們對現象的命名,也 代表人們對現

8、象的分類和歸類。 田小琳教授在香港普通話詞彙教學研究一文中也指 出:詞彙教學的難度絕不在語音教學之下。因為詞彙數量 大、變化多,六、七千個常用語素、次常用語素,在組詞時 排列組合十分自由,可以組成數以萬計的詞語,以中型詞典 現代漢語詞典來說,收詞五萬條。如果通過普通話詞語 教學,通過教師的指點和學生在社交場合的運用實踐,學生 掌握的詞彙量在 15,000-18,000 個左右,他們用普通話來表情 達意就有了堅實的後盾,不會出現沒詞兒的情況。可 見語言能力的提高,母語教育的提高,關鍵在於掌握的詞彙 量,因為詞是代表概念的,是和實物或實情有聯繫的。語言 是社會的現象,是社會的工具。由於社會階層的不

9、同而產生對培訓中學教師普通話證書課程的一些看法 164了不同的詞彙,除了基本詞、一般通用詞、方言詞、外來詞, 現在還產生了大量的社區詞,在教學員學習詞語的時候,必 須要插入文化知識的講解。這樣,能夠使學生了解中國的國 情,同時在學習詞彙時加上一些具體的語境,能夠啟發學生 用思維的方法記憶。這次培訓課程的教材也體現了這一點。 前九十個小時的教學,除了語音知識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 教授詞語,其中包括聆聽、閱讀、譯寫、廣州話與普通話的 對應規律等。因為只有當詞彙積累到一定程度,思維能力和 表達能力才會提高。另外,教授詞彙之目的也是為了使學生 能夠掌握詞的搭配,擴展成詞組,在掌握句型後能擴展成句 子。

10、所以說,如果儲備了大量的語言材料,經過訓練後,口 語的能力和本身的中文水平也會大大提高。 三、對 課 程 的 一 些 建 議 根據教育署的要求,受訓的學員是那些從來沒有參加過 普通話教師培訓課程的老師。大多數的學員是符合上述資格 的。為了教學的統一性, 香港大學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為這 些學員進行了一個入學試。按程度的高低,進行分班,這樣, 每班學員的水平就不會參差不齊,而我們按照班次水平的不 同,給予基礎知識和不同的強化內容。 中學普通話教學證書課程分為兩部分,共 132 個小 時。三分之二的時間是提高學員的普通話水平,三分之一的 時間是教授教學法。由於各所學校的普通話教師水平不同, 有些校長

11、要求培訓了 132 小時的學員從 9 月份開始教普通 話。據我所知,對於一位剛接受過一百多小時培訓的學員來 說,馬上去教普通話,是有很大壓力的。語言的學習不是一 朝一夕的,需要經過長時期的學習和訓練,才可取得成功, 所以教師在完成這個課程後,還要不斷的進修和練習。 其實,除了培訓沒有受過普通話教師培訓的教師以外,教 育署可以考慮培訓一些現在正在任教普通話的老師。1998 年 暑期,我參加了香港大學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舉辦的中、小 學教師普通話學習工作坊的教學工作。在這些工作坊裏,我 發現很多老師有普通話基礎,漢語拼音也掌握得相當好,他集思廣益( 二輯):開展新世紀的普通話教學 165 們所欠缺的

12、是口語的能力和說話的語感。如果政府能拿一些 資源來培訓這部分老師,使他們口語的能力進一步提高,那 麼,學生的水平也會相應提高。我覺得培訓教師的工作既要 普及又要提高,既要量也要質,這樣才能使普通話的推廣工 作做得既快又好。 另外,我覺得教育署也應該向社會發出呼籲全港都 應該推廣、普及普通話。社會的繁榮,人們文化素養的提高, 推廣漢民族共同語是其中的途徑之一。如果社會和學校能製 造和提供多渠道的語言環境,讓老師和學生多運用普通話來 溝通,我相信,普通話的學習將會事半功倍。 以上所談的看法僅屬於個人的淺見,希望各位專家和老 師們批評指正。 參考書目 1. 呂必松 (1992) 華語教學講習,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2. 田小琳 (1998) 香港普通話詞彙教學研究,選自集思廣益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普通話科課程,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中 文組。 作者簡介 翁衡平女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 學院中文系。獲得國家級優秀普通話水平測試員 資格,並取得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一級甲等成 績。現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普通話培訓及測試中 心、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公務員培訓處、英 國文化協會、香港工會聯合會業餘進修中心等機 構及多個商業機構的普通話兼職教師。 1997年 11 月參與香港大學普通話培訓測試中 心與香港電台聯合舉辦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 講座編寫材料及播音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