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诊断评价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713263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7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诊断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诊断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诊断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诊断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诊断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诊断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诊断评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 著 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诊断评价李连青1,朱庆义2,刘俊芬1,李兆艾1,武素梅1(1.山西省儿童医院 山西省妇婴保健院,山西 太原030013 ; 2.广州医学院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广东 广州510182)摘要:目的 探讨阴道加德纳菌对细菌性阴道病(BV)的病原学诊断价值。 方法 对237例妇科门诊生殖道感染患者,采集阴道分泌物标本,用直接涂片染色、 细菌分离培养、PCR和BV试验等4种方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和细菌性阴道病;BV诊断按照Amsel金标准分组:BV组174例,非BV组63例;另设对照组40例为健康体检妇女。 结果 BV组174例直接涂片(线索细胞)、 细菌培养、

2、PCR和BV试验等4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0. 5 %、51.1 %、78. 2 %和89. 7 %;63例非BV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 3 %、9. 5 %、11. 1 %和28. 6 % ,2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 0. 05。提示阴道加德纳菌是细菌性阴道病的主要病原菌,线索细胞大 量出现和白细胞增加不明显是细菌性阴道病的重要特征(图2、 图3)。表2 BV与NBV患者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测结果比较分组n白细胞 阳性数 %上皮细胞 阳性数 %线索细胞 阳性数 %阴道杆菌 阳性数 %G-小杆菌 阳性数 %GV 阳性数 %念珠菌属 阳性数 %G-双球菌 阳性数% BV1279675. 61

3、1993. 79978. 02418. 99474.011288. 22116. 553. 9 NBV3030100. 02790. 0413. 3723. 32273.3516. 7826. 7310. 0图2 典型的阴道加德纳菌在革兰染色下形态图3 线索细胞2. 3 药敏试验结果 89份GV培养阳性标本中,有23株GV作了药敏试验,结果见表3。表3 阴道加德纳菌药敏试验结果抗生素敏感菌株数耐药菌株数甲硝唑221 替硝唑320 罗红霉素320 阿奇霉素419 克林霉素1223 讨 论细菌性阴道病(BV)是育龄妇女常见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以下生殖道微生物菌群的变迁为特征,表现为占绝对优势的乳酸杆

4、菌被高浓度的阴道加德纳菌和与BV相关的一系列具有潜在致病作用的微生物群所代替1 ,2。BV患者与健康妇女中, GV的检出率差异存在明显性,据报道BV患者GV检出率为87. 5 % ,而健康妇女GV检出率为26. 4 %2 ,3,本研究结果提示,BV患者中GV检出率为51. 1 %对照组健康妇女GV检出率为12. 5 % ,均低于国外报822Chin J Nosocomiol Vol. 15 No. 2 2005道,考虑是由于使用不同的诊断方法所致。在BV 与NBV患者中GV检出率也存在差异,BV患者GV检出率为51. 1 %; NBV患者GV检出率为915 %。结果表明GV是细菌性阴道病的重要

5、致病 原之一。在BV患者微生物菌群中GV占优势地 位,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非正常菌群。据本研究174 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BV试验阳性156例,线索 细胞阳性136例,PCR阳性89例,细菌培养阳性53例,推测在BV的微生物菌群中,GV约占1/ 31/ 2 , 为主要病原菌。 对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机理,至今仍不清楚。 基于目前的研究,考虑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细菌噬 菌体对阴道产过氧化氢乳酸杆菌的裂解14,导致过氧 化 氢 产 生 减 少,从 而 引 起 普 雷 沃 菌 属 (Prevotella) ,动弯杆菌属(Mobiluncus)过度增生, 产生丁二酸,进而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4;普雷沃 菌

6、属降解氨基酸产生胺, GV利用胺来产生氨基 酸3,这种升高胺浓度和下降乳酸浓度导致BV所特有的阴道p H值升高。动弯杆菌产生三甲胺,即BV的鱼腥味来源; GV和普雷沃菌属能产生唾液酸 酶,唾液酸酶能降解黏液产生均质的阴道分泌物,同 时增加细菌对阴道上皮细胞的黏附,而且唾液酸酶 可以分解针对GV溶血素的IgA ,使GV的溶血素得以破坏白细胞,至使BV成为一种病理上无明显炎 症表现的疾病。在常见的阴道疾患中,滴虫生活适 宜p H值为56. 6 ,真菌适宜p H值为4. 04. 7与BV适宜p H值 4. 5均有交叉范围,故可以同时存 在,混合生长。革兰阴性双球菌(如淋病奈瑟球菌)只感染宫颈柱状上皮

7、,不侵犯阴道鳞状上皮,但其引 起急性宫颈炎造成脓性分泌物增多,当分泌物流经 阴道时可以与BV相关菌群暂时共存。在研究中,BV组与NBV组白细胞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5. 6 % 和100 % ,两者有统计学上差异,但与BV无炎症表现的特点不相符,提示由于BV患者合并其他感染 (如革兰阴性小杆菌、 念珠菌属、 革兰阴性双球菌) ,造成白细胞大量增加,掩盖了细菌性阴道病本来的 特征。如表2所示,革兰阴性小杆菌、 念珠菌属、 革 兰阴性双球菌在BV组与NBV组无统计学上的差异,且两组涂片中阴道乳酸杆菌的数量均有大幅度 下降(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任何原因造成的阴道乳 酸杆菌的明显下降,均会引起阴道菌群平

8、衡的打乱。 在阴道乳酸杆菌不能占优势的情况,其对阴道的保 护作用失效,这时GV、 普雷沃菌属、 消化链球菌属、卟啉假单胞菌属、 动弯杆菌属等机会致病菌大量繁 殖,发展成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加德纳菌的检测方法,目前使用的有分泌 物涂片革兰染色找加德纳菌和线索细胞、 细菌分离培养、PCR和BV快速诊断试剂盒等。BV试验采用多胺法,为一种快速敏感、 简单易行的方法11,因为其检测的是阴道菌群所产生的胺类物质,包括其他微生物的产物,故不能作为确诊试验,而作为一种常 规筛查。革兰染色找加德纳菌和线索细胞,且可同时进行真菌、 淋菌等检测,仍然是一种适合临床操作的简便、 易行的常规方法。细菌分离培养是检测GV

9、金标准,准确可靠,但其培养条件要求高,阳性检出率低,易受药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且耗时长、 花费大,但对复发性和久治不愈BV的治疗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PCR技术由于其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能够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 对病原体可以定量分析、 反映病原体在机体内复制及动力学变化,并可进行基因分型及变化观察,指导临床治疗,且不受抗生素影响等优点,开始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临床应用9 ,12 ,13。但对PCR技术由于污染造成的假阳性和操作复杂造成的假阴性,应引起重视,需具备标准PCR实验室、 标准试剂和熟练的操作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等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在本项研究中PCR技术在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检出率为51.

10、 1 % ,高于细菌培养检出率 (30. 5 %) ,对BV的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Spiegel CA. Bacterial vaginosisJ . Clin Microbiol Rev , 1991 ,4(4) :4852502.2 Aroutcheva AA. Simoes JA. Behbakht K.et al.Gardnerellavaginalis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vaginosis andfrom patients with healthy vaginal ecosystemsJ . Clin Infe

11、ctDis , 2001 , 33(7) : 102221027.3 Pybus V , Onderdonk AB. Evidence for a commensal , symbioticrelationship betweenGarderella vaginalisandPrevotella biviainvolving ammonia: potential significance for bacterial vaginosisJ .J Infect Dis , 1997 , 175(2) : 4062413.4 Rein MF , M Shih M , Miller JR ,et al

12、. Use of a lactoferrinassay in the differentialdiagnosis of female genitaltractinfec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physiology of bacterialvaginosisJ . Sex Transm Dis ,1996 ,23(6) :5172521.5 Nelson DB , Macones G,. Bacterial vaginosis in pregnancy: currentfinding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 Epidem

13、iol Rev,2002 ,24(2) :1022108.6 Hashemi FB. Ghassemi M. Roebuck KA.et al. Activation of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type1expressionbyGardnerella vaginalisJ . J Infect Dis , 1999 , 179 (4) : 92429307 Mastrobattista JM , Bishop KD , Newton ER ,et al. Wet smear92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第15卷第2期compared with Gram sta

14、in diagnosis of bacterial vaginosis inasymptomatic pregnant womenJ . Obstet Gynecol ,2000 , 96(4) : 5042506.8 Witt A , Petricevic L , Kaufmann U ,et al. DNA hybridizationtest : rapid diagnostic tool for excluding bacterial vaginosis inpregnant women with symptoms suggestive of infectionJ . JClin Mic

15、robiol , 2002 , 40(8) : 305723059.9 Lin HM , Tsui MS , Tu FCet al. Detection ofGardnerellavaginalisin the vagina and amniotic fluid using th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J . Int J Gynecol Obstet , 2000 , 71 (2) : 2212222.10 Hallen A , Pahlson C , Forsum U ,et al. Bacterial vaginosis inwomen attending ST

16、D clinic :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evalenceofMobiluncussppJ . Sex Transm Inf , 1987 , 63 (6) : 3862389.11 Myziuk L , Romanowski B , Johnson SC ,et al. BV blue testfor diagnosis of bacterial vaginosis J . J Clin Microbiol ,2003 , 41(5) : 192521928.12 Nath K, Sarosy J , Di Como CJ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ERIC2PCR profiles generated fromGardnerella vaginalisgenomic DNAJ . Mol Biol , 2000 ,1(3) : 712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