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69.76KB
约1页
文档ID:45711101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_第1页
1/1

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报料: 5200110今日看点05责任编辑/雷磊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首批入选名单发布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 引争议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 “万人计划” )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 《人民日报》 报道, 该计划将用 10 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 1 万名高层次人才, 包括 100 名 “具有冲击诺 贝尔奖、 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 的杰出人才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 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 来的吗?对此 “万人计划” 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认为, 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 来的, 希望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不要过于急功近利□网友质疑把诺奖当成奥运会 金牌来冲击是否有点可 笑?诺贝尔奖是能 “冲 击” 出来的? 该消息发布后, 网 友提出不同看法有网 友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对 科研更大力度的支持, 也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 事的优势但更多网友 对冲击诺奖的说法表示 质疑 “诺奖是可遇不可 求的, 功到自然成” , 有 网友指出, 瞄准诺贝尔 奖有点剑走偏锋, 正如 鲁迅所言 “天才的出现, 首先要有天才的土壤” , 而科学精英的出现, 需 要的是有大量的 “科学 民众” , 中国当务之急是 培养科学民众。

还有网友认为这体 现了科技界的浮躁之 风, 近几年国家出台一 系列人才奖励计划的初 衷是好, 但就像运动员 参加奥运会、 学生参加 奥数比赛, 国外大部分 来自民间, 中国却是举 国体制还有网友引用 美籍华人、 诺贝尔物理 学奖得主丁肇中的话, “一个做科学家的人,为 拿诺贝尔奖来工作是非 常危险的” □计划内容日前, 《人民日报》 刊发了 “ ‘万人计划’ 首批名单出炉记” 一文, 介绍一项与引进海外高层 次人才 “计划” 并行的国内 人才支持计划该文经网络转 载标题改为 “中央将遴选100名 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后, 凭借 “诺贝尔奖” 的眼球效应, 在 网上迅速传播, 引起不同观点之 争 报道称, 计划将遴选3个层 次7类人才, 第一层次100名, 为 具有冲击诺贝尔奖、 成长为世界 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第二 层次 8000 名, 为国家科技和产 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 第 三层次2000名, 为35岁以下具 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 才 其中, 计划将为部分国家科 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 人才安排每人约 100 万元用于 自主选题研究、 人才培养和团队 建设等。

此外, 据新华社消息, 首批 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均是 “863” 计划、“973” 计划等国 家重大科研任务的主持人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带头人首批杰 出人才入选者、 清华大学薛其坤 教授率领团队取得重大原创成 果, 被誉为 “诺贝尔奖级” 的重大 发现 记者发现, 据 《中国组织人 事报》 去年9月刊登的 “国家高 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显示, 计划中并无 “冲击诺贝尔奖” 的 目标, 也无 “诺贝尔奖” 相关字 眼 计划中提到支持 100 名杰 出人才, 每年遴选一批, 每批10 名左右, 具体标准是 “研究方向 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基础学 科、 基础研究有重大发现, 具有 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的潜力, 能 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 还强调 “重视遴选中青年杰出人才” 计划提到, 中组部、 人社部 为杰出人才授予 “国家特殊支持 人才” 称号, 颁发证书, 将其纳入 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计 划还将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 工作室, 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 制, 采取 “一事一议、 按需支持” 方式给予经费保障, 支持其开展 探索性、 原创性研究■链接 首批 “杰出人才” 研究领域 一半与 “诺奖” 无关入选万人计划首批 “杰出 人才” 的6位科学家中有5位院 士, 大部分从事基础研究。

但 按当前诺贝尔奖项的奖项设置 (物理学、 化学、 生理学或医学、 文学、 经济学、 和平奖) 看, 有3 人的研究领域无缘诺奖 ☆刘忠范, 中国科学院院 士, 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 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 突破, 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 士, 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 常霍尔效应, 在扫描隧道显微 学、 表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发表 文章 350 余篇, 被引用超过 6900余次 ☆王贻芳, 中科院高能物 理研究所所长, 作为我国粒子 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做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 影响的贡献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院 士, 带领团队在鸟类的起源和 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 和成果, 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 国际研究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 之一 ☆卢柯,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 开 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 方向, 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 技术 ☆马永生, 中国工程院院 士, 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 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 发展 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 和技术, 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重 大成果将为科学家设立工作室 部分人才可获百万经费诺奖能够 冲击出来?□入选者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中 科院院士周忠和在首批 “万 人计划” 杰出人才 6 人名单 中。

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 周忠和对 “冲击诺贝尔奖潜 力人才” 的提法不大认同, 认 为 “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 的” 对于遴选 “杰出人才” , 周忠和希望能淡化 “冲击诺 贝尔奖” 的提法, 一者很多学 科没有诺贝尔奖, 二者做科 研不应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他觉得, 有获诺贝尔奖 的愿望可以理解, 但中国基 础研究荒废了几十年, 最近 十多年才条件比较好, 慢慢 迎头赶上, 特别需要积累, 需 要长期潜心去做, 不能拔苗 助长 把冲击诺贝尔奖作为一 个目标, 专门针对一个特定 人群, 周忠和坦言对此并不 赞同, 因为这不符合科学规 律科研可能成功, 也可能 失败, 需要鼓励很多人去冒 险、 探索, 国家应积极营造比 较公平的学术生态环境, 让 科研回归本质 周忠和认为, 做科研当 出于兴趣和爱好, 如果科学 家有潜力, 愿意做某个方向, 无论十年二十年都应坚持下 去, 国家也应支持, 让很多人 逐渐达到可以拿诺贝尔奖的 水平, 在这个大环境下也许 某个人就冒出来了, 得奖了,但与拿诺贝尔奖相比, 更重 要的是中国科技水平的整体 提升 根据 “万人计划” 的政 策, 将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 家工作室, 实行首席科学家 负责制, 采取 “一事一议、 按 需支持” 方式给予经费保障。

在周忠和的理解中, 所 谓 “按需支持” 并不是传说中 的 “要多少给多少” , 而是根 据科研实际的需要, 通过专 家评审, 在经费使用上简化 程序, 少一些干预, 多一些稳 定和持续性; 在人员经费、 条 件保障等方面多赋予一些新 的政策他提到, 尽管目前 已经在做一些实际操作, 但 过程进展有点缓慢, 科学家 工作室等尚未设立 他希望这个 “科学家工 作室” 能为中国科技体制改 革探索一些思路和经验, 给 优秀的科研人员有更多稳定 性的经费支持, 能选择感兴 趣的问题潜心研究, 不为申 请各类经费浪费很多时间, 不需应付很多考核与评比, 无需为工资发愁, 充分享受 科研的乐趣 周忠和希望科学评价能 回归科学共同体, 逐步摆脱 行政化约束, 也希望社会能 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有更 多认识, 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让科研人员受到应有的信任 与尊严, 觉得做基础研究是 体面的、 骄傲的工作周忠和: 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专家观点 诺奖在传播中被放大可能会歪曲计划宗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 扬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万人计划” 作为 一个中央计划, 如果没有一定的具体目标, 很 可能在执行过程中落空、 变形, 因此冲击诺贝 尔奖也可能作为一个目标提出来, 但不会仅 限于此, 而是着眼于国内人才质量与国际上 的差距, 通过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

但这部分在传播中被放大, 可能会歪曲这个计划的 宗旨 王扬宗指出,“万人计划” 是一个比较特 殊的政策渠道, 能够支持的范围有限, 国家应 当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不能觉得某些人有希望了就去支持, 瞄准诺 贝尔奖, 这样很可能瞄不准” 据新华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